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秋, 罗晓东
(1.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 2.丹东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丹东118000)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gguense)分类学上属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1976年引入台湾省,1996年引进广东、江西等省。淡水石斑鱼体侧有黑色条纹, 条纹中央又有黑色素块,体色条纹鲜艳,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该鱼耐低氧,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生态环境,抗病力强,生长快,易饲养,肉质细嫩,现时的市场价为40~50元/kg,是深受渔农欢迎的淡水养殖新品种。
近年来,我们从事淡水石斑鱼的人工育苗工作,生产中发现苗种阶段有假单胞菌感染,现将我们在淡水石斑鱼孵化培育中遇到的假单胞菌病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假单胞菌病致病菌为荧光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引起鱼类疾病的假单胞菌有2种:荧光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科,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双极球形,大小(0.3-1.0)μm×(1.0-4.4)μm。单极有1~6根鞭毛,有运动性,无内生孢子,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O/F试验无气泡。
荧光假单胞菌可以在金氏培养基上产生荧光绿色素。其大小为(0.7-0.75)μm×(0.4-0.45)μm,单连或双连,有运动性;单极鞭毛1~3。其菌落直径1~1.5 mm,稍凸,圆顶状,表面光滑湿润;边缘规则,灰白色,半透明;产生绿色或黄绿色色素,在琼脂上生长20 h后弥漫。培育温度7~32℃,适宜温度23~27℃。培育盐度0~65‰,适宜盐度15‰~25‰。pH值5.5-8.5。用明胶液化试验可以鉴别两种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为阳性,恶臭假单胞菌为阴性。
2.1 感染假单胞菌的病鱼外部症状为腹部向上或侧面游动,腹部膨大,肛门突出并发红,偶见鱼鳍基部周围有小出血点;皮肤变色、鳃盖出血、鱼鳍腐烂,小部分病鱼表面有疖子和溃疡。
2.2 感染假单胞菌的病鱼内部症状为肠内淡黄色粘稠液体充填,直肠内白色腐烂液体充填,肝脏呈暗红色或浅黄色,腹腔内有腹水。
假单胞菌病在石斑鱼孵化、培育和养成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每年在养殖中都会遇到。只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其死亡率可控制在10%以下。
每日反复巡检,肉眼检查池中的鱼苗,包括:摄食能力、皮肤变色、鳃盖出血、鱼鳍腐烂及游动行为有无异常等。
对于在巡检中发现异常的鱼苗,取3尾以上的数量进行解剖,检查肠内是否有淡黄色粘稠液体充填,直肠内是否有白色腐烂液体充填,是否肝脏呈暗红色或浅黄色,腹腔内有腹水。
病原菌不会无损伤地侵入鱼体。一般来说,萤光假单胞菌引起的一些疾病,可能与其它种类的疾病有关。除了上述症状外,我们应该注意肉眼可见的病变:充盈清液的肠扩张,胆囊扩张,偶尔有出血的苍白肝脏,脾脏肿大等。
来自脑、肾、肝和脾组织的细菌学样品,在标准、非选择性TSA或BHIA培养基上加入NaCl,在15~20℃下孵育3~5 d,可显示出小的半透明菌落。这些“粘性”的菌落可通过经典的鉴定试验进一步鉴定。
组织病理学:除了内脏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外,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没有发现特殊特征。改良革兰氏染色显示感染器官中存在杆状细菌。荧光假单胞菌可以在金氏培养基上产生荧光绿色素。用明胶液化试验可以鉴别两种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为阳性,恶臭假单胞菌为阴性。
下面介绍几种控制假单胞菌病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药物和使用方法如下: 恶唑酸30 mg/kg鱼体重,投喂5~10 d;链霉菌素100 mg/kg鱼体重,投喂7 d;四环素、土霉素100 mg/kg鱼体重,投喂10 d;磺胺嘧啶(SD)50~100 mg/kg鱼体重,投喂6 d;磺胺嘧啶(SM)100~150 mg/kg鱼体重,投喂7 d;磺胺甲恶唑(SMZ)150~200 mg/kg鱼体重,投喂7 d。
由于这种疾病是与强烈的应激反应紧密相关的,所以最好的防治方法是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改善免疫状态,科学喂养。孵化车间内的环境,人员与使用的工具要及时彻底地消毒;养殖池所有的人工操作都要尽量减少对鱼苗的应激反应。保证供水和饵料的质量。
首日剂量为上述剂量的50%,每日剂量分2次给药,效果较好。投喂药饵前,减少一次饵料投饵。
育苗生产车间需要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每个池应有固定的工具(虹吸管、渔网等)。每天工作人员的手脚和场内使用的工具要进行彻底的消毒。鲜活饵料投喂前的消毒是必须的。
诱发鱼苗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生长环境不佳。在生产中应加强管理,细心操作。孵化用水应使用紫外光、臭氧或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必须经常检测水处理设备的运转情况,及时维护以确保有良好的水质。另外,做好鱼苗的密度控制、温度控制和饵料控制,要有专业的人员和相应的设备不间断的进行检查、诊断和防治,以确保养殖生产中各项环境因子达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