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教育的意义和路径选择*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

2021-11-29 12:25魏秀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理论课教学内容

魏秀兰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一命题的形成,集中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是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同教育,既是落实我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遵循,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四个自信”认同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认同是主体对客体所具有的意义、价值进行认可、接受并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就认同的类型而言,可分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制度认同、情感认同,等等。对“四个自信”的认同,简言之,就是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巨大成就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表现出的认可、拥护、支持的态度、情感和行为。道路自信,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信念不动摇、思想不松懈,不偏不倚、砥砺奋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旗迈步方向的自信,体现了政治认同。理论自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努力学习和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并推进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挥理论指导行动功能的自信,体现了思想认同。制度自信,就是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创新,在发展中完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作用的自信,体现了制度认同。文化自信,就是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自信,体现了情感认同。“四个自信”认同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确保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需要

党中央历来重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从根本上说,立德树人的立足点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着力点是抓紧理想信念这一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加强“四个自信”认同教育,是确保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道路自信,可以使大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下选择的一条符合人民需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道路;理论自信,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国国情出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探索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制度自信,可以使大学生从历史和国情的视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现实依据,新时代存在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和艰巨的历史任务;文化自信,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深刻理解文化在中华民族血脉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从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2]自信依靠理论教育、实践指导和价值引领。因此,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三)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3]。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竞相涌入且相互激荡、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不断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多元化及主导价值观弱化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可为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四个结合:大学生对“四个自信”认同的路径选择

深化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主导与主体等“四个结合”,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从自觉、自律到自为。

(一)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四个自信”贯穿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逻辑。推进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协同作用,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正视历史、立足现实、关注未来。

引导大学生学习“四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作用,向大学生讲授中华民族解放的抗争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和党情,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即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为“四个自信”认同提供历史依据。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作用,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看待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理性分析当代世界发展趋势,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四个自信”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作用,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主线,突出问题导向,启发大学生思考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存在哪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迎难而上,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通过分析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丰富内容、重大意义等,夯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4]100,为“四个自信”认同提供现实依据。

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化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为“四个自信”认同提供精神动力。

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要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作用,立足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聚焦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大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竞争与对抗中,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理念,为“四个自信”认同提供实践导向。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教学空间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构成了认同教育中“四位一体”的框架内容。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提升理论共识,又要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大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中把握“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重要价值、历史渊源和实践指向,把握好“四个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内容有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实现从理性自觉向理论自觉的转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加以认识和把握,而且还要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社会制度、精神文化去追求、建构和推行。

强化实践教学设计。要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平台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去”,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通过参观走访、专题调研、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活动,加深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思践悟,增强认同感和自信心。此外,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和优秀校友等走进思政课堂,可以增进大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了解,让大学生切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他们坚定地跟党走、砥砺前行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他们不懈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三)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贯穿“四个自信”认同教育的一条内容主线。在教学形式上,要切实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真正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重教学内容选择。“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又要加强课程内、课程间的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既分工又互相衔接的理论教学体系,解决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问题。要把“四个自信”的认同教育与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联系,切实提升教育的整合力和引导力。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注重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进而达到思想认同。要转变传统“满堂灌”“一言谈”的课堂教学弊端,突出问题导向、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研讨交流、情景再现等,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等,使“四个自信”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生动的教法和手段让大学生欣然接受。

(四)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四个自信”认同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其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能力素质密切相关,明道、信道是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2014年教师节时我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4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5]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唯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钻研,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才能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崇高的政治觉悟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他们的成长,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正确认识应担当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要打破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教育客体的传统理念,明晰教育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有效转化和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和认识当前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社会鲜活事例的分析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当代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分享话语权,让大学生拥有话语平等权,充分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建立师生之间的对话机制,使师生之间在话语表达、交流、交融中达到价值共识,增强“四个自信”的自觉性。

三、结语

加强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的认同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转化为他们拥护支持的情感态度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行动。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入手,坚定青年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可大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理论课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