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战役、漳州战役之比较
——兼论红军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的曲折性

2021-11-29 03:44高宝新
军事历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龙岩赣州战役

★ 高宝新

自1930年5月全国红军会议至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中国共产党克服了第二次“左”倾错误,形成和确立了以“诱敌深入”为核心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和一整套运动战的作战原则,红军初步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但随着第三次“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积极进攻和阵地战取代了积极防御和运动战。红军的军事战略转变由此再起波折,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对错误路线进行了抵制和抗争,也取得了一些战役战斗的胜利,却无法扭转整体局面。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正是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两场不同形式的战役,分析这两场战役,对于正确认识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的曲折性,准确把握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走向曲折

1931年1月,在共产国际干预下,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由王明起草的《两条路线》(即《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的“左”倾教条主义政治纲领。这是一次“没有起任何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的会议,“成为以王明为主要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开端”。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 卷,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310 页。“左”倾的政治路线促使临时中央在军事战略上也日趋“左”倾。1931年9月20日,临时中央政治局通过了由王明起草的《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紧急任务》,其中提出,苏区的党在粉碎第三次“围剿”后必须“集中力量追击敌人退却部队,消灭它的一方面,在政治军事顺利条件下取得一两个中心的或次要的城市,不要再重复胜利后休息,致使敌人得以从容退却,以致能很快的重整他们的旗鼓,向苏区为新的捣乱”,“立刻扩大与巩固红军”,“各军必须开始城市战、堡垒战的演习”。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58 页。12月4日,临时中央在给红军的训令中乐观地指出,“为着利用目前极端顺利的客观环境,粉碎敌人新的进攻,获得一省数省的胜利,——争取这个胜利已经不是遥远的前途而是今天行动的总方针”①《中央给各苏区中央分局省委及红军各军政治委员的训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 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530 页。;并强调,“红军行动的积极化与互相呼应是目前最主要的,保守与等待,是苏维埃运动前进的罪人”②《中央给各苏区中央分局省委及红军各军政治委员的训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 册,第531 页。。1932年1月9日,临时中央发布《中央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进一步强调了“进攻路线”,指出,“过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占领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是放到党的全部工作与苏维埃运动的议事日程上面了”,“工农红军的行动必须更加积极起来,更加互相呼应的行动,依据现在的成功开展着胜利的进攻。必须依据中央最近的军事训令来努力求得将中央区、闽粤赣、赣东北、湘鄂赣、湘赣边各苏区联系成整个一片的苏区,并以占取南昌、抚州、吉安等中心城市,来结合目前分散的苏维埃根据地,开始湘鄂赣各省的首先胜利”。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 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3~35 页。由此,临时中央改变了三次反“围剿”胜利所确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转而奉行积极进攻战略。自这个“包含着严重原则错误的决议发布之后,‘左’倾机会主义者就向着正确的原则作斗争,最后是撤消了一套正确原则,成立了另一套和这相反的所谓‘新原则’,或‘正规原则’”④《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5 页。,“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规战’”⑤《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984 页。。“左”倾教条主义军事战略严重脱离红军战争的实际,不可避免地对红军和以后的反“围剿”斗争造成重大损害。

二、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的比较分析

为推行积极进攻的军事战略,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多次提出夺取赣州、吉安、南昌、九江等赣江流域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江西及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据此,从1932年初起,中央红军连续发起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建(宁)、黎(川)、泰(宁)和金溪、资溪等六次进攻战役。在六次进攻战役中,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最具典型性,较为充分地体现了红军依靠现有条件进行阵地战和运动战这两种正规战作战形式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战役概况

1.赣州战役。1931年12月6日,临时中央下达了“首取赣州,迫吉安”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第297 页。的指令。10日,中革军委下达军事训令,规定红军“坚决的取得苏区临近较大城市——赣州”,要求“尽可能的采用袭击或强攻的战术,限期于短少期间把赣州攻下”⑦《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1932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39 页,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此战红军参战部队包括由红3 军团和红1 军团红4 军组成的主作战军及由江西、闽西军区共6 个独立师组成的支作战军。守城的国民党军主要是第12 师第34 旅及赣南17 个县的地主武装共8000 余人。此外,临近地带尚有国民党军5 个师另10 多个团,可随时增援。

