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永华
(滨州职业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20世纪90年代末期相关学者[1]研究出口腔颌面锥形束CT,并将其在作为新型影像学设备应用于牙科当中,该检查方式主要应用面积探测器和锥形X线束对受检患者进行360°旋转,旋转一周后就能够有效获得受检患者的容积重建数据,建立出各种痛性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断层影像。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根尖片和全景片低分辨率、容易受到牙槽骨和牙根影响出现重叠影像等缺点进行了弥补,空间分辨率高与传统CT,而却具备检查费用低、放射剂量小、扫描时间短等优点。当前,临床牙体牙髓病学领域主要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定量分析根尖周病变、定性根尖周病变、判断根管治疗及临床效果、诊断跟折、压根内外吸收情况、龋病、根管穿孔和髓底等疾病。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应用推动了临床诊疗牙髓病的方式,将其从2D推动到3D。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解刨牙齿进行研究能够对根管和牙齿的长度进行精准测量,有效判断根管和牙根的形态、数目,还能够判断罕见的根管病例和牙内陷。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在牙体解剖学中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临床一般应用根尖片测量根管和牙齿的长度,但是受到相邻组织或者牙根重叠影像、分辨率低以及投照角度等因素影响使用根尖片测量准确性相对较低。口腔颌面锥形束CT能够有效弥补根尖片测量的缺点,测量相对准确。相关学者[2]应用根尖片和口腔颌面锥形束CT测量猪的28个前磨牙个224个切牙根尖最低点到远近中轴牙骨质界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将测量结果与游标卡尺进行比较得出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进行测量精确度非常高,与平均值的差距低于0.3 mm,儿使用根尖片测量差距却达到了2.58 mm。其他学者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测量15位12~18岁进行正畸治疗患者和1例其他患者的干头颅的边缘骨水平和牙根长度,得出测量头颅牙齿边缘骨水平和长度的结果差距分别为0.04 mm和0.05 m,儿测量牙齿边缘骨水平和长度误差均在0.4 mm、0.35 mm之内。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测量牙齿长度及时是牙位不同也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而且可以重复测量。体外、体内相关研究得出[3],口腔颌面锥形束CT、实物测量以及根尖定位仪测量牙齿长度基本相同,而且测量精确度明显优于根尖片。
要想有效判断正畸牵引力就需要对患者牙齿体积进行测量,有效测量能够为准确估算患者牙根吸收、年龄等提供准确的标准。诊断牙根吸收的时候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进行三维定量测量体积准确度明显高于应用半定量测量或者2D成像定性测量。相关学者[4]选取20例因为正畸治疗需要拔出前磨牙患者进行分析,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测量对其体积进行计算,得出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体外测量结果与应用显微CT准确性相似。但是使用显微CT只能扫描离体牙,而且每一次进行扫描的时候能够扫描的标本数量有限,而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技术能够有效克服这一缺点。另有学者[5]选取250例患者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进行分析,测量并计算出去上颌第一前磨牙外13种类型的牙髓腔体积,对患者年龄进行估算,得出上颌第二磨牙髓腔体积与患者年龄存在非常高的相关性,通过测量不同类型的牙髓腔体积能够提高估算年龄的准确性。
要想有效治疗根管就需要完全掌握根管形态的相关知识,临床根管治疗之后出现相关疾病或者治疗牙髓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为根管遗漏。相关研究[6]得出根管具有非常复杂的形态,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牙位的人们根管形态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人牙齿两侧的根管形态也是不同的。所以临床需要有效对患者患牙根管形态和根管数目进行确定,这对根管成功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下颌前牙是比较常见的单根单根管,但是具有极高的几率出现双根管。