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华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阳气虚衰会导致虚寒证,甚至亡阳;阳气瘀阻不通,运行受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却阳气温养,也会导致百病丛生。阳气不能通达与潜藏亦会导致各种疾病,其病理本质大多为相火不归本位,虚阳浮越于外所致。
潜阳封髓丹由潜阳丹合封髓丹组成。潜阳丹源于《医理真传》,由附子、砂仁、龟甲、炙甘草组成, 有纳气归肾、引火归元之功;封髓丹出自《医宗金鉴》,由砂仁、黄柏、炙甘草组成,能补益三焦、清下焦虚火。后世医家常将两方合用,大大扩展其适用范围,对虚火上浮、下元不藏之上热下寒、上盛下虚证具有良好疗效。
“异病同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临证无论临床表现如何多变,只要病机属阳虚为本、浮越为标,均适用潜阳封髓丹化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兹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患者,男,56岁,2018年2月5日就诊。头痛隐隐、有灼热感3年余,近2 d遇热加重。刻下:头痛如劈欲裂,以巅顶及两侧太阳穴胀痛、跳痛为主,伴腰痛,足下热,小腹冷痛,喜热食,心烦,焦虑,入睡困难,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脉浮滑。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川芎、吴茱萸、龙骨、牡蛎,服用10余剂,效果甚佳。
按:头痛多系外邪侵袭,或肝阳上亢引起。而本案头痛呈绵绵隐痛,有时剧烈疼痛,也有表现为跳痛、昏痛、灼痛者,系由“龙火”不潜、上浮头部所致。头为“精明之府”,虚火扰动头部经络,故见头痛;然虽头痛如劈欲裂且伴灼热感,但仍见小腹部冷痛,喜进热食,进食生冷则诸症加重。方中以附子温阳补虚治本,盐黄柏引火归元,砂仁合炙甘草辛甘化阳,龟甲、龙骨、牡蛎重镇潜阳,吴茱萸引药上行,川芎活血行气治标。全方标本兼治,将上浮之虚阳潜入下元。本案若用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之类,虽可获一时之功,但终难治本。
患者,女,66岁,2018年10月12日就诊。1年前受凉后出现咽痒、咳嗽,咽痒即咳,自觉喉部有憋气感,便溏,外院诊断为“慢性咽炎”,予抗生素及清热利咽中成药治疗,效果欠佳。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治愈后仍常咽痒、咳嗽,多干咳无痰;有失眠病史20余年,夜半易醒,醒后难再入睡,曾服艾司唑仑片,不佳。查体示:咽壁色黯红、有滤泡。舌体略胖大,舌淡黯,苔白,脉迟细弱。先予温阳活血利咽之剂无效,后改潜阳封髓丹加肉桂、干姜、五味子、龙骨、首乌藤,服用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按:川派名中医陆干甫老先生认为,咽喉乃三阴交汇之处,其位应肺,盖阴津之敷布赖阳气之升发,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寒至中气下陷,而使肝肾阳火离位,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1]。本案患者虽咽痒、咳嗽,但无咽干、咽痛,且便溏,舌淡,苔白,脉迟细弱,可知其咽痒、咳嗽为标,阳虚于下为本。阳气未能升发,致气化障碍。既非气虚,亦非阴虚,而是阳不化阴。阳虚于下,虚阳之火上浮,故见咽痒、咳嗽;宗气被遏,故喉部憋气感。故用纳气归肾、潜阳封髓、理肺利咽之剂而能奏效。如不加辨证而妄投清热养阴利咽之剂,则阳气不能通达,相火不能归位,反折其已虚之阳,致病情加重。
患者,男,37岁,2019年7月20日就诊。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伴畏寒、喜添衣覆被,胃中冷痛,手足心发热,便溏,夜尿多,外院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长期服用多种维生素和其他西药(具体不详),以及清热解毒中成药,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痛苦不堪。刻诊:精神倦怠,舌体略胖,舌质淡,脉细弱。予潜阳封髓丹加干姜、肉桂、白芷,6剂后口腔溃疡痊愈,畏寒明显改善,着衣减少,自觉有汗出,手足心发热基本消失。
按:本案患者口腔溃疡每于劳累后发作,畏寒、夜尿频,乃肾阳不足,不得温煦,气化功能失调,相火不能潜藏,君火不得制约,火逆于上所致,辨证为肾阳亏虚,虚火上浮,故以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而获效。
