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屯,黄秋玉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百年历程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的百年历程也整体性地呈现为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递进式飞跃。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之“需”,动态调整共同体之“形”,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之“困”。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从中华民族的“三个起来”视角回首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的百年历程,系统提炼和总结其中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当下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史为鉴阐释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路径,对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国情的不同实践形态,决定了中国百年的社会发展进程整体呈现为递进式飞跃。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百年进程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这种递进式飞跃的共性描绘,也是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的百年历程的个性表征。具体来讲,从中华民族的“三个起来”视角看,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世界共同体先后经历了从革命共同体到和平发展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飞跃。
近代中国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导致了国家四分五裂,民众生活水深火热。中国共产党自应运而生以来,首要的任务就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要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其中这条道路就包括如何构建以推翻“三座大山”为中心的革命共同体。
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坚船利炮击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如何在精神上把中国人民凝聚团结起来,成为近代中国共产党人构建革命共同体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革命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思想的演变对中国共产党构建革命共同体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全世界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2]。他们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的著名口号,这为中国共产党构建革命共同体提供了最初的思想资源。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思想,整体上回答了本国革命和国际革命、民族利益和无产阶级利益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讲,一是在本国革命和国际革命的问题上,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就是进行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支持(用宣传、物资和声援来支持)无一例外的所有国家同样的斗争、同样的路线”[4];二是在民族利益和无产阶级利益的问题上,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有决心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5]。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把本国革命和国际革命、民族利益和无产阶级利益结合起来,用“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为当时的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作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开启了构建世界革命共同体的大门。斯大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即在其他国家无产者的同情和支援下,无产阶级可能夺得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在俄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6]8。在斯大林看来,苏联的无产阶级夺得政权无需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6]8,因为苏联已经“具有足以打倒大地主、资产阶级和彻底建成社会主义的必要物质条件”[7]。这样一来,即使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同时获得成功,社会主义也能在几个甚至一个具有必要的、已经成熟的物质条件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斯大林的这一革命理论,不仅鼓舞了苏联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同时对争取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同情、支持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构建革命共同体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化的视角出发,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矢”来射中国革命的“的”[8],领导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现“站起来”。从政治上“站起来”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体(把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民众联合起来),使中国革命在国内凝聚了各个阶级的力量,在国际上获得了共产国际的支持与援助,中国共产党也得以成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从此真正在政治上挺直了腰杆。从经济上“站起来”的角度看,经过近代以来的长期战乱,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建设几乎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国家生产能力落后到只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革命胜利的成果难以巩固,“三座大山”会卷土重来,政治上“站起来”也难以行稳致远。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后,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因此,取得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道构建社会主义革命共同体,以争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在经济上“站起来”。1949 年6 月30 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表示,“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9]1481,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9]1473。事实证明,取得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倒向苏联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构建的社会主义革命共同体,对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站起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任务也转变为“如何使中华民族站得更稳、走得更远”,也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任务。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对世情和国情的全面把握下,构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发展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推动力。
世情和国情的双重变化,指明了构建和平发展共同体的必要性。从世情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突出地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进入了冷战对峙状态,国际大规模的热战冲突有所减少。因此,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主题,这也意味着,世界各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毛泽东在会见巴西记者马罗金和杜特列夫人时指出:“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不同的,但是,在许多点上是相同的。”[10]二战后,世界各国面临着的共同利益,就是如何实现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间的和平相处,从而共同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进行国内建设。1953 年12 月31 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打破了当时东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藩篱,促进了不同政治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友好合作。从国情上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了科学判断:“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1]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科学判断,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2]533。换言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中华民族富起来的角度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3]244。这表明,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起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应聚焦于经济建设以提高生产力水平,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应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因此,在世情和国情的双重变化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发展共同体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构建和平发展共同体的推进路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是构建和平发展共同体的“一体两翼”,解放思想是精神先导,改革开放是发展动力,二者共同促进和平发展共同体的繁荣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坚持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4]141,“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14]142。坚持解放思想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推进和平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同样需要一以贯之坚持这一点,这也是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的宏观角度看,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胜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不断解放思想。从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党的历史经验证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5],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从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历程的微观角度看,在党的历史上,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受到传统革命思维的禁锢,我们党曾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构建世界共同体,构建的世界共同体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阵营,结果是走向故步自封。因此,和平发展共同体的有效构建,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3]175,突破传统革命思维的禁锢,纠正以往思想上的错误认识。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历史证明,“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13]370。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13]156。构建和平发展共同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同样需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在改革中构建和平发展共同体。和平发展共同体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经济、发展生产力,这就迫切需要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13]155“发展才是硬道理”[13]377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通过改革转变了单一的经济发展形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于2001 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的改革,全面激发了发展内生活力,也为和平发展共同体的稳步构建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在开放中构建和平发展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摒弃了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划分敌友的标准,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广交朋友,与众多非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使和平发展共同体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发展。事实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发展共同体,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使中国经济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创造了中国奇迹。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经发现就要熟读死记的教条”[16],“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7],同理,中国共产党已然构建的世界共同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正是在此意义上,需要我们进一步回答“为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谁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基本问题,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主体力量、推进路径等基本要素。
“为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一方面,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并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8]5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国已经和世界各国互相依存、休戚与共:其他国家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其他国家会更好。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同时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成了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后的时代使命。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9]。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同时,“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它的先进性和崇高的时代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推动者。
“谁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明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繁荣发展的实现,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2]320,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的作为、更大的担当。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阐发者,也是其实践形态的引领者。阐发者在于其从解释学的视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本质属性、推进路径等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系列论述,同时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能够为世界人民所接纳与信服的系列理论阐释;引领者不仅在于其是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论走向现实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也是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策略方针的主要制定者。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恒动力。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并不是要“国强必霸”,而是坚持“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20]540。从根本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由世界各国所共建,发展成果也是由世界各国所共享,其只有在世界各国的认同与支持、参与和实践中才有前行的动力,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繁荣发展。
