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岭 李 培
(河南省漯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漯河 462000)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4.6℃,年日照时数2181h,全年无霜期216~225d,降雨量749.2~845.2mm,农业基础条件较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产。全市耕地面积16.7万hm2,且集中自然连片,适宜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麦种植面积在11.33 万hm2左右,进入21 世纪小麦面积突破13.33 万hm2,目前小麦种植面积达15.33 万hm2,其中优质小麦品种在85%以上。几十年来,随着农业基础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漯河市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每一次品种更新,都对小麦品质和产量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已进入新一轮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更新阶段。
1.1 第1 次更新换代(1950-1955 年)1949 年前,小麦品种以地方农家品种为主,产量很低[1];1949年后,为解决温饱,提高产量,发动群众进行品种普查和筛选,评选出产量相对较高的当家品种,如平原50、葫芦头等一些农家品种,产量为675kg/hm2。
1.2 第2 次更新换代(1956-1963 年)此时广大农村相继成立合作社、互助组,激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农业部门从外地引进一些小麦品种,如碧玛1号、南大2419、西农6028 等,产量有一定提升,达到750kg/hm2。
1.3 第3 次更新换代(1964-1972 年)由于一些小麦品种种植时间较长,随着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化,品种抗病性差,小麦普遍发生条锈病,减产严重。据记载,20 世纪小麦条锈病有5 次大流行:分别 在1955 年、1959 年、1960 年、1964 年、1990年。20 世纪50 年代感病品种(农家种)普遍率85%~100%,严重度40%以上;60 年代的碧玛1 号、碧玛4 号等普遍率40%~60%,严重度20%~100%。为增强对小麦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先后引进种植的小麦品种有阿夫、阿勃、内乡5 号、丰产3 号等,产量达到1200kg/hm2以上。
1.4 第4 次更新换代(1973-1980 年)20 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科研机构恢复,科研人员、科研经费增加,小麦育种进度加快,先后推广本省选育的品种有博农7023、郑州741 等,引进品种有郑引1 号、小偃4 号等,产量提高明显,达到2100kg/hm2。
1.5 第5 次更新换代(1981-1988 年)20 世纪70年代末小麦品种百农3217 培育成功,并以其丰产稳产、适应性强、成熟早等特点迅速推广开[2],种植面积一度占到50%以上。期间陕农7859、徐州21 作为搭配品种种植,使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突破3000kg/hm2。
1.6 第6 次更新换代(1989-1992 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耕作制度变化,一年两季成为主流,对品种的抗逆性、抗病性等要求更高。以西安8号、郑州891、内乡182、矮早78-1 为主导的品种很快淘汰了百农3217、徐州21等品种。产量再次提升,接近3750kg/hm2。
1.7 第7 次更新换代(1993-1996 年)这一时期小麦高产品种纷纷推出,主要品种有百农64、豫麦49、豫麦18、豫麦21、郑麦9023、豫麦69,种植面积占全部面积的70%以上,产量为4000kg/hm2左右。
1.8 第8 次更新换代(1997-2002 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小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以前的小麦品质不能满足需要,品质较差的豫麦21 很快被淘汰,以豫麦49、豫麦54 等为主的高产优质小麦很快占领市场,成为当家品种,产量提高到4500kg/hm2。
1.9 第9 次更新换代(2003-2008 年)从2003 年开始,随着多元化的供种渠道增加和农民对新品种利用意识日益增强,导致出现漯河市小麦品种规模不大、种植分散、品种多样的局面。据统计,2003 年全市种植667hm2以上的品种达14 个之多,种植面积最大的郑麦9023 面积也不到4.67 万hm2,仅占全市麦播面积的1/3。但品种更新趋势明显加快,综合性状表现好的郑麦9023、新麦9 号、内乡188 等弱春性品种为主导的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曾经达到9.15万hm2,占麦播面积的67%。但是,由于漯河市气候因素以及地理条件限制,弱春性优质小麦品质下降、产量徘徊不前,陆续引进半冬性小麦品种。2006 年以后,以漯麦4 号为主的半冬性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扭转了春性品种面积过大,越冬期易发生冻害的不利局面。2007 年半冬性小麦品种总面积达到9.33万hm2,春性品种面积达4.58 万hm2,小麦主导品种不明确,品种多、乱、杂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转。到2008 年,以郑麦9023、新麦18 为代表的优质强筋小麦和以矮抗58、漯麦4 号、太空6 号等为主的优质中筋小麦发展到10.6 万hm2,占总面积的75%,产量在6750kg/hm2以上。
1.10 第10 次更新换代(2009-2017 年)2009 年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优质、高产专用小麦品种,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矮抗58、漯麦4 号、丰舞981、周麦16、郑麦366 等主推品种,占麦播总面积的85%以上,开启矮抗58、漯麦4 号主导时代,产量达7500kg/hm2。
1.11 第11 次更新换代(2018 年-至今)优质专用小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新麦26、郑麦7698、丰德存麦21、囤麦257、周麦36 等为主的优质强筋小麦和以百农207、百农4199、豫麦158、周麦27、囤麦127 为主的优质中筋小麦品种面积达到98%以上,产量达8250kg/hm2。
漯河市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1.33 万hm2左右;1961-1969 年种植面积小幅回落;1970 年之后,由于小麦产量水平提高,群众种粮积极性高涨,种植面积进入小幅增长阶段;2006 年小麦种植面积突破13.33 万hm2;2014 年以后小麦面积稳定在15.33万hm2上。20 世纪60 年代以前全市小麦年产量最高不足2 亿kg,80 年代上升到4 亿kg,90 年代以后是小麦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产量突破6 亿kg;2013年以来连年丰收,连创历史新高,产量达13亿k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6 倍多。