1932年2月4—6日,红军主作战军抵达赣州城附近,国民党军立即缩短防线,固守城池。13日和17日,红军两次爆破攻城,均未成功。23日,红军发起总攻,以坑道爆破炸开东门附近的一段城墙,占领了城楼。但在敌军猛烈反扑下,占领城楼的部队大部伤亡,第一次总攻失利。29日,援敌2 个师约2 万人进至赣州西北郊,并以一部(约4 个团)进入城内。3月4日,红军再次发动总攻,将东门附近城墙炸塌,但因敌预有准备,利用在城内赶筑的拱墙顽抗,红军攻击仍未能得手。此后,红军屯兵城下,准备继续攻城。敌守军则自恃有4 个团援兵入城,转守为攻,以5 个团兵力出城,与城外国民党军夹击攻城的红军。红军一时陷入被动。所幸红15 军及时赶到,与敌奋力肉搏,方掩护攻城部队撤出战斗。

2.漳州战役。撤围赣州后,红军主力转至赣州以东以南地区整训补充。此时,国民党军在赣江流域的兵力已大为增强,而苏浙皖边、闽浙赣边及福建境内则相对薄弱。3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赣州东北的江口开会讨论撤围赣州后红军今后行动方针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决定坚持“赤化赣南,贯通湘赣”“沿赣江北上”①《中央军委关于战略方向和军事戒严等问题的训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96 页。的策略。18日,中革军委发布训令,要求“积极的向苏区邻近几个中心城市威胁……造成许多夺取中心城市的优越条件,而相机夺取之”②《中央军委关于今后行动方向和部队部署的训令》(1932年3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82 页。,决定将中央红军分成两路,中路军在赣江东岸活动,西路军到赣江西岸活动,两路军“夹赣江而下”,赤化赣江两岸,逐次夺取赣江流域中心城市。在毛泽东多次坚持和力争下,27—28日,苏区中央局讨论决定,将中路军改为东路军,确定毛泽东率领东路军攻打龙岩,向东南发展,但明确尔后仍应集中东西两路军继续夺取赣江流域中心城市。4月10日拂晓,毛泽东指挥红1 军团乘敌不备,迅速歼灭龙岩以西小池之敌第49 师1 个营一部,继又以正面和右翼两路并力突击的战法,歼灭考塘地区之敌第49 师约2 个团,并于当日攻克龙岩城。19日拂晓,东路军对漳州外围之敌发起进攻,迅速突破守军主阵地,并向纵深发展。守敌张贞见败局已定,连夜弃城而逃。红军随即进占漳州。

(二)战役比较分析

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同样是进攻中心城市,作战力量大体相同,作战规模近似,且作战时间仅相距1 个月,但其过程和结果却迥然不同。

1.作战目标选择有别。赣州,素有“铁赣州”之称,三面环水,城墙坚厚,易守难攻,为敌之防御强点。1932年1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召开会议讨论打赣州的问题时,毛泽东就指出了攻打赣州的弊端:“赣州是敌军必守的坚城,三面环水,红军技术装备差,很可能久攻不克,于我不利”,并明确提出:“还是以不打为好;即使要打,也只能采取围城打增援部队的战术”③《毛泽东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64 页。。朱德也不赞成打赣州。但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多数人主张按照临时中央的指示,坚持打赣州。作战中,红军指战员奋不顾身,英勇拼杀,予敌人很大杀伤,连守城的国民党军亦惊呼红军“前仆后继,来势愈凶”,“呐喊之声,震天动地”,承认“我方伤亡亦重”④《国民党军第三十四旅马昆等报告围攻赣州情形电》(1932年2月24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1 编《军事》(3),第82 页。,但由于作战目标选择错误,红军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未战已先埋下失利的伏笔。

