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曹贤
近年,济源示范区农业技术部门围绕蔬菜标准化生产,制定了30 余项河南省地方标准。蔬菜生产以规范化生产为技术支撑,以实施精准扶贫为契机,以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为抓手,在开展公益性社会化服务方面开展了“四个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高标准严要求,从蔬菜生产的源头抓起,严格执行规范化种植标准,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建立蔬菜检测体系,定期取样检测,保证蔬菜产品质量,提升蔬菜产业总体效益,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总结实践指导成果,结合绿色防控、公共植保、健身栽培理念,通过归纳总结,形成了《番茄生产技术规程》《黄瓜生产技术规程》等30 余项蔬菜省级地方标准,开创了农技推广部门理论技术支撑新局面。
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借助制定的30 余项省级地方标准,通过技术人员定期参加培训、“科技三下乡”科普等方式,发放种植技术手册、技术明白卡万余册。通过对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借力基层农技综合服务站网络,延伸农业服务功能,进户进田宣传科学种植、绿色种植理念,做到规范化种植技术全覆盖,从源头掐断有毒有害农产品的生长链条。
2010 年以来,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出台了一系列行业激励政策,如对通过省级标准验收的河南省地方标准制定单位,每项标准奖励5 万元,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了济源示范区蔬菜标准化快速发展。
依托2012 年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的绿色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成立中科院济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建立科云绿色农业基地,打造“四位一体”推广平台。即科研院所(中国农科院)+高新企业(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示范基地(济源科云绿色基地)+农户推广新模式。自上而下建立联动机制,加快高新前沿农业科技转化速度。
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示范基地——济源科云绿色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为窗口,展示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的最新应用成果,每年接待省内外参观团队1000 余人次。同时,通过在园区设置绿色科普长廊、定期开展绿色科技开放日、瓜果采摘节等活动,吸引周边群众实地参观、学习。
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以科云绿色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济源市普干家庭农场、花石草莓基地等外延示范推广基地,示范窗口实现全市均匀分布,更好地发挥带动周边农户的作用。
济源示范区利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示范基地平台,在园区开展灯光诱杀、以虫治虫、熊蜂授粉、植物生长灯等高新绿色植保创新技术试验应用,做好新技术试验工作,为大面积推广发挥好领头羊作用。
济源示范区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通过建立QQ 群、微信群、中国农技推广APP 等现代化沟通交流手段,彻底打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开展服务、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试验示范物联网体系建设,农户可通过智能手机随时查看田间情况,掌握田间动态,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及时把问题反馈技术服务部门,制定解决方案,实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不超过24 h,最大程度地减轻农户损失。
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在济源市普干家庭农场10 年棚龄温室内引进椰糠无土栽培技术,探索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利用植物生长灯技术,寻找缓解冬季温室光照不足,作物生长势不强的新手段,在思礼镇涧南庄村种植户承包的3 个棚内加装补光设备,冬季番茄着色好、糖分积累足,产量提高10%。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四季蔬菜农场”开发农夫配菜小程序APP,全程冷链配送到户,通过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探索提高农业供给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紧紧围绕老百姓餐桌上的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利用夏季王屋山区冷凉气候特点,结合秋淡蔬菜供应不足实际,巧打时间差,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生产,对推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山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设施避雨栽培模式,在露地种植的基础上提档增效,延长蔬菜供应期,使高山蔬菜供应期由原来的8—10 月延长至5—11 月,让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通过高山露地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打破了传统的“冬小麦+夏玉米”和“制种+夏玉米”的栽培模式,“制种+露地番茄”和“冬小麦+露地番茄”栽培模式成为主要的栽培模式。农民的“冬小麦+夏玉米”栽培模式每667 m2收入800 元左右,改为“制种+露地番茄”模式后每667 m2收入12 000 元,除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每667 m2收益是种粮的10 倍。
通过高山蔬菜增收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也能致富的宣传氛围,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率明显降低,有效缓解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为济源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