患者,女,64岁,2019年8月3日就诊。反复舌痛3个月,间断口腔溃疡、无红肿,疼痛时间以17∶00-22∶00为主,白天缓解,偶有牙龈疼痛,咽部不适,无吞咽困难,伴有畏寒,无潮热盗汗,大便数日一行、成形,面色萎黄偏黯,舌质淡、嫩红偏黯,舌体略胖、边有齿痕,苔白微腻、有裂纹,脉沉。外院诊为“舌炎”,经维生素B及抗生素治疗,仍无缓解。予以潜阳封髓丹加干姜、肉桂,服用5剂后未再出现舌体疼痛,畏寒明显减轻,精神明显好转。
按:本案考虑为“舌痛”,乃肾之气化功能失调,君火不得制约,相火不能潜藏,虚火浮越于上,舌为心之苗,故见舌痛;肾阳虚衰于下而见畏寒。故治以温肾潜阳而获效。
患者,女,62岁,2019年9月18日就诊。1年前因忧愁思虑致夜间难眠,心烦不寐,多梦易醒,伴畏寒肢冷,动则汗出,口渴喜热饮,夜间需服用地西泮助眠,仍入睡困难,每晚仅睡1~2 h,甚至昼夜不眠。近1周感胸中刺痛,休息后无缓解,痛苦不堪。查胸部CT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均未见异常。刻诊:面色潮红,纳差,精神差,困倦嗜睡,渴喜热饮,便溏,小便可,腰部以上发热似火,腰部以下冰冷,夜间睡眠时被中冰冷异常,自诉“如冰窖一般,整夜不能焐热被窝”。查:舌体略胖、边有小齿痕,舌质淡黯、有瘀斑,苔薄白腻,脉沉涩。治以潜阳封髓、行气活血、交通心肾,方以潜阳封髓丹加丹参、当归、桔梗、赤芍、柴胡、枳壳、淫羊藿、黄连、肉桂、干姜、甘草。服用8剂后睡眠好转,畏寒身冷减轻,诸症消除。
按:中医学“不寐”多见于西医“神经性失眠”“焦虑症”等,临床治疗常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服用日久会产生耐药性,且效果不佳。本案患者年事已高,素体阳虚,畏寒肢冷,加之长久忧愁思虑,暗耗阴精,致虚阳外浮,水火不济,故见心烦失眠、渴喜热饮;自觉腰以上发热,腰以下常年冰冷,此为肾阳虚衰,虚阳浮越,阴阳上下格拒而不能通达之象;阳虚阴盛,阴居阳位,无力行气行血,心血痹阻,故见胸部刺痛。本案辨证为肾虚阳浮,气滞血瘀,治当温肾潜阳、行血化瘀。若不加辨证,见不寐即投以酸枣仁、首乌藤、合欢皮之类,镇静作用不及地西泮,酸甘化阴亦不能使浮越之阳气回归本位而潜藏,既不治标,也不治本,必不能奏效。
患者,男,30岁,2019年9月20日就诊。阴茎异常勃起15年。患者从小手淫,渐梦遗滑精,最多每周超过8次,每次遗精后即感精神亢奋,口干喜饮,梦交,睡眠严重不足,夜卧、自卧、沉思、视物均出现阴茎勃起,难以平复,精神萎靡不振。他医大多以补肾填精、清热化湿之品,收效甚微;西医予激素类药物及非那雄胺均无效。刻下:颜面潮红,精神亢奋,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黯,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方以潜阳封髓丹加干姜、当归、吴茱萸、乌药。服用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按:本案患者乃相火不藏,虚火浮越于上,故面赤发热;相火不能敛藏,故阳强易举;虚火灼津,故口干喜饮;肾阳妄动,固摄无权,精液不藏,故梦遗滑精。本证辨证为肾阳亏虚,虚火外浮,故治以温肾潜阳,以潜阳封髓丹收功。
患者,女,43岁,2019年10月15日就诊。阴道瘙痒2年,加重2个月,伴白带清稀量多,阴部无溃烂,查白带未见明显异常,宫颈液基细胞见少量炎症细胞,西医诊为“阴道炎”而予抗生素口服及抗真菌栓剂阴塞稍有好转,但随即复发。他医予清热利湿之剂,稍有减轻,仍反复发作。刻下:面色苍白无华,目光少神,纳可,二便可,舌体胖大,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予潜阳封髓丹加干姜、肉桂、当归、白芷、蛇床子,服用6剂后基本痊愈,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学“阴痒”范畴。本案患者病情日久,肾阳受损,虚阳外浮,发于阴部则阴痒;阳虚湿聚,湿性趋下,故见带下清稀量多;阳虚气化无力而神疲。其病机为肾阳不足,虚火外浮,故治以温肾潜阳之剂而收功。
案例1:患者,女,50岁,2019年11月9日就诊。停经2年,近1年无明显诱因而异常汗出,伴手足心热,心烦、失眠,自汗、盗汗并重,双下肢畏寒,夜间入睡困难、易惊醒、多梦,醒时汗出湿衣,夜间必更换2次衣物方能入眠,白天亦汗湿衣物,余无异常,经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佳。刻下:患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干姜、肉桂、龙骨。服用8剂后汗出、潮热、夜间入睡困难及多梦易醒等已消除,夜间可入睡6 h。
