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菲菲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工业文化遗产,作为工业革命留下的重要承载介质,既包含了大量的经济信息、社会信息,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对此进行研究、保护和再利用,不仅有利于探讨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更是对历史文脉记忆的一种传承和延续,关注并保护工业文化遗产、促成工业文化遗产的再利用,是吉林省亟待开展的工作。
吉林省工业文化遗产建成以来,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面貌、格局和规模,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在历史文化遗存构成的时序、内涵、类型、样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是在省内整体推进保护工作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遗产拆除、改建现象严重,很多工业区只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在改造、改建中将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建筑随意拆迁或分割,这些都使得吉林省工业文化遗产逐步走向落寞。其次,工业文化遗产本身面临“危机”。随着东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冲突日益突显,城市的交通系统需要升级等都给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很大的挑战。再次,民众对于工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堪忧。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许多民众对于工业文化遗产不太了解。一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民众基础不复存在,工业文化遗产必将走向衰落,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吉林省高校和工业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在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方面发展较快,动漫影视、数字多媒体、智能物联网、多媒体创新技术等新兴行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相关产业基础较薄弱,起步较晚,创意环境不够完善,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较低,人才结构还在不断调整。
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的重要发展基地之一,汽车及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技术、轨道客车等成为省内支柱产业。这些知名的老牌工业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发为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提供了契机。构建工业文化创新教育体系和搭建工业文化创新组织来丰富工业遗产的文化附加值,可以促进工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品质升级和体验革新,工业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和高校产教融合发展使工业遗产变“废”为宝,老工业与新教育的结合将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创造新的生机。
工业文化所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融,其发展模式和路径,决定了其不仅对人才的需求大,对人才的质量也有更高要求。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的发展,除了要打造优质本土文明特色,还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首先,工业文化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高校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按现有产业化需要落实人才培养体系,使教育化过程与产业化过程精准对接。打破行业界限,将工学、市场学、美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其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为工业文化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其次,发展工业文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人才的调控机制。建立与研制开发、加工制作、市场营销等配套的专家系统,政府要加大投入,为企业发展搭建技术平台,利用人才优势,积极组织与推进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设计,使原创产业走向国际。
在现代工业文化理论指导下,探讨研究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从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现代工业4.0时代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有效整合的途径及方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有效措施。
吉林省各高校要深入领会工业文化遗产再利用的内涵,在产教融合、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建设,努力为吉林老工业发展建设聚焦聚力。
依托吉林省工业文化基地和工业设计协会平台,携手高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实训基地,按照教学、研究、生产为一体的思路进行合作。同时,利用构建创意LOFT、工业博物馆、艺术创业产业园、工业旅游等方式在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基础上打造一批创新综合体,推进成果转化,全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高校的很多专业都与文化遗产的再利用相关,却并没有充分发挥相关专业的特点优势,汽车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视觉传媒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应全面对接工业遗产,还可以跨专业延续到重优质旅游、精神健康、社会服务等。除此之外,积极参与设立现代高效的工业遗产相关产业教育统合联盟,让中小企业参与教育与实践,达到企业和学校共赢。
积极进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提高认识,制定政策。通过搭建工业文化建设平台,构建工业文化创新的产业支撑体系,积极举办以工业文化发展为导向的高校工业设计大赛,校企共同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品牌、联合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或示范区,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工业文化交流、工业设计平台等,从而加强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将企业的研发项目通过联盟或协会的平台竞标给高校的适应专业进行研究、创新和实践,既丰富教育理论,又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产业背景,以高校独有的专业优势为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团队需要具备客观的研究基础,在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上创新培养思路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致力于以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办学理念发展,努力完善有突破性的课程教育体系,转变教学思维模式,面向学生开展有产业适切性与选择性的课程,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和个性培养,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当前工业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是面向老企业的升级转型和老带新企业的创新发展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产业技术研究。在横向上,高校产教融入工业文化遗产中,作为工业文化遗产再利用的新途径,为工业文化遗产增加附加值,促使工业与高校的互动互融,构造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纵向上,高校产教过程中可与工业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融合与渗透,使工业产业链的研发和品牌销售渠道延伸。