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述评

2021-11-29 13:33孙健蒋冰倩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孙健,蒋冰倩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全体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新时代更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特别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3]。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年轻且“硬核”的爱国力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也推动了学界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词进行中文文献检索,截至2021年4月共检索到学术期刊文章1 508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75篇。其中,新时代以来也就是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期刊文章共计736篇,而从2019年11月《纲要》颁布以来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相关期刊文章就达到了241篇,这充分说明进入新时代,特别是《纲要》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明确未来方向,又可以为实践教育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一、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的论域中,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4]520进入新时代,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前提下,《纲要》对爱国主义的本质做了新的界定:“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学界对其内涵的具体阐述虽有不同,但都基于《纲要》的基本精神。佘双好认为爱国主义具有特定的时空观念和明确的性质要求,爱国指的是爱当下的中国而不是抽象的国家,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明确和凸显了爱党的重要性,深化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5]。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涵随爱国主义内涵的发展而变化,目前学界主要从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过程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王易等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以系统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为前提,运用多样化的载体和途径引导其成员涵养爱国情感、养成爱国行为的实践活动。”[6]邹太龙等人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教育性、政治性和思想引领性,通过教育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实际行动,实现个人前途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7]。彭菊花等人将抗疫实践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认为在后疫情时代要通过抗疫实践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确证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中华文化的一致性[8]。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两方面展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从个人层面而言,学界普遍认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品德、增长知识能力,从而实现成长成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刘建军等人认为爱国主义能够引领和塑造大学生崇高的爱国信仰,使他们在认识并热爱祖国的基础上形成对祖国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履行使命、捍卫自己的信仰[9]。张家玮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0]。成尚荣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他们挺起民族脊梁,成长为民族栋梁[11]。方秀丽等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丰富见识、增长知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品德高尚言行如一[12]。

就国家层面而言,学界普遍赞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通过凝聚精神动力、提升治理效能和应对国际挑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刘建军等人主张爱国主义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韧纽带,是事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强大合力,具有强大的统领性和整合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9]。徐国亮等人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力量、教育成果和制度优势可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吴桐等人提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肩负中国梦也肩负世界梦,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应对国际秩序变革和全球化的挑战,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战胜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国际斗争的必然要求[14]。彭菊花等人以应对疫情为具体语境,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能够促进全国人民团结协作进行抗疫,促进防疫工作取得重大成果[8]。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彼此交织,大学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学者们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考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自身局限三大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考验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即国际冲突和异质意识形态冲击。其中郑洁等人提出“西方文化的侵入削弱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消解青年的民族自豪感”[15]。徐国亮等人认为,经济和网络的全球化使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之间展开了日趋激烈的竞争与较量,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冲击,一个民族想要坚持自己的特质将具有严峻挑战,爱国主义教育在分辨是非、引导主流价值、准确选择上会面临更大难度[13]。杨茹等人认为,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思想观念的抬头威胁我国国家安全,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16]。吴海江等人提出,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艰巨性增强而实效性渐弱,话语失语乃至失效[17]。

(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学者们认为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传播、网络话语引导和网络空间治理三方面。盛春认为,面对网络信息碎片化与去中心化的问题,网络上虚幻、盲目的信息使大学生难辨真假,各种负面信息对青年的政治价值观产生冲击和动摇[18]。闫方洁等人认为网络空间观念无序、信息失范,为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便利手段,侵蚀爱国主义精神[19]。林于良等人认为某些西方国家利用高科技的网络技术优势推动各种异质社会思潮的传播,通过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国民的价值信仰造成消极影响,这种现代化网络技术的霸权使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话语空间遭到挤压,干扰和阻碍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20]。林于良提出,网络空间中存在法律治理缺位、制度空白和软化的问题,对某些网络行为缺少清晰明确的限制[21]。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局限

当前相关研究认为教育者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察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杨茹等人指出,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直接,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地简单正面灌输,具有形式化和程式化问题[16]。刘佳指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课堂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很强,但对于大学生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相对缺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2]。赵利萍等人则认为,当前一些高校以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爱国主义知识的学习效果,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23]。

