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文化课程中鲤文化提取分析
——古典诗词中的鲤文化

2021-11-29 12:10于瑞哲张玉茹聂国兴
河南水产 2021年1期
关键词:鲤鱼文化

于瑞哲, 张玉茹, 聂国兴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河南新乡453000)

鲤是备受古代文人喜爱的文化符号。古代文人们既继承着前人的创作成果,又追求创新,不断为鲤赋予新的含义,使鲤表现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水产业正越来越多地吸收着文化的营养,文化已经构成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软实力”[1]。然而,鲤文化的研究还处于发展的阶段,缺乏较为完整、系统的整理与挖掘。因此,为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鲤的历史、传说,同时传承鲤文化,并为水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收集了三百篇与鲤有关的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中的鲤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鲤文化在古人的每个重要阶段均有体现,是人生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与美好祈愿。本文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文化层面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从先秦时期至清末的300篇含“鲤”字的诗词为研究对象(资料来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97年版、《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主要包括:先秦时期《诗经》4篇,汉魏10篇,唐代94篇,宋元151篇,明清41篇;主要涉及篇目包括:《诗经·衡门》、《诗经·鱼丽》、《诗经·潜》、《诗经·六月》、《饮马长城窟行》、《羽林郎》、《名都会》等名篇;李白《赠崔侍郎》;陆龟蒙《江行》、《渔具诗》等;戴叔伦《兰溪棹歌》;杜牧《别怀》;王维《洛阳女儿行》;王勃《滕王阁序》;陆游《村邻会饮》、《鲤鱼行》、《送子龙赴吉州掾》等;李冶《结素鱼贻友人》;杨汝士《宴杨仆射新昌里第》;李中《献中书汤舍人》;章孝标《鲤鱼》及《鱼游春水·秦楼东风里》等。

1.2 研究方法

第一,资料分析法,本研究充分地查阅、参考了大量的古诗词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理解,抽提鲤在古典诗词中的涵义与作用。第二,归纳总结法,将分析得到的文化内涵进行归纳与总结,总结概括出鲤文化在古典诗词中的内涵体现。

2 鲤的文化内涵

2.1 富余祥瑞的代表

自《诗经》起,鲤就被视为尊贵之物的代表,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祥瑞,《周颂·潜》“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生动地描绘了春季祭祀供鱼盛况。在我国古代,每当有子嗣降临,人们就将吉祥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寄托于鲤。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之时,鲁昭公派人送去一尾鲤鱼以示祝贺,孔子“嘉以为瑞”,便将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2]。可见,鲤表征祥瑞的习俗在春秋时便已普及。受《诗经》的影响,后期的文人作品也多含有此意,如“科斗千点墨,鲤鲫数寸金。”(宋释文珦《雨后》)、“鱼品不胜多,而鲤为之宗。曷为此独贵,无乃能为龙。”(宋袁燮《题朝鲤图》)等作品都直接点明了鲤的地位。

2.2 敬哺之礼的体现

在青少年的求学阶段,尊师重道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它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和行为上敬重与遵从老师。文人借用鲤的典故来表现这种尊师的精神。孔鲤求学期间,于庭前受到孔子学诗、学礼的教诲,这一典故流传开来,后人就以“孔鲤过庭”指学生受师训。后经多方演变,衍生出“鲤庭”、“训鲤”、“鲤对”等多种用法,如“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杨汝士《宴杨仆射新昌里第》)、“鲤庭禀训门逾盛,兰畹传芳气益薰”(杨亿《次韵和致仕李殿丞寅见寄之什因以纪赠》)和“门前桃李知麟集,庭下芝兰看鲤趋”(石孝友《鹧鸪天·一夜冰澌满玉壶》)等皆指学生对老师或长辈的“敬哺之礼”,甚至白居易《和杨郎中贺杨仆射致仕后杨侍郎门生合宴席上作》作“祥鳣降伴趋庭鲤,贺燕飞和出谷莺”将鲤直接命名为“趋庭鲤”。

2.3 传播孝道的载体

至及冠之年,于家,孝是最重要的道德典范。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大力推行孝德教育,在一些孝感故事中也有鲤的身影出现,如“卧冰求鲤”、“涌泉跃鲤”[3]。自汉代起,孝德教育已显现出纲常化与神秘化的倾向。汉代学者以“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论证孝德,后世则愈演愈烈直至封建社会结束。因此,这些孝感故事认为,子女孝敬父母就可以感动天地鬼神、降福降佑。于是子女便会为了满足父母的口腹而进行虔诚祈求,鲤鱼仿佛受到感念一般从水中自行跃出。在这种孝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赋予鲤以神性,表现出浓厚的神秘色彩,成为寄托孝精神的载体。

2.4 积极进取的精神

至及冠之年,于国,古人以鲤鱼跃龙门的精神自勉。据《太平广记》对《辛氏三秦记》的引述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4]。“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使人们在鲤身上寄托了飞黄腾达的愿望和望子成龙的期盼,也有很多文人以此自喻,如李白《赠崔侍郎》“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借鲤抒发自己欲高升进取却怀才不遇的心情。“鲤鱼跃龙门”的传说甚至在明朝时远传日本,直到今天日本还流传五月五日男孩节悬挂鲤鱼旗的习俗,用它来祝愿男孩像鲤鱼般健康成长,朝气蓬勃,奋发有为[5]。

