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义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到了校企双方的支持。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同时,根据企业与行业需要,高校可随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为校企双方带来实质性的成果。企业支持下的学校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了行业需求与未来就业前景,帮助学生进行有思想、有希望、有动力的课程学习。面对就业压力,企业能够帮助一部分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热爱专业、愿意为职业奉献自身力量,具有工匠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的技能型人才,让装备制造业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工业领域中,装备制造业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国民经济行业中,装备制造业为其他行业如金属制造业、电子机械制造业等提供生产装备的制造[1]。在中国的经济、科技力量飞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工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需要的生产设备不断增多。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拥有了质量高、产量大的生产设备即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市场对生产设备的功能、产量与质量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局面下,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却较为紧缺。随着我国经济与装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必须针对装备制造业本身,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抓紧对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才能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
目前,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中,个别高校的培养方式较为看重理论,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学习较难提升对装备生产的兴趣,书本上的模拟图难以达到学生以真实感官触碰、感觉机器的效果,较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企业在培养技师时,较为看重技术,也易造成理论断档,空有实践知识,较难在已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与革新。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时,切实针对学生专业的实际性操作较少,易造成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制造的断层和脱节。只在校园背景下培养的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环境,在参加工作之初,较难上手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中。
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相关高校尝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实质性问题。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针对校企合作的困难,做出了继续的改革、创新。
校企合作模式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就是为了解决学校在教育时期内纸上谈兵、学生缺乏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动手实践的机会。在传统的学校中进行的办学模式,是由学校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自行选择教学课本,根据教学要求与课程实践要求,联系学生实践单位机构,由学校为主体独自提供基础装备制造业课程和学校所特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顾名思义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承担对特定专业下人才的培养[2]。对于装备制造业此类新兴的、需要大量实践机会和实地培训的专业是一种优良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方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都起到了一定的改革作用。在教育环境中,校企合作模式更能让学生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就接触到更真实、更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中,由企业提供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能够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到最终毕业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对生产机器、零件的掌握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图片和模板。企业在此过程中,在为行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能获得低于市场价的劳动力,更加接近新型机器的研发和领域内新技术的诞生。由传统办学的学校提供的局限于课堂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听课效果不佳,教师在讲解时也时常被实际和理论所限制,发挥不出最好的效果;而校企合作却能利用校企两者不同的优势,将在学校课堂上学来的理论知识良好地运用于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中,让学生积累真实的实践经验和对机器的操作、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紧联系起来,更有利于新技术研发和行业整体发展。
校企合作在传统的学校课堂中引入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对本专业学科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企业与学校两方相互扶持相互渗透,用彼此不同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彼此合作,资源共享,共同追求培养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目的,最终达到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的终极目的。面对校企合作在实地推进中的困难,和新型教学模式在管理制度、推进方式、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欠缺和不足之处,国家也在不断发布文件,帮助学校和企业全面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将校企合作模式推广到更多的专业技能培养中,让校企合作的成果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全面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同时对学校与企业提供两方面的效益,对学校而言,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学生缺乏的实践机会,弥补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不熟练的操作,帮助学校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装备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对企业而言,与学校合作能够扩大企业知名度,培养更多的领域内人才,不断提高企业人才利用率。
2014 年3 月22 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做600 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3]。
伴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很多企业也吹响了自主研发的号角,但一些企业比较缺乏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名校的优秀毕业生多数会选择发展空间较大的城市和地区就业,因此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较难招到能力较强的名校优秀毕业生,造成了巨大的人才空缺,严重阻碍了地方企业产品创新的前进步伐。
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越来越常见,我国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也在不断推出和完善[4]。对于学校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学生希望能够受到更多的教育。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操作技能技巧,熟练掌握机器设备功效与运行,完成每一个零件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操作相结合的学习。学校需要重新规划教学计划与方案,合理安排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时间,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加强学习和实践的双向提升,保持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校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实践人才,而根据企业自身效益与发展方向,企业可提出行业发展的需要,与学校共同探讨,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学习侧重点,为企业发展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在企业需求下,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专注于装备制造业技能的革新,发展更先进的技术,钻研新的生产技巧,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企业常用软件使用这门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须有企业工作经历,并对各种企业应用软件有比较深的理解,包括制作平台、使用语言、应用范围、一般使用、深度开发及产权保护等[5]。这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通过它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生产的整个运行过程,但是学生操作还局限于在机房中的熟悉阶段。同时,学校可以与实训企业联合创立企业信息化模拟实验室,上传至校园网的校企合作栏目下,学生可以随时进入模拟实验室对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模拟操作,在仿真的环境下进一步感受企业信息化的实际运行情况。从一般的操作到进一步的开发、升级,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企业专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今后到企业实训或应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校企合作增加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