学者们认为大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虽具有活跃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少数大学生仍然存在认知误区和意志薄弱等现象。林于良等人提出部分青年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存在误区,爱国情感和行为选择容易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产生偏差[20]。魏勃等人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具有抽象化、虚无化和情绪化的倾向[24]。成尚荣认为当代青少年具有过多关注学习生活而有所忽略心理和理想世界、过多关注个人的事而有所忽略国家大事的特点[11]。夏文斌等人认为大学生对各种虚假信息、负面言论和困难挫折的抵抗力比较弱,部分大学生逐渐丧失理想信念,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25]。有些大学生贪图享乐而缺少社会担当,未能尽到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当前,学界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即形成教育主体合力、提高大学生参与能力、丰富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主体的合力

学者们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形成三方教育主体的合力。

1.学校教育

学者们认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刘嘉圣主张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才保障工作,“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人员配备充足、专兼结合、综合素质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队伍”[26]。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培养和晋升机制,包括直接的教育者和间接的工作人员,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进一步抓好育人工作;教师要有严格的道德底线,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同时还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责任心[26]。蒋雪莲认为,教育者自身要具备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既要通“情”又要达“理”,要强化教师的培训和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教师整体的能力和水平[27]。余莉认为,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建设,守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促进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创新[28]。冯秀军等人提出,要着眼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覆盖大中小幼各学段和国民教育全过程;在关注局部教育元素改造的基础上,更要从整体性的角度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全流程,前移教育流程的起点,打通“堵点”、熔接“断点”、消除“散点”,整合挖掘教育资源[29]。

2.家庭教育

学者们鼓励家庭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亲身示范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潘思雨等人认为,青少年爱国情怀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家风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要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爱国家风,为孩子树立良好学习榜样,父母自身要进行爱国情感的提升,通过日常中的点滴爱国小事来引起青少年的共鸣[30]。

3.社会教育

(二)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能力

学者们认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大学生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能力,主要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厚植爱国情感和参与爱国实践来实现。盛春认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合作,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从接收主体转变为共同完成体、从传统的被教育者转变为自我教育角色;同时大学生要增强明辨是非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谨防网络上的不良信息[18]。黄世虎等人认为青年大学生要立足于时代条件和国内形势,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准确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同时需要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清醒认识并理性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扛起民族复兴重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备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的政治抱负和道德理想[33]。崔健认为大学生要在构建深层次国家认知的基础上理性爱国,培养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并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之情转化为行为践履[34]。胡金木等人认为青年学生要加强服务学习,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深度、自主、合作学习,在认知上做到情景化、行为上实现自主化[35]。

(三)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

学者们认为,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依据,关于丰富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教育内容和实践教育内容。《纲要》中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八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否全面、鲜活和具有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能否把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邹太龙等人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不断更新,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正确回应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相关问题[7]。刘有升等人在深入分析国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要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革命文化;推进国家认同教育,增强民族向心力;坚定忧患意识教育,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审慎看待和正确辨识爱国舆论[36]。林秋琴提出要强化爱国主义知识教育,讲清楚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和如何爱国,讲清楚知识、原理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规范的爱国主义知识体系[37]。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环节上,要基于伟大抗疫实践进行丰富和发展。刘慧等人认为高校应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为契机,发挥其爱国主义实践教材的作用;利用疫情防控的突出成效增强大学生爱国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利用疫情防控氛围夯实爱国之志,培育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38]。

(四)创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是教育效果良好与否的重要影响条件,关于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加强互联网应用两方面展开。余莉认为要运用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教学方式,使用年轻化和流行化的话语,将抽象概念和理论讲得更加“接地气”,让学生能够愿意听[28]。蒋雪莲提出要运用饱含真挚情感的话语表达,使情感话语和理论话语相统一[27]。张家玮认为要深入研究网络发展规律和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努力学习和应用新技能[10]。刘佳认为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采用互动式、交流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向混合式发展[22]。林于良认为要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通过讲述“中国故事”阐述爱国价值观,增强话语引导力和影响力[21]。徐园媛等人主张:共建共享,创新内容供给;共建共传,创新教育语言体系;互联互通,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同向同行,创新教育互动机制[39]。运用“互联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局限于创新,更要实现在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升华。黄世虎等人提出应用网络新媒体新渠道,采用青年容易接受的网络传播形式增强与青年网民的互动[33]。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增强内容导入、做好传播进路、强化情感渗透。