漳州则不同。它虽是福建第二大城市,但地势平坦,没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地形难守易攻,为敌之防御弱点。在3月中旬的江口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打赣州的错误,强调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极力主张红军的主力应向赣东北以及闽北、浙江、苏南、皖南等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和空虚的地区发展”⑤聂荣臻:《攻克漳州》,《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114 页。,但这一意见没有被采纳。在随中路军行动的途中,毛泽东再次向红1 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治委员聂荣臻阐明了应向赣东北发展的意见,得到了林、聂的赞同,“我们觉得还是毛泽东的意见正确,建议中革军委将我们的行动方向改向闽西”⑥聂荣臻:《攻克漳州》,《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第115 页。。3月27—28日,在苏区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提议中路军向东发展,攻打龙岩,消灭闽西张贞等军阀,开展局面⑦《毛泽东年谱》,第369 页,终于被会议采纳,中路军改称东路军,由毛泽东率领攻打龙岩,向东南方向发展。正是在毛泽东等人的不断努力下,红军先打龙岩,继攻漳州,避强击弱,才得以避免重蹈赣州的覆辙,赢得漳州战役的胜利。

2.作战指导思想和方法不同。三次反“围剿”后,红军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运动战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强调战略上的持久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走制敌,走打结合。赣州战役,完全抛却了这些红军作战的法宝,弃运动战之长而就阵地战之短,以装备和技术处于劣势的红军强攻坚固设防的城市,试图以“掘坑道爆破和架梯爬城强攻”①《黄克诚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3 页。破城,以致在长达33 天的时间里,多次顿兵折戟于城下。“坚城之下屯重兵,旷日持久地攻城,乃兵家大忌”②《黄克诚自述》,第107 页。。此其一。作战旨在攻城而不在打援,攻城既不克,打援又不利。负责打援的红1 军团红4 军将主要兵力放在南面,用以对付广东方面的援敌,未料到援敌会从赣州以北的吉安远道驰援;而担任游击、警戒任务的江西、闽西军区的地方部队兵力又太弱(只有经过整编的6 个独立师),以致援敌从吉安到赣州沿途基本未遭到有力的阻击,造成红军腹背受敌。此其二。战役进展严重不利时,不思变通,只知一味死战。2月23日,红军主力开始攻打赣州城,对东门实行爆破。由于地形不利,大雨使挖坑道难以进行,守军又拼死抵抗,经数日围攻和多次坑道爆破都未奏效,红军伤亡很重,第一次总攻失利。23日晚,彭德怀、滕代远电告中革军委,指出“攻城希望很少”③《红三军团关于攻城战斗进展情况和南北增援之敌动态的报告》(1932年2月23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55 页。,实质已有停攻之意。红1 师政治委员黄克诚亦曾数次“向军团司令部提出撤围的建议,但未获批准”④《黄克诚自述》,第103 页。。随后,敌情更趋严重,援敌2 个师约2 万人进至赣州西北郊,并有4 个团进入城内。在此情况下,中革军委仍于3月1日发出训令指出,红军“即在数量上说,任何方面都优于敌军,不惟有把握攻下赣州,并且可以乘胜消灭远道来援的敌人,使我军更顺利的夺取吉安”,要求“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⑤《中革军委关于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的训令》(1932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59 页。。3月4日,苏区中央局再次电示“仍以攻赣为目的实为必要”⑥《朱德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64 页。。此其三。凡此种种,终致战局无法挽回。