相关报道显示[7],中国汉族人上颌中切牙的95.8%、上颌侧切牙的97.1%和上颌尖牙的76.9%为1-1型根管,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4674可下颌前牙根管形态进行研究,得出尖牙出现双根管的概率为3.00%,侧切牙出现双根管的概率为17.40%,中切牙出现双根管的概率为6.70%。其中下颌前牙双根管患者中出现在中切牙的比例为58.70%,出现在尖牙的比例为29.60%,出现在侧切牙的比例为76.10%。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和牙根具有非常多的变化,而且变化相对复杂。相关学者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中国人30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进行研究,得出其中66.00%为单根牙,33.00%为双根牙,1.00%为单根牙,左右两侧牙齿不存在差异性。上颌第一前磨牙中IV型是最常见的根管形态,第二常见为Ⅱ型。
下颌前磨牙单根比较常见,但是下颌第一前磨牙极易出现“C”型根管,临床统计概率约为24.00%。相关学者[8]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下颌第一前磨牙440颗进行分析,得出单根管人数占比为44.14%,双根管人数占比为22.05%,“C”型根管人数占比为1.14%,剩余人数为三根管。
不能及时定位和发现患者近颊跟第二根管是临床治疗上颌磨牙跟失败最常见的原因。相关学者[9]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临床以及体外三种方法对上颌第一磨牙的根管形态进行有效分析,得出体外研究发现离体牙中有140颗存在第四根管,占全部比例的67.12%,三根管占全部比例的32.14%,比较特殊的1例存在7个根管;近中颊根存在第四根管的比例为92.58%。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分析821颗韩国人上颌第二磨牙根管形态得出,发生单根管比例为4.63%,发生融合根管比例为10.71%,在近颊跟位置存在额外根管比例为34.39%,两颊跟之间存在额外根管的比例为0.30%,远颊跟存在额外根管比例为0.30%,腭跟存在额外根管比例为1.82%。相关学者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551可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进行分析,得出近中颊根存在第二根管的总发生率为25.41%,其中男性患者更多;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位置根管多数都是向腭侧弯曲或者向远中弯曲,其中87.54&的根管弯曲,在跟中1/3位置弯曲的根管为57.57%,19.28%根管为重度弯曲。
口腔颌面锥形束CT能够展示3D、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从各个角度对患者根管和牙齿进行展示,如果患者牙体形态比较特殊,例如为C形根、牛牙样牙、融合牙或者牙内陷等,图像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口腔颌面锥形束CT能够有效对变异的根管进行定位,对牙齿解刨学的发展和指导牙髓病诊断和治疗意义非凡。
治疗根管的过程中根管弯曲是一个难题,需要充分对弯曲的根管进行了解,有效防止器械折断或者根管穿孔情况。相关学者提出[10],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330例患者上下颌400颗磨牙的牙颈部和根尖弯曲情况进行分析,对1200个根管进行测量得出,冠状位上根尖1/3弯曲为92.75%,在颈部1/3弯曲为73.25%,在矢状位颈部1/3弯曲为77.00%,根尖为89.75%。其中根管轻微弯曲占比最高。使用根尖片二维图像对弯曲根管三维进行评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而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能够有效克服这一缺点。
合适的牙轴近远中倾斜度是临床判断正常6要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一般使用全景片对患者牙根近远中倾斜度进行评价。临床自1998年开始引进口腔颌面锥形束CT技术之后,因为该技术的成像精确度较高,而且为医生提供的信息相对丰富,所以有效推动了影像学临床诊断现代化进程,在正畸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较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进行口腔颌面锥形束CT检查和术后全景片检查得出的近远中倾斜度可知全景片评价近远中倾斜度具有一定的偏差,临床应用的时候需要结合多种情况进行借鉴考虑;儿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进行评价结果相对有效,优势明显。
口腔颌面锥形束CT能够对根管和牙齿的弯曲度、长度、体积以及牙根近远中倾斜度程度进行测量,为临床提供分辨率较高的3D图像、矢状位图像、冠状位图像以及水平位图像,能够对患者根管形态和数目进行全面判断,特别是判断特殊根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