(五)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外部保障,增强教育实效性。对此学者们主要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网络环境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关于国际环境,杨茹等人提出既要客观看待全球化、积极迎接挑战,理智对待国际舆论的不同声音,又要重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树立,以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在博采众长中坚定四个自信[16]。吴桐等人指出与全球化浪潮相统一,在坚持中国立场的同时也要怀有国际胸怀和人类担当,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致力于增进全人类福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14]。第二,关于国内环境,梁超锋提出要发挥先进典型对学生的引领和鼓励作用,以德育人、以文化人[31]。张智等人认为要利用仪式礼仪激发爱国情怀,采用情景化方式、借助现代手段搭建教育新平台[40]。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是具象的物质载体,要把握重大时间节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卢杨等人提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主旋律,在具体考察中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引导,在实践中以宣传思想工作为推进,在路径的选择上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引领[41]。王易等人认为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载体,同时要发挥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依法处理违法犯罪行为[6]。第三,关于网络环境,郑洁等人认为要加强网络信息管控和内容建设,开设专栏鼓励发表弘扬爱国正能量的优秀网络作品[15]。唐青等人在将青少年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依托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生态占领网络阵地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抓住有利契机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42]。闫方洁等人认为要加强网络场域的刚性约束和制度保障,处罚造成危害的网络行为,软硬兼施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9]。

五、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需要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与探讨。目前学界的研究坚持了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取得了丰富且极具建设性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参考。但当前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仍有一定局限,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局限

首先,对教育内涵的具体阐释和教育内容的挖掘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上只有顶层设计的目标指引,而在具体内涵上尚缺乏清晰明确的阐释。这就导致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目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缺乏一个共同的、公认的基本前提,因而研究的有效性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内容方面,部分研究只是把《纲要》的教育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从更深的理论层面和更细的实践层面进行探索和挖掘。其次,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和研究路径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学界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是问题研究的视野及路径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具体表现为从理论到理论,而对于如何从实践的角度加强创新从而更好提高教育效果、扩大教育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最后,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当前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是研究的内容较为分散,多集中在某一微观方面或阐释个别观点,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整体性的研究,并且当前某些研究在解决路径与面临问题之间缺乏高度关联性和内在逻辑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展望

首先,需具体阐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深度挖掘教育内容。基本内涵的明确和完善既是完成概念操作化的必要过程,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对具体内涵的阐释要着重体现时代特点、彰显中国特色和符合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育内容的挖掘不仅不局限于已有的现成内容,更要立足于实践大课堂,敏锐捕捉并深刻剖析潜在的教育素材,充分汲取其中蕴含的教育成分,深度挖掘既能体现新时代历史方位又易于被大学生所认同的教育内容。其次,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创新研究路径。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时代制高点,以开阔性、创新性的研究角度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和现实提出的种种问题。增强文献研究时效性的同时加强实证调研,从社会实践出发紧密贴合时事热点,聚焦对现实案例的思考与探讨。推进制度化建设研究,在全方位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路径的基础上将其上升为立体化的保障体系。同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发挥各学科不同领域的独特优势为研究提供更广泛的视野、开辟新的路径。最后,要着力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重结果又要重过程,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系统性工程。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全面辩证地分析要素与系统、系统中诸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对教育整体进行系统考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的解决要对症下药,措施的提出要切中肯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纲要》为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时代机遇和战略困境出发,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剖析问题并从主客观角度挖掘成因。将宏观路径与具体措施相结合,将一些共同举措转化为更适合大学生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独特发展路径,使用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弘扬爱国精神的永恒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达成爱国共识、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为更好适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必须在不断反思和总结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因此,学术界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为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与时俱进的助力。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