“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探寻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路径。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1]38,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发展也同样需要“全党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1]38。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是坚持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任何一种理论只要够彻底,就能说服人[22]。2013 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此后又在多场会议、多个场合中有大量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构建人类政治共同体促进平等协商;构建人类经济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实现绿色发展[1]。至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完整提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坚持开展有益的实践探索,用具体行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这一系列举措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变为现实,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平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中华民族的“三个起来”看,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的百年历程,不仅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党和国家构建世界共同体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的百年历程的分析,可将这些经验归纳为三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不仅关注本国人民福祉,也具备世界眼光和大党担当。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构建世界共同体的倡导者、引领者、推动者。
从历史逻辑看,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永恒的人文情怀。马克思恩格斯面对资本在国内对工人的无情剥削、在国际上为掠夺资源而无限扩张所导致的灾难性现实,站在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提出构建“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以期实现劳苦大众的真正解放。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相继提出了构建和平发展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3]。用先进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懂得社会发展规律的政党,是能够引领世界共同体向更高层次飞跃的政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之所以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构建世界共同体,具有实践的前瞻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要通过推动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的机遇[18]6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构建世界共同体:中华民族为了实现站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构建了革命共同体,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作出了极大贡献;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富起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了和平发展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未来的何去何从给出了中国方案。简言之,从三重逻辑上看,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既是中国共产党过去各个时期构建世界共同体得以开花结果的重要原因,也是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
所谓共同体,就是利益主体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推动人类逐渐走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说,构建共同体就是为了实现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共同利益。
在理论方面,立足共同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的内在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24]165,“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4]82,因此利益是共同体得以构建的最终动因。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三者的有机统一:人民利益是根本,国家利益是追求,实现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以维护世界共同利益为前提。从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看,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奉行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相生的原则,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其“以义为先、义利并举”[25]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处理国际利益纠纷、利益冲突、利益争端等问题上始终奉行的圭臬。在实践方面,立足共同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一以贯之的原则。纵观百年历程,中华民族为实现站起来,立足于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的利益,提出了构建革命共同体;中华民族为实现富起来,立足于世界人民利益,提出了构建和平发展共同体;中华民族为实现强起来,立足于全人类利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今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依然坚持贯彻立足共同利益的原则。习近平指出,当今的世界是互联互通的世界,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26]573。因此,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时,我国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20]501。
1930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说马克思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27]毛泽东同志一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因此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8]的响亮口号。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9]25可以说,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策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世界共同体的百年历程中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
在思想上,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思想僵化、停滞不前,一切从本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事业不可能取得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在传统革命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党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构建世界共同体,我们构建的世界共同体仅仅局限于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体,结果是故步自封,走向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纠正了以往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在理论上科学判断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与时俱进地构建了和平发展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非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策略方针,不仅使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世界共同体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也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的最新实践,面对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因此务必要善于以史为鉴、突破创新。基于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的百年历程所获得的基本经验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时代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中国共产党何以何能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的国际环境和“三重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推动者,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可能性。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指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频发,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冲突愈演愈烈,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在此背景下,必须要锻造坚强的政党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从而稳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表明,中国共产党有可能、有能力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历史逻辑看,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永恒的人文情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永恒追求。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展有益的实践探索,具有实践的前瞻性。“三重逻辑”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政党”[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发展上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并不是要谋求世界霸权,以中国共产党为引领并不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中国引领”并不是“中国威胁”,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持“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20]540。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由世界各国所共建,发展成果也是由世界各国所共享,从根本上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续繁荣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1]14。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指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人类造福的共同体。
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初衷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增进人类福祉”[30]“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20]481。回首百年图景,无论是构建革命共同体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都立足于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是全人类的利益,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是为人类造福的共同体。从实践层面看,为人类造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就是有力明证。习近平明确表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26]736。中国倡导建设“一带一路”带给世界人民的是“中国福利”,而不是“中国威胁”,我们打造的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31]101,我们的目的是“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31]27。除了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12 月,中国又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繁荣的新平台、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20]541为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中国共产党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明、生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在政治方面,中国主张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筑人类政治共同体。为了达成这一愿景,中国在政治实践中愿“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对抗不冲突”,“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助合作”[20]546。在经济方面,中国主张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构筑人类经济共同体。为落实这一倡议,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经济,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26]573“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成为中国构筑人类经济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在文明方面,中国认为“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29]259,主张构筑“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人类文明共同体。在实践中,中国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0]51,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在生态方面,中国认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因此,中国宣布“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32],为创造更加清洁、更加美丽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简言之,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创造政治平等、经济共赢、文明包容、生态美丽的世界。这一系列从政治、经济、文明、生态等不同方面的举措正在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变为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等多份文件,成为21 世纪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最佳方案。
纵观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的百年历程,从对世界潮流的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从为摆脱积贫积弱到富国、强国、兴国,从在国际社会中的失声、失语到为全人类发声、发语,整体呈现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递进式飞跃,也整体彰显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郑重宣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在如何推动建设新时代新型外交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33]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首过去,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在构建世界共同体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由衷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为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世界共同体所获得的基本经验应用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时代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