案例2:患者,女,49岁,2019年6月9日就诊。面部潮热1年,月经紊乱近半年。刻诊:面部潮热,以午后为甚,伴汗出,舌尖痛,下肢畏寒发冷,喜食热食,稍食生冷则腹部冷痛、腹泻,虽盛夏季亦必着夹衣、毛衣,自觉发热汗出但不欲减衣物,否则易感冒,且不易痊愈,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水滑,脉沉细。方用潜阳封髓丹加龙骨、牡蛎、干姜、肉桂。服用10剂后感潮热基本消失,畏寒明显减轻,可减去部分衣物,盛夏可着单层衣物。
按:绝经前后汗证、潮热属西医“围绝经期综合征”范畴,临床目前主要采取精神心理治疗、激素替代疗法,但效果不佳。上述2例均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案例1停经2年,案例2近半年月经紊乱,即将停经,俱为“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阳气虚衰,阴阳失调,不能互相制约,相火不能潜藏,虚阳外浮,蒸液外出,故潮热汗出;肾阳虚衰,故见下肢畏寒发冷。故治以重镇潜阳,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而收功。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处“阳气”来源有二:一是先天父母之精所授,二是后天水谷之精气所化。人体需阳气赖以生存,故《医理真传》有“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其“真气”即指阳气,所谓“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阳气充足,则精力充沛,不易患病;阳气虚弱,则精力衰退,容易患病;阳气衰竭,“精气乃绝”,则濒临死亡。阳气不能通达与潜藏也会导致各种疾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有“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所谓“元真”,即人体阳气。阳气不通有多种因素:若因于痰,当祛痰以通阳;因于湿,当利湿以通阳;因于瘀,当化瘀以通阳;因于寒,当散寒以通阳;因于火,当泻火以通阳;因于气,当理气以通阳;因于虚,当补益以通阳;因于风,当祛风以通阳……其病因虽多,然究其本质俱为相火不归本位,虚阳浮越于外,其在外之表现大抵为上热下寒,上盛下虚,乃一派真寒假热之象。
潜阳封髓丹由潜阳丹合封髓丹组成。方中附子壮补真阳;黄柏泻相火而清诸热,入脾肾而调水火之枢机;砂仁纳五脏之气归肾,宣中宫之阴邪;龟甲滋阴潜阳,可助阴通阳;甘草补中而调阴阳。全方清上温下、助阳生津、引火归元、纳气归肾,用于治疗阳虚而虚阳浮越之诸多病症,如真阳不纳、虚阳外越、真火沸腾、肾阳上浮、火不归源、孤阳上浮、虚火上冲等,具有潜阳归阴、引火归源之功,临床常用于肾虚不固、风火相煽、虚阳浮越而引起的病症。
《医理真传》云:“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又“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之立命之根,真种子也。”所谓“一点真阳”,指命门之火须潜于水中,肾水方得温,肾之气化方能正常进行,肾之阳气为人体五脏阳气之本,水温→木升→君火主位、相火潜藏,则脏腑功能方能正常运行,由此确定使用附子、干姜等导龙入海的观念。
潜阳丹由附子、砂仁、龟甲、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之功。《医理真传》释云:“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封髓丹也有纳气归肾功效,且能补益三焦。《医理真传》释云:“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郑钦安将潜藏于“阴”中之火称为“龙火”,“阳欲守位”,龙火宜潜,阳伏阴中,则阴水不至过寒,阴津方可蒸腾于上于外,遍布全身。若龙火妄动,则虚阳浮越于外,在上、在外可见疼痛、喉痹、口疮、舌痛、不寐、阳强、阴痒、汗出、潮热等诸多表现;肾阴独盛,在下、在内可见畏寒肢冷、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疼痛、喜加衣覆被、喜进热食、腹部冷痛、易腹泻等一派寒象。究其根本,乃“龙火不守本位”,虚火上冲所致,故虽外见热象,必有舌淡、舌体胖大而边有齿痕、苔白、脉象沉迟或虚浮等征象,有时亦可因虚火上浮而见舌边尖红赤,甚至生芒刺,但外无热邪,一般无黄厚腻苔,脉象可见浮大,但按之必无力,甚至浮大无根。总之,临证须细细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