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辅翻译与语言服务人才翻译应用能力培养
——以长春理工大学翻译专业为例

2021-11-29 07:15徐艳英
关键词:笔译服务行业应用型

徐艳英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突飞猛进的发展,应用翻译人才在语言服务市场供不应求。以往以文学和翻译理论为主的翻译教学已不能满足应用型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大数据时代语言服务行业所需要的译者不仅仅要求具备应对各类应用文本翻译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驾驭各类翻译工具,这样才能高效便捷地完成各种翻译服务任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成为语言服务人才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加强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应用翻译技能培养已成为外语专业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部分高校目前已在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机辅翻译或机辅翻译软件及应用必修课程,这也表明机辅翻译课程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90年代机辅翻译技术在国外已基本成熟,21世纪初开始运用到翻译教学实践中。国内机辅翻译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然而近年来人们意识到机辅翻译在大数据时代语言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逐渐重视机辅翻译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机辅翻译与人工翻译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在对翻译服务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在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里设置了32学时2学分的机辅翻译软件及应用必修课,以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服务应用能力。

二、语言服务人才翻译技术能力培养中的机辅翻译教学

语言服务业人才的基本技能包括学生的语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它决定了学生最基本的语码转换能力;同时,学生的通用能力及个性品质与专业基本技能相辅相成,共同渗透并有助于拓宽其职业生涯。扎实的翻译专业知识与过硬的双语转换能力是语言服务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功,熟练地使用翻译工具辅助译者完成翻译任务则是大数据时代语言服务行业人才不可缺乏的专业技能。专业语言基本技能、机辅翻译技术、通用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共同构成了语言服务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在机辅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完成小组翻译实践或翻译项目的同时,他们的信息处理、自主学习与交流协调能力得到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勤奋、责任感等个性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一)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长春理工大学翻译专业的前身系该校英语系的翻译方向,该方向在分方向伊始便明确了培养面向外语人才市场需求的专门用途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该翻译方向依托办学经验较为成熟、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师资力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和《关于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高司函〔2014〕25号)文件精神,参考科大讯飞翻译技术有限公司与顺达佳译(北京)翻译公司对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的需求建议,提请教育部备案,于2015年成功申报翻译本科专业,并于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目前已招收4届学生。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该专业每届只招收一个班级,平均每班招收27人,现有在校生108人。该专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的教学目标。招生伊始,该专业被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翻译专业发展方向,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翻译硕士(专硕),即适应市场较高要求的语言服务行业应用型人才;二是专门用途翻译方向,其培养目标是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的本科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

该专业适应当代语言服务行业需求,以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较好的口笔译翻译技能、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本专业致力于打造科技外语特色,凸显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结合理工院校的办学特色,加强学生的语言服务意识,毕业生可以在科技、外事、商贸等领域从事口笔译语言服务行业的工作。

该专业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同时具备汉语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熟练翻译基础理论,掌握多种文体的口、笔译技能,具备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基本运作机制和职业规范,具备借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的能力;具有高尚的语言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操守,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涉外语言服务业务。

从英语专业的翻译方向到翻译本科专业的建立,长春理工大学翻译专业把握科学与经济发展的脉搏,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强机辅翻译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应用型语言服务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凸显信息时代特色,适应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备语言服务行业职业素养的专业译员,尤其是高质高效的应用型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高效便捷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海量应用语料时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因此在翻译专业开设机辅翻译课程势在必行,既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应用型人才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的需求,也是新世纪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的标志性特色。

(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机辅翻译

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取决于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便是课程体系。徐恒振(2011)对15家翻译公司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对译者专业能力要求的排行中,Trados工具、软件本地化这两项机辅翻译技能成为职业语言服务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1]虽然,双语转换能力在培养语言服务行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是核心目标,但是机辅翻译工具的学习不容忽视,该调查结果反映了语言服务行业的应用市场对翻译应用型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应该遵循的总原则是:初级阶段在夯实英汉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开设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为从事语言服务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年级阶段,结合专业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开设以科技或专门用途为特色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和机辅翻译软件及应用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专门用途语言的翻译特点并掌握机辅翻译工具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翻译技术自学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原则确保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知识与专业技能、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基础的适时调整与更新,并实现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