1949-1971 年全市小麦总产由0.753 亿kg 增加到1.896 亿kg。期间由于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低,小麦品种多为农家品种、抗逆性差、产量低,小麦产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52-1971 年20 年平均总产1.17 亿kg。
1972-1980 年,自1970 年以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开展农田打井配套,大力进行以排灌结合的水利基本建设,使得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田面积大幅增加,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化肥、农药用量也有了很大增加,开始重视小麦品种的引进推广,为小麦稳步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小麦总产由2.11 亿kg 增加到4.39 亿kg。
1981-1995年,自1980年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国家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性投入增加,期间有3 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诸如百农64、豫麦49、豫麦18、豫麦21、郑麦9023、豫麦69 等高产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部面积的70%以上,小麦产量很快突破5 亿kg。
1996-2002 年由于新品种和种植技术的突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农田水利条件大大改善,人民对小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大小麦品种更新步伐,促进了小麦产量大幅增加,以豫麦49、豫麦54、豫麦69 等为主的高产优质小麦很快占领市场,成为当家品种。产量首次突破5250kg/hm2大关,标志着漯河市小麦生产已步入高产阶段,1997 年总产量突破7 亿kg。到2002 年种植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5 个,豫麦49、豫麦69、豫麦18、豫麦54 等高产品种种植面积达到6.6万hm2,占总面积的55%。这一时期除1998 年因灾大减产外,其他年份总产都在6.8 亿kg 以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小麦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
2003-2013 年以郑麦9023、豫麦18、内乡188、豫麦47 等为主的春性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达到8.91 万hm2,占总面积的72%,开启了弱春性优质小麦品种时代。2005 年仅郑麦9023 种植面积就高达7.2 万hm2,全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9.15 万hm2,占麦播面积的67%。2006 年以来,以漯麦4 号为主的半冬性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产量在6300~7050kg/hm2之间,2009 年产量更是达到7590kg/hm2,总产达到11.02 亿kg,创历史新高。
2014-2019 年,前期主要推广优质小麦品种,矮抗58、漯麦4 号、丰舞981、郑麦366、周麦系列等主推品种播种面积占麦播总面积的85%以上,同时扩大豫农416、郑麦7698、丰德存麦1 号等品种试验示范面积。在品种布局上,半冬性品种占95.4%,郑麦9023、偃展4110 等春性品种占4.6%左右。其中2017 年产量达8130kg/hm2,总产12.7 亿kg,再创历史辉煌。到2019 年,推广以百农4199、矮抗58、百农207、周麦23、郑麦379、囤麦257、百农418、西农511、周麦127 为主的中筋麦品种,以新麦26、西农979、郑麦366、丰德存麦5 号、郑麦7698、郑麦369 等为主的强筋麦优质品种,推广面积达10.54万hm2,占总面积的68%。全市优质麦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种植面积达到6.8 万hm2,占麦播面积的43.7%,居全省领先地位。由于管理到位,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产量8654kg/hm2,比全市产量高13.07%。全市小麦产量向7500kg/hm2迈进。
2020 年以来,优质专用小麦进一步发展,以新麦26、郑麦7698、丰德存麦21、囤麦257、周麦36 等为主的优质强筋小麦和以百农207、百农4199、豫麦158、周麦27、囤麦127 为主的优质中筋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8%以上,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在8万hm2左右。产量迈进8250kg/hm2大关。
漯河市小麦生产经过70 多年的发展,小麦产量由第1 次品种换代的675kg/hm2提高到现在的8250kg/hm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2 倍,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尤其是小麦品种育、繁、推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品种更新步伐逐年加快,但与世界上小麦产量比较高、品质超前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无论在小麦产量上还是品质上都有较大的挖掘潜力,需要科研部门继续攻关研究。
未来在种子产业发展上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1)继续加大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面对未来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大而土地面积有限的局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不二选择,品种起关键作用,这一点从历次品种更新得到验证。目前,漯河市小麦主栽品种的丰产性、品质和产量处于较高水平,育种再上新台阶有一定难度,具有很大挑战性,因此,探索新的育种途径,创新育种手段尤为重要。(2)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好的小麦品种如果仍采取过去的耕作模式,粗放的管理技术,会导致品种潜力得不到发挥,实现高产优质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农业有关领导和技术部门要高度重视良种良法配套,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3)做好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种质资源越丰富,基因开发潜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2021 年初农业农村部颁布实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 年)》,足见国家对种质资源的重视和保护程度。借此机会摸清漯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对更好地发掘利用和保护当地优良品种意义重大,也将为今后新品种选育、开发利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