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军,李丽萍
(丽江市古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云南丽江 674100)
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葡甘聚糖、淀粉、蛋白质等多种元素,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养颜、减肥等多种功能,也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等方面的重要原料。
魔芋原产于温带、亚热带、热带,诸如菲律宾、印尼、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的丛林中,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耐荫的特性,是一种半阴生植物。栽培时应根据这一特性,顺应其生长发育规律,应用并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提高魔芋产量。近几年来,由于魔芋的价值不断被开发,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魔芋价格也逐年攀升,魔芋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前景。魔芋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种植户没有成熟的魔芋管理技术做支撑,栽培中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难题,严重影响魔芋生产,制约着魔芋产业化发展。古城区农技推广中心通过连续几年的试验种植,摸索了一套魔芋标准化高产种植技术。
魔芋没有主根,只有须根,根系不发达。须根由球茎中央的主芽基部长出,大体上在接近地表的地方呈水平方向伸展,最长的可达 l m以上。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质地疏松、持水力强、通透性好、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试验地海拔2200~2400 m,为黑壤土、黄红壤、黄红土和沙土。
要使魔芋高产,必须按照上述要求进行选地,以宅旁、池塘和林边等有一定遮阴物、土壤pH值5~6的地块最为理想。 选地后进行深耕细整,有条件的结合整地,亩施用厩肥、秸秆、杂草、禽粪等沤制堆肥1500~2000 kg以培养地力。所以栽培魔芋有“不靠肥料靠地力”的说法。
高产魔芋对种用球茎的要求相当严格,一般要求种球大小适中、健壮无病,二年生子芋长成的球茎重量在300~500 g最适宜,这样的球茎生长力强,种后球茎膨大快、发病少、产量高。种芋贮藏结束后,月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2℃就可发根,超过18℃就可出苗。因此,一般月平均气温达到12~14℃,最低地温10℃左右的3月底至4月初,主芽开始萌动时是魔芋适宜的播种期。种植前15 d,每吨种芋用2 kg纯多菌灵进行喷洒晒种处理,亩用种量750 kg。
试验地于3月中旬种植,采用高垄双行点播种植,垄距90 cm,株距50 cm,亩株数在1500株左右,播种时种芋统一坐南朝北倾斜45°点播种植,防治芽窝积水后造成种球腐烂。播种后盖土8~10 cm,然后盖一层5 cm厚的干松毛。由于魔芋喜温怕晒,为起到遮阴作用,在垄沟内点播玉米遮阴。
(1)底肥。亩施氮磷钾比例为17∶17∶17的复合肥35 kg,磷肥50 kg、混拌均匀后,以每塘70 g的量距离种球10 cm的两侧打窝塘施。
(2)追肥。第一次追肥于7月中旬魔芋伞叶期,亩施氮磷钾比例为15∶5∶25的复合肥40 kg;第二次追肥于8月下旬魔芋膨大期,亩施氮磷钾比例为15∶5∶25的复合肥25 kg、钾肥25 kg。
(1)虫害防治。整地后,亩撒施3%辛硫磷1 kg防治地下害虫。
(2)草害防治。种植盖土后,用60 g封草剂对水60 kg均匀喷施,然后盖上松毛,防止草害影响产量,降低人工除草成本。
(3)病害防治。6月下旬待植株所有叶片展开以后,每亩用中性四霉素1瓶对水60 kg、芸苔素10 g对水20 kg、磷酸二氢钾50 g对水20 kg、不含尿二素的尿素60 g对水20 kg喷施,每隔10 d喷施1次,共喷施2次。此措施可增强魔芋免疫功能,预防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进入8月中旬连续多雨、高湿高温,每亩用大蒜油100 mL和注射用硫酸链霉素1 g混合对水60 kg喷施,每隔3 d喷1次,连续3次可预防软腐病,9月份气温下降至22℃以下后魔芋很少发病,不需再打药防治病害。
魔芋在10月中下旬开始倒苗,但是倒苗后20 d内是魔芋的干物质积累期,球块还在膨大,所以预计在倒苗20 d以后的11月中下旬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