在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基础阶段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汉语码转换基本功,强化外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理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辅以媒体信息处理实践环节,积累翻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高年级的课程体系中则通常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同时还开设体现翻译专业高阶技能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拓展学生的相关知识面而开设跨学科任选课程。为培养翻译工具操作技术的能力,高年级阶段必须开设的一门翻译技术课程则是机辅翻译软件及应用,辅以口、笔译工作坊、职场实训等实践环节,从而积累翻译实战经验。初、高级阶段的语言基本功、专业知识结构与翻译工具习得的融合,搭建起“双语基础技能+翻译学科基础知识+翻译高阶技能+专业方向知识+跨学科拓展知识+综合素养+机辅翻译工具应用+初、高级阶段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三)机辅翻译实训的强化

为强化语言服务人才的翻译操练性训练,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训室建设不失为必要的教学配套设施,构建数据翻译教学网络平台,为学生配备真实的翻译案例素材体验翻译实训,提供强有力的校内实训保障。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语言实验室早在2010年英语系确定翻译方向时就已建成,2015年学院投资100万购置了翻译实训室口、笔译、编译、写作教学软件,完成翻译实训中心软件平台建设项目,承担起全院本科生自主学习编译、笔译、同声传译及写作的训练任务。2018年学院建成翻译实训室,全部设备采用数字技术,在每台电脑上安装了机辅翻译软件,为培养学生机辅翻译应用技能提供软、硬件保障。按照教学内容,授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翻译实训,指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上网收集资料,使用平台机辅翻译软件和在线翻译软件完成翻译任务,使学生的机辅翻译能力得以强化。机辅翻译任课教师将学生按能力与特长分组,分配翻译项目任务,各小组分工合作,熟悉项目流程,完成小组翻译项目,并自建语料库。教师统筹、讲评并校对各组自建的翻译语料库后在班级内共享,为日后同一题材与体裁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提高全体学生的译文质量与翻译效率。

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服务应用技能,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把翻译实训拓展到实践环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甚至延伸到校企合作项目,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提升语言服务应用能力的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每个学期都要安排至少两周的教学实践环节,基础阶段开设媒体信息处理、语法工作坊、英语演讲,夯实双语转换基本功以及数字信息处理基本技能;高年级阶段开设笔译工作坊、口译工作坊、职场实训、毕业实习,借助学院翻译实训室软、硬件资源以及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机辅翻译应用能力,并为学生进入职场积累实战经验。同时,每年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级别的口、笔译学科技能竞赛和口、笔译翻译证书考试,培养学生的口、笔译应用意识,并获得从业资质能力检验。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各类外事活动的志愿者,承担翻译任务,进行交传、随同应用翻译实践。与科大讯飞翻译公司合作,指派专任教师与公司专职译员合作指导学生承接公司派发的翻译校对任务,完成专利、翻译软件、字幕质检等翻译工作。在翻译实践环节或校企合作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可以有效运用专业课习得的双语知识和机辅翻译应用能力,提升语言服务水平,还可以学习与人合作、沟通的技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并树立工作使命感,这些都为培养语言服务行业从业者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关键和办学质量的保证,高校在培养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翻译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相关行业背景,还要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和经验。[2]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均为从教多年、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专职人员。同时,师资队伍中有从事口、笔译实际工作10余年和高校翻译教学工作20余年的教授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出台相关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考取口、笔译翻译行业资格证书,激励他们带领学生深入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零距离接触实际语言服务行业工作,积累翻译实战经验。为了使学生了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态势以及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学院邀请翻译公司技术人员为翻译专业师生定期做专题报告、行业宣讲、技术培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学院还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翻译专业协会的高端论坛或研讨会,到国内外双一流翻译院校进修,学习翻译专业前沿的教学模式,了解翻译研究最新发展动态和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等,旨在培养一支具有雄厚的翻译专业知识、扎实的翻译理论功底、丰富的翻译实战经验、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卓越的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

三、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不同类型语言服务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机辅翻译技能的培养融入到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借助语言大数据技术提高语言服务效率是当今社会语言服务行业的当务之急。机辅翻译虽然不具备语言服务所需要的跨文化意识与人文情怀,却可以承担基本的文字转换任务,帮助人工翻译腾出时间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语言服务行业中营造出“人机共舞”的局面。未来的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将是既胜任翻译又通晓技术的“翻译+语言工程师”的融合体。[4]

人类最终将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将大数据技术优势运用于人类语言服务行业,提高语言服务效率。为了在未来语言服务职业道路上的发展一帆风顺,从业人员必须要熟悉至少一款常用的机辅翻译软件的工作原理和机制,以更好地助力其提高语言服务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笔译服务行业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探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搭建平台,服务行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