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军事实践的历史考察

2021-11-29 03:44宋文超
军事历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民军队军队军事

★ 王 冬 宋文超

中国共产党创立至今,已走过了100 个春秋。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其最重要的实践之一就是长期领导革命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培育了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使人民军队成为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建立了不朽功勋。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全面总结梳理中国共产党军事实践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揭示其中蕴含的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对于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百年军事实践的永恒主题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军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

(一)牢牢坚守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人民军队时,就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和宗旨,赋予了这支军队安身立命之本、建军强军之魂。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7 页。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永远不变的军魂,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长征途中,在党的领导下,红军官兵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1935年8月,中共中央针对张国焘的错误明确指出:“必须在一、四方面军中更进一步的加强党的绝对领导,提高党中央在红军中的威信。”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77 页。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顽固派要求中共放弃对红军的领导权,党内也有人主张放弃对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对此,中共中央明确指示:“在原有红军中及一切游击队中,共产党绝对独立领导之保持,是完全必要的;共产党不许可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任何原则上的动摇。”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 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34 页。改革开放后,人民军队坚决听党指挥,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政治风波的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党的一条基本方略,要求始终扭住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不断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使人民军队实现浴火重生、涅槃重塑。正是有了立军之本、建军之魂,人民军队始终成为党领导伟大事业、实现伟大目标的坚强后盾和强大支撑。

(二)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部队思想和行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 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 页。。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推翻三座大山斗争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在革命武装中建立和实行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并通过政治工作统一全军的思想和意志,使执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军队为之不懈奋斗的自觉行动。遵义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提出:“政治局扩大会更号召全党同志象一个人一样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为党中央的总路线奋斗到底,胜利必然是我们的。”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 册,第474 页。并将该决议要点及时告知其他部队,使得各级党员干部对此前“军事领导上犯的单纯防御路线的错误”有了清醒认识,提高了服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的自觉性。1944年印发全军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指出:“在抗战的中期,尤其是最近几年,整个军队继续执行了党的路线,与党的许多具体政策……以至于能够破击敌伪军无数次的反复的残酷的‘扫荡’。”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 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208 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要求部队努力“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⑤《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 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97 页。,就要忠于党的信仰,忠于党的组织,忠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强有力政治工作的保证下,人民军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旗帜的忠诚实践者和自觉传播者,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者和坚定捍卫者。

(三)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体系。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军的根本原则,确保这一原则的落实必须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党情和军情的科学制度。“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题。《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了加强党对红军领导的一系列根本措施,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制度和方法。至此,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正式定型。经过长期实践,党领导人民军队建立了一系列稳固成熟的制度,即: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实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实行党委(支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实行支部建在连上。这一整套制度构成了严密科学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纵向直达基层官兵、横向涵盖部队各项工作,确保了党对人民军队领导权和指挥权的统一,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了坚如磐石的根本保证。

(四)不断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建设。军队党的建设是军队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军队全部工作的关键,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建设是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途径。南昌起义时,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党员、团员和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抗日战争中,党明确提出,党员要“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⑦《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1 页。,要“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⑧《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22 页。。每当重大历史关口,中国共产党都会对党组织进行整顿,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1929年的古田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1942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1983年10月至1987年5月的全面整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强力正风肃纪、铁腕反腐惩恶,都是为了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完成党和军队的历史使命而进行的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成功实践。进入新时代,中央军委召开党的建设会议,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对全面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作出战略部署、整体设计和全面规划,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政治建军。正是由于军队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才保持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才能落到实处,得到切实加强。

二、创新发展军事指导理论是百年军事实践的伟大引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运用科学的军事理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军事指导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宝库。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入军事领域,首创了历史唯物主义战争观,揭示了战争本质、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性质、战争地位作用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指导地位,这些内涵丰富的思想原则为党的军事实践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98 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对人民群众态度问题作为根本政治态度问题,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根本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上,最终指向人民富裕幸福、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上。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依据时代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为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改革发展、捍卫国家利益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理论支撑。