2.5 品行端正的代名词

为官之道,旨在清廉。“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是明于谦在《初度》中夸赞东汉南阳太守羊续的名句。羊续任职期间,“府丞焦俭以三月望饷鲤鱼一尾”,即有府丞向他贡献活鲤鱼,但羊续不愿接受,又不想拂了对方的颜面,就将这一尾鲤鱼悬挂在房檐上,以此教育送礼之人,拒绝贿赂[6]。文人们将这一典故写进作品中,留下诸如“廉可继悬鱼,官清术有馀”(释怀古《赠万年胡主簿》)、“浪走毛生惭捧檄,清贫羊续漫悬鱼”(廖行之《和松坡刘迂诗四首》)等诗句多加传颂,鲤便成了清正廉洁、品行端正的代名词。直到今天,羊续悬鱼的故事还广为后人称赞学习。

2.6 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

身在官场,文人总有不得志的遭遇。为官被贬,远赴蛮荒苦寒之地,与家人通信的唯一方式就是书信。纸张出现以前,书信多写在白色丝绢上,为使传递过程中不致损毁,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称“鱼传尺素”。后来便直接以“双鲤鱼”代指书信。在青岛邮电博物馆,就存有双鲤鱼的拓像。最初使用这一手法的是《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正是描述一女子收到远方来信时的喜悦与思念,诗中所言“双鲤鱼”便是指书信。此时鲤被赋予了爱情、亲情的意义。经过文人们的雕刻增色,鲤也逐渐用来指代朋友之间和谐而真诚的关系,具有促进人际和谐的作用。

2.7 引人升仙的人文关怀之意

生离死别,人之常态,鲤也有为故去之人引领升天之道的意思。汉魏升仙思想盛行,尤热衷以升天的故事和图像表达人们对人死后的祈求。《列仙传》记载了“琴高乘鲤升仙”的典故:“琴高者,赵人也……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旁,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旦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7]。”记载子英乘鲤化仙的故事,明确指出人们将鲤鱼视为“神鱼”供奉。受“琴高乘鲤”的影响,人们更多地把赤鲤当成仙人的坐骑,鲤成为人与仙之间的媒介。升仙愿望的背后是古人重视生死问题的表现[8],人们希望鲤鱼神可以引导故去之人在死后也可以如生前一般享受荣华富贵,鲤被寄托了在世之人对故去之人的人文关怀之意,并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安顿。

2.8 享受生活的象征

此外,鲤在“饮食”方面渗透于人的一生。民以食为天。我国早在周朝就有食生鱼片的记载,《诗经·小雅·六月》载:“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脍鲤”即生鲤肉,《礼记》也有:“脍,春用葱,秋用芥。”的记述,故周朝的生鱼片常加葱、芥来调味。食鲤脍的高峰期是唐代,尽管唐时因避讳而推行“禁鲤”政策,但似乎并未影响平民百姓的食鲤热情。当时涌现大批文人留下“脍鲤”的诗歌,如王维《洛阳女儿行》一诗道“侍女金盘脍鲤鱼”,贺朝《赠酒店胡姬》“玉盘初鲙鲤”,又如陆游《村邻会饮》“堆盘珍脍似河鲤”等。推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唐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生鱼片也成为平民的日常菜肴,是人们享受生活的象征。

2.9 崇尚自然的意象

鲤在“观”的方面也多有体现。古代文人的作品常以物代物,李贺在《江楼曲》中写道:“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便是以“鲤鱼风”代指九月风。这一说法出自陈钦甫的《提要录》:“鲤鱼风,乃九月风也”。据词意推测大抵因为秋季鲤鱼最为肥美,故称。既富有内涵,又增加了诗文的美感,如陆龟蒙《江行》的“醉帆张数幅,唯待鲤鱼风”。又如唐寅《题画师周东村之郊秋图》“鲤鱼风急系轻舟,两岸寒山宿雨收”。皆借此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3 鲤文化与鲤产业:以文化促进产业的发展

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鲤文化合理地走向市场时,可以为产品提供附加值,带动水产业新的增长点。对此,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我们提出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观点。

3.1 休闲渔业

以鲤文化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建造如以“悬鱼”、“鲤庭”为主题名称的渔文化生态观光园,将鲤文化元素如“羊续悬鱼”、“孔鲤过庭”、“涌泉跃鲤”等故事运用其中,进行文化宣传。

3.2 文创产品

利用鲤的独特造型和内涵,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如鲤在跳跃时弯曲的身体似U型或C型,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做成鲤鱼型的U型枕,或运用在China的大写字母C的造型中,设计T恤或挂件,为产业提升附加值。

3.3 餐饮文化

从餐饮入手,创办“鲤鱼风”鲤鱼美食节,设计特色餐饮。如河南知名产业“阿五黄河大鲤鱼”,将鲤文化与酒文化结合设计出了双鲤瓶的定制酒,广受好评。同时,针对人们因鲤刺多而不愿吃鲤鱼的问题,可赠与在食鱼后以鱼刺作画的活动,刺激消费,促进产业的发展。

4 总结和展望

本文针对渔文化课程中“鱼类典故——中华传统文化之体现”部分内容,归纳并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鲤文化的提取与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古代文人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生经历为鲤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人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均有体现,对其人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鲤是富余祥瑞的代表,是敬哺之礼的体现和传播孝道的载体等九个方面;针对水产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观点,并从休闲渔业、文创产品和餐饮文化三个角度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可行方案和理论参考。

渔文化课程对学生了解和掌握渔文化的发展史、渔文化在饮食、民俗及现代渔业建设中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渔文化的研究正处于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鲤文化作为渔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深厚,研究内容广泛,对加深文化研究和推动产业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不但丰富了渔文化课程内容,也对水产业的实际发展和提升我国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鲤鱼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鲤鱼旗装饰坠
小鲤鱼的问候
谁远谁近?
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
红鲤鱼的“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