因此,拓展工业文化遗产和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加强工业文化遗产转型升级,提升高校品牌专业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是工业文化遗产和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需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构建创意LOFT,利用了工业遗产的先锋力量和文化价值,将原有陈旧的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艺术空间,增加产业附加值;开发工业遗址,建造工业博物馆,使其成为市民的文化输入载体,提高工业文化发展意识;形成创意产业园(基地),以中小型制造业生产基地为载体,政府鼓励高校以实践基地形式参与,进行产学研活动;开展工业旅游,工业文化遗产凭借其独特的工业特色和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拓展了工业景观旅游和工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思路;规划动漫城,是吉林省有新力量、有空间的产业之一;创造公共文化空间,为城市发展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公共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高校在制定相关培养计划时要重点斟酌与上述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产业的匹配度,要努力发挥每个学校不同的专业特色优势,深入对接工业文化产业发展。以汽车装备与制造、光电子信息、数字媒体、公共环境设计、动漫影视、城市工业建筑等为核心专业组建专业群。
产业的发展和建设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活动,是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课题。目前,工业设计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区域产业竞争的重要标志。积极发展的产业设计和设计创新能力、实行新的开发概念、深化供给方的结构改革、促进转换升级和创新发展、丰富产品种类、改善产品附加值,是打造知名品牌的有效手段。吉林省拥有巨大的制造系统和良好的制造基础,对许多高品质的制造产品和工业设计需求很大。相对应的,省内高等院校也设置了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相关专业,在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中也强化了需求导向,培养工业设计的创新引领意识。但高等教育和企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没有构架出好的沟通途径,导致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的吉林省出现滞后现象。
本文建议扩大工业设计服务供给,成立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扶植发展专业化工业设计公司。支持产业设计中心,建立产业文化中心,加强设计和服务能力,促进产业设计企业的整合和开发。加强工业产品设计和创新,构建产业设计品牌活动,构建企业和大学合作平台,保持产业设计品牌活动。为保持各种产业设计的竞争,介绍企业,转换大学、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产业设计成果,加强产业设计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以高水准的吉林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建立一个多个设计服务平台,加强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学校企业必须和大学形成一个实用的实践基地,并不断加强工业设计开发支持,我们必须加强组织和推进的努力,并通过协会的机构、广泛的公开和引导,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了解和参与重要的产业设计。
1.引导企业重视“设计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工业文化中心。人才是革新的关键。年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一个更开放、更活跃、更富有创造性的团体。适时选择一些精英作为新鲜血液,是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的快速有效方法。同时,要注重培养和改善现有企业成员的创新能力,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出专业人才发展规划,高校对接需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和培养方式。联合企业实践要不断更新知识,培养新时代、新形式下的创新意识,培养勤奋的学习和思维习惯。这样就需要鼓励有资格的企业设立产业和文化中心,针对企业历史沿革、企业规模、产业布局和近年来生产经营情况、文化宣传等方面做出合理的构想。在悠久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坚持主业、专注“质造”、提升品质的实干企业精神传颂并加以落实,在后期进行的工业文化推介方面提出合理的工作设想。
2.积极支持和培养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设计公司。企业业务外包是很多大企业选择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现有的吉林省内的设计服务项目被省外大的设计公司所垄断,而工业文化的差异使外省设计服务公司无针对性和独特性,如果我们省内校企联合通过专业资源整合、利用的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既减少了成本、又改善了效率,使我们高校与外省高校的专业竞争力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了高校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这将有助于区域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及高校专业的快速成长。
3.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立工业文化研究机构或设计创新中心。产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战场,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东北地区的振兴需要工业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需要通过高校作为载体逐步提高国家级、省级工业文化中心的数量,有效结合高校教师的科研力量和高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吉林省工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力量。
中国的产业文化不是产业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实施,而是借此作为重要手段来塑造中国产业新形象的精神力量。现在,中国工业文化遗产这个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幼年时期,为了产业文化的研究团队的不断扩大,需要全社会的参与。2017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产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在吉林设立据点,为东北地区做出了贡献,并向全国辐射。将工业文化产业提炼,发扬“技巧精神”,探索“创业精神”,确立和改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业文化的理论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吉林省工业文化遗产再利用作为新兴的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本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引擎,为我省很多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发展机会,也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提供了契机。工业文化遗产运用创意手段进行保护性开发,其属性和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工业文化资源也得到深入的开发和挖掘。
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将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齐抓共管、广泛动员,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体制机制,加强高校产教融合共同发展,构建工业文化创新教育体系和搭建工业文化创新组织来丰富工业遗产的文化附加值,促进工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品质升级和体验革新,推动工业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同时加强宣传报道,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更好地保护吉林省工业遗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