(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引领军事实践开辟新道路。坚持科学军事理论指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国防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保证。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探索回答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问题,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引下,探索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问题,人民军队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探索回答了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确保人民军队打得赢、不变质的重大课题,开启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历史进程。在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探索回答了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的重大课题,人民军队走上了中国特色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道路。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探索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重大时代课题,人民军队走上了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

(三)人民军队创造性实践开创军事指导理论新境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来源于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丰富的军事实践是军事指导理论开拓创新、永葆活力的沃土。毛泽东曾指出:“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35 页。正是善于对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在解决新问题中形成新思想,获取规律性认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才具备了厚实的基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在中国武装斗争道路、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改革开放之后,全党全军着眼时代发展,紧紧围绕未来打什么仗、怎样打仗;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什么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如何实现强军梦等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先后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丰富和深化了对当代战争规律和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推动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创新发展。

三、制定科学准确的军事战略是百年军事实践的最大胜算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方略,是党和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聚焦打什么仗、怎样打仗问题,制定科学准确的军事战略,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军事实践中始终占据战略主动的重要保证。

(一)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争取战略主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是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指引着党的军事实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创造了以“诱敌深入”为核心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形成了以游击战为主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抗日战争时期,在分析敌我双方优劣的基础上,人民军队实行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形成了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体系。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确定了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方针,创造了战略进攻新模式和十大军事原则,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斗争中,人民军队始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在战略指导上着眼把握全局,积极主动,灵活应变,保持了战略全局的稳定,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创新战略指导,更加强调拓宽战略视野,前移指导重心,注重深远经略,塑造有利态势,综合管控危机,不断增强战略指导的针对性、主动性和进取性,极大丰富发展了党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取得了战略全局上的主动地位。

(二)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坚持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情况作出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军事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指导原则。抗美援朝战争决策时,毛泽东指出,“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②《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27 页。。为了避免出现最不利的情况,中共中央在战略指导上,始终立足于准备应付最困难、最不利的局面,做好各方面准备,从而保证了最后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家安全环境大为改观,毛泽东依然提出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做好应对帝国主义突然袭击的准备。20世纪60年代面对来自超级大国的战争威胁,以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方针实行战备,按照建设大小“三线”的要求加紧调整国家工业布局,加快核弹、导弹研制步伐,构建人民防空体系,军队建设转入临战准备状态等,以应付准备超级大国的大规模入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做好随时打硬仗的准备,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加强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实效性。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92 页。

(三)坚持人民战争思想的战略指导地位。人民战争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篇纲领性文献中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477 页。革命战争年代,党的领导、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三者紧密结合,描绘出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人民战争画卷。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战争思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行动的指导思想,并根据新的实践获得了丰富和发展。1978年3月,邓小平为军事科学院题词时指出,要“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1 页。。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丰富发展了与现代战争条件相适应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深刻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但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法,体现了党的军事战略指导对历史趋势的敏锐把握。

(四)适时转变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是打赢可能发生的全面战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与战争威胁和战争形态变化相适应,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先后有四次调整。1988年底,中央军委在深刻分析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基础上,作出了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由立足于随时准备对付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向重点应付可能发生的一般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上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对此,1993年江泽民提出,“必须把未来军事斗争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信息化战争的特征更加明显。2004年6月中央军委正式提出,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指出:“根据战争形态演变和国家安全形势,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这四次转变对党的军事实践发挥了重要的牵引作用。

四、拓展深化军队职能使命是百年军事实践的根本价值

军队的职能使命是一支军队所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必须发挥的特殊作用,它规定着军队建设的指导原则、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忠实履行历史使命,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军事实践的全过程,激励着全军官兵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一)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一支军队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使命,从根本上说是由这支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规定着人民军队的宗旨。建军之初,党就把军队和人民紧紧联在一起,把服务人民转化为军队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追求,把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军队的使命责任。战争年代,党为人民军队规定了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三大任务,其中,作为工作队和生产队的职责是这个军队区别于其他一切军队的重要标志,是这支军队不脱离人民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途径。和平时期,人民军队不仅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而且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在国家许多重大工程建设中和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军队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革命传统,为人民的利益勇于赴汤蹈火,表现出一往无前、英勇作战的战斗作风,充分体现出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特征。