漳州战役,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主下,红军再度使出野战、运动战的看家本领,从而得以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战役发起前,为集中优势兵力,经毛泽东建议,将红5 军团从江西调来,与红1 军团合力攥成拳头。龙岩战斗的胜利,亦依赖兵力集中。毛泽东在总结龙岩战斗胜利原因时第一条就是“白沙休息一天,团结兵力”⑦《毛泽东同志关于龙岩战斗胜利原因和岩永今后工作等问题给周恩来同志电》(1932年4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95 页。。此其一⑧漳州战役红军虽集中了兵力,但总兵力仍显不足,以一万五六千人对敌七八千人,并不占绝对优势,没有能力派出一支部队迂回漳州以南,断敌退路,致使残敌4000 多人(大多数是靖卫团)得以漏网。参见聂荣臻《攻克漳州》一文。。为求得战役主动,3月30日,龙岩战斗尚未展开之前,毛泽东就提议,“政治上必须直下漳、泉,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同时指出“据调查,漳州难守易攻,故我一军团及七师不论在龙岩打得着张贞与否,均可直下漳州”⑨《毛泽东同志对一、五军团行动的意见》(1932年3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92 页。。龙岩战斗,红1 军团示形用假,频繁调动和麻痹敌人,“不顾坎市,直取龙岩”,而且是“在大池宿营,不去小池”,达到了“击敌不备”⑩《毛泽东同志关于龙岩战斗胜利原因和岩永今后工作等问题给周恩来同志电》(1932年4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95 页。的目的。此其二。龙岩战斗从拂晓开始至当日下午结束,仅用1 天,就连续突击,歼敌2 个团,攻占龙岩城。进攻漳州,“我军行动神速,大部队在丘陵地运动,两天赶路70 多公里,使敌人来不及组织充分的防御”⑪聂荣臻:《攻克漳州》,《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第117 页。,从4月19 清晨至上午9 时,红4 军即突破敌主阵地十二岭、风霜岭,尔后向纵深扩张战果,以一部由左向右横扫,支援红15 军作战,红4、红15、红3 军密切配合,不仅击溃了漳州市区援敌,而且于当日下午衔尾追歼逃敌攻入市区,20日全部占领漳州城。红军各部协同密切、战术灵活多变,达成速战速决的效果。此其三。凡此种种,胜局已牢牢掌控在红军手中。

3.战役结果影响不同。赣州战役,红军经数次炸城,两次总攻,均未得手,计伤亡3000 余人,10名师团干部牺牲,红3 军团红1 师师长侯中英被俘后英勇就义。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第301 页。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的同时,非但没有达成“造成以赣州为中心,联系到湘赣、闽赣的广大版图进而威胁吉安向北发展”的目的,还丧失了利用当时有利的时机,发动群众、壮大红军、巩固与扩大苏区的宝贵时间。

与此相反,漳州战役,“红军歼敌第49 师大部,俘敌副旅长以下官兵1674 人,缴获各种枪2140 支(挺),各种炮6 门,子弹13 万余发,炮弹4900 发,飞机2 架,给张贞部以歼灭性的打击”②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第307 页。。除达成“剪除粤敌一翼”③《毛泽东同志关于龙岩战斗胜利原因和岩永今后工作等问题给周恩来同志电》(1932年4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95 页。的直接目的外,还相继占领石码(龙海)、长泰、漳浦、云霄、平和、南靖等地,并在短短十几天内,补充了几千名新战士,对巩固闽西苏区、发展闽南游击战争和援助东江地区红军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亦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

三、“左”倾领导人对两场战役的错误认识及战略转变的曲折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现实,“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即便是采取进攻战略,亦应因时因地制宜,充分认清“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是我们工农红军的特长”,而“强攻敌人的堡垒,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应该拒绝的。……因为这是把战争当儿戏”④《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1935年1月17日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遵义会议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0 页。。

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红军在向正规战的转变中,是选择运动战还是阵地战,将会对中国革命战争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采用阵地战形式对据守坚城之敌实施进攻,其作战特点是内线攻坚,战线相对固定,准备比较充分,各种保障较为严密。采用运动战形式对缺乏坚城依托之敌实施进攻,其特点是外线速决,战役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以此观1932年之红军,正规化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由于敌人强大和红军技术贫弱,红军作战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线。“阵地战,对于我们,不但防御时基本地不能用它,就是进攻时也同样不能用”。因而,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时明确指出:“运动战,还是阵地战?我们的答复是:运动战。”⑤《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28 页。赣州战役的失利正是“左”倾领导人对敌情和任务估计不足,并且不看实情,机械地搬用外国经验而导致的;而漳州战役的胜利则是充分估计了敌情我情,在作战目标的选择、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方法上坚持实事求是,以我为主,充分发挥红军运动战之长的结果。但“左”倾错误领导人却对两场战役得出了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

