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应激水平的影响分析

2021-11-29 02:20:48林金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21期
关键词:负性心肌梗死流程

林金莲

(厦门市第五医院,福建 厦门3611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血管内科较为危重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且持久的胸骨疼痛,同时可并发心律失常,严重时出现休克或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相关文献显示[2],多数患者因为存在冠状动脉粥样化血管狭窄,且出现过劳、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导致斑块破裂引起心肌梗死。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目前我国急救护理流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在急救过程中降低患者痛苦,缩短救援时间,保证患者的医疗质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4]。基于此,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旨在分析该方法对患者负性情绪及应激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编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版)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5];(2)发病至入院时间≤3h;(3)临床基本检查及治疗资料完整者;(4)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先天性心脏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免疫系统疾病患者;(3)出血倾向。所有纳入病历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随时观察其病情状况,出现问题应及时建立静脉通路,提供吸氧处理等;(2)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教育,为患者家属普及抢救知识等;(3)心理干预,时刻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安抚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具体措施如下:

(1)优化院前急救护理,医院接到患者的急救电话后,应火速赶往,及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施以心电监护,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及监测数据,时刻防止患者自行翻身,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应为患者取半卧体位。依据患者病情采取缓解疼痛或血管扩张的药物。

(2)优化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高,患者家属易出现情绪激动,影响救治[6]。因此,需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安抚家属心情,告知其抢救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安抚其由于疼痛而引起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3)优化急救流程,建立快速的绿色通道,减少排号时间,护士长应对整体护理人员进行调度,依据患者危急情况进行岗位人员、时间安排等,时刻监测生命体征,发现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采取吸氧措施及镇痛治疗,且在抢救过程中应把握各环节时间,提高治疗效率,为抢救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时间。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得分,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负性情绪打分,分数越低说明负性情绪越少;(2)对比两组患者的应激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静息前后应激水平的变化,包括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心率(H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n(%)表示,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χ2/t值P值例数(n)45 45男24 23女21 22平均年龄(岁)58.11±7.82 59.21±8.13 0.654 0.515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min)61.35±6.22 62.44±7.15 0.772 0.443性别0.045 0.833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得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n)45 45干预前46.43±3.28 47.11±4.32 0.841 0.403干预后36.87±5.33 30.25±4.14 6.586 0.002干预前48.25±5.67 48.73±6.19 0.384 0.706干预后37.21±6.10 30.68±5.77 5.227 0.003 SAS SDS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激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SBP、DBP及HR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应激水平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激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激水平比较(±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n)45 45干预前140.32±9.68 140.57±8.34 0.130 0.891干预后132.69±7.77 120.43±8.15 7.302<0.001干预前102.37±7.82 101.35±7.54 0.633 0.530干预后93.62±7.14 88.55±6.94 3.421 0.002干预前118.11±6.73 117.66±5.91 0.349 0.740干预后105.49±7.18 96.87±6.65 5.910 0.001 SBP(mmHg)DBP(mmHg) HR(次/mi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快,病情进展剧烈,有较高的致死率[7]。因此,患者可因病情、经济负担等原因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患者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出现失衡,引起儿茶酚胺、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水平上升,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质量[8]。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贯穿院前急救护理到介入手术完成,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信息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急救护理等,帮助患者度过危及时刻。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差异较小,干预后研究组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分均小于对照组,表明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分析其原由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通过院前急救护理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并监测患者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及时汇报医师,同时可安抚患者紧张情绪,嘱咐家属不要慌张,了解患者的应激源,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在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上下功夫,还通过改善急救护理流程来强化对患者的服务,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情绪激动,安抚其恐惧心理等措施,同时对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建立绿色通道,加强对人员的调度,进一步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稳定患者情绪[9-10]。同时本文还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BP、DBP及HR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研究组应急水平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改善患者应激水平。相关研究显示[11],患者应激反应可引起机体出现心率加快、水钠潴留等,影响着患者的手术治疗质量,因此需对应激源进行干预。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院前急救、心理干预及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从紧张源头进行干预,改善患者内循环,降低血管紧张度,最终降低患者血压、心率等应激水平,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利于介入手术的实施[12]。

综上所述,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有利急救护理流程的方法,可有效改善其负性情绪,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利于PCI手术的进行,推动医患关系的建立,值得临床大力推荐。

猜你喜欢
负性心肌梗死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07-28 06:28:12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10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