(二)始终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职能。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能打仗、打胜仗是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能和核心价值。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指导原则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劣势装备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此后,又赢得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等作战的胜利,坚决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赢得了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威壮英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效遏制了侵害中国国土安全的各种图谋和行为,坚定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振了国威军威。正是由于忠实履行了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职能,“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根本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根基。

(三)着眼世界军事大势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拓展军队职能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和全局意识谋划人民军队职能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着眼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规定了人民军队执行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组织生产的职能使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着眼于党的历史任务和时代条件的重大转变,明确要求人民军队“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反对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①《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第1 版。,军队职能使命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要求把军队支援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拓展了军队的职能使命。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各国利益相互依存、相互借重的关系日益加深,胡锦涛提出军队必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军队职能使命由维护国家利益向维护世界共同利益拓展。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快速向海外延伸,习近平提出军队必须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军队职能使命从维护国内利益向维护海外利益拓展。在职能使命不断拓展的牵引下,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维护了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

五、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创新是百年军事实践的强劲动力

军事变革是古今中外建设强大军队的历史铁律。人民军队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军队的改革创新史。改革创新始终是人民军队保持蓬勃朝气、不断发展壮大的活力源泉,更是新时代决定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一)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着眼于自己的使命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改革创新之路。革命战争年代,党坚决冲破把马列本本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把苏联经验迷信化的束缚,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斗争新途径。新中国成立之初,向苏联军队学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军队建设要走“以我为主”的道路。新时期以来,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较好地解决了军队改革怎样走自己的路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 页。他强调,推进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必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军情,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借鉴外军有益经验。习近平也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善于学习借鉴外军有益经验,结合人民军队实际和特点创造性加以运用。实践证明,军队改革能不能走自己的路,怎样走自己的路,既关系到军队改革能否坚持正确方向,又关系到军队改革能否成功。

(二)不断解放思想,把握时代大势勇于超越。解放思想是党领导国防和军队改革实践的内在品格。建军以来,人民军队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把握时代大势,超越传统观念,努力推进改革。革命战争年代,党勇于突破中国旧军队建设模式,摆脱资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束缚,成功建立了一支适应革命战争需要的新型人民军队。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冲破“两个凡是”束缚,大胆解放思想,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领导军队各方面工作拨乱反正,为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铺平了道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要求全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滞”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70 页。,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他的领导下,人民军队新一轮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世所罕见,实现了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革命性重塑。正是靠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突破思维桎梏,军队质量建设实现持续跃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累积新势能。

(三)保持战略定力,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军队改革必然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否则就不会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军队建设改革中始终坚持从全局利益出发,坚持五湖四海原则,实现了全军的高度集中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军事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频繁。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指出,改革“不能犹豫,不能妥协,也不能半途而废”②《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398 页。。20世纪80年代中期,撤销4 个大军区时,各方利益诉求反应强烈,邓小平果断决策,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在领导百万大裁军时,邓小平就解决干部老化问题指出:“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交给新的军委主席。”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 卷,第263 页。正是有着这种非凡的魄力和毅力,才使得这一艰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推动了人民军队向质量建军,立足于打现代局部战争的组织形态转变。在领导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党注重把改革与稳定、发展统一起来。邓小平要求,国家和军队领域中的改革要坚持“成熟一件做一件,不成熟宁肯慢一点”④《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410 页。,必须有秩序地进行。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妥这个总要求”,“必须稳妥审慎,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⑤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01 页。

(四)把提高军队战斗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战斗力标准统一改革思想、衡量改革措施、检验改革成效,是党领导军队改革的重要经验。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把能否打胜仗作为评价一支部队建设得好坏和衡量军队一切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的目标,通过改革发展,短短10年时间,人民军队实现了由单一陆军向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军队战斗力实现历史性跃升。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调整改革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他的领导下裁军百万,按照现代化合同作战的要求对体制编制进行调整,军队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牢牢把握能打仗、打胜仗这个聚焦点,着眼战斗力建设的薄弱环节,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为抓手,亲自领导设计改革强军蓝图,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引领开创了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人民军队军队军事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人民军队赞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