赣州战役的失败,并没有能使其清醒,他们将失败的原因一味归咎于指挥和战术问题,认为:“攻赣(州)本有克城可能,惟因对敌必坚守中心城市估计不足,遂未坚决布置解决增援敌人,在轻敌之下,造成增援之敌已入城而不能攻以及爆炸技术有缺点致未能克城而撤围”⑥《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经过简报》(1932年10月2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 册,第528~529 页。。而对其战略指导上的错误则拒绝承认,坚持认为,夺取中心城市,“这绝不是盲动主义”,进攻赣州是“绝对需要的”,“凡是认为赣州战争教训是叫我们不去夺取中心城市,而应向偏僻地带发展,那便是曲解了赣州战争的教训”,是“错误的、右倾机会主义的”。①《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训令》(1932年3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76~177 页。

相反,对于漳州战役的胜利,却提出了批评,认为“进占漳州虽获胜,有很大的政治影响,但来往延缓了北上任务之实现”②《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经过简报》(1932年10月2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 册,第528 页。。4月4日,中央机关报《斗争》发文指出:“目前的主要危险,是对于国民党统治过分的估计,与对于革命的力量估计不足的右倾机会主义”。文中对湘鄂西、鄂豫边、赣东北特别是中央苏区的一些同志提出了批评,指责他们表现出“浓厚的等待主义”,“始终没有利用客观上的顺利环境去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等待敌人的新的进攻,新的‘坚壁清野’,新的‘诱敌深入’与新的胜利”。③《在争取中国革命在一省与数省的首先胜利中中国共产党内机会主义的动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3 辑第2 册,第179~181 页。

这些违背事实、不顾实际的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对后续的反“围剿”作战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事实上,1932年中央红军的六次进攻战役,尽管取得了漳州战役等一些战役战斗的胜利,但预期的战略目的,即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和以进攻打破敌军的“围剿”,均没有能够实现。在其后7月至9月展开的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左”倾错误领导人既没有汲取赣州战役失败的教训,也没有吸收漳州战役成功的经验,且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拒绝采纳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提出的大踏步进退、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正确意见建议,坚持以阵地战与强敌拼消耗,终致两大战略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在10月召开的宁都会议上,更是对毛泽东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如果让毛泽东“主持战争,在政治与行动方针上容易发生错误”④《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经过简报》(1932年10月2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 册,第530 页。,剥夺了毛泽东对红一方面军的领导和作战指挥权,并一再要求红一方面军进攻敌重兵集团和攻击坚城,从而进一步导致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前期严重的损失。在数战不利,敌情日益严峻的关头,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毅然放弃阵地攻坚,实施诱敌深入,以运动战的战法,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速决战,赢得了红军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兵团伏击战的胜利,一举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这一胜利,是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的一次成功抵制。及至第五次反“围剿”,“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以阵地战与强敌拼消耗,导致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直至遵义会议才最终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宣告这个错误路线的破产,重新承认过去路线的正确性”⑤《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05 页。,从而在艰难曲折中拨正了方向,红军真正实现了向积极防御和运动战的回归,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得以最终实现。由四渡赤水开始,各主力红军接连发起的夺占泸定桥、嘉陵江战役、包座战斗、劳山战役、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乌蒙山回旋战、西征战役、山城堡战役等等,都堪称运动战的经典战例。

猜你喜欢
龙岩赣州战役
爱情只有悬念
爱情只有悬念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咏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璀璨的明珠
惨烈的中条山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