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当代海权的历史道路

2021-11-29 03:44赵克增
军事历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海权海军

★ 赵克增 张 辉 谢 菲

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领导指挥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并领导指挥人民海军从沿岸走向“深蓝”,在海上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之路。在海权研究领域,许多学者注重研究外国,忽略了中国。究其原因,或是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固化,用不变的标准衡量中国;或者只关注海权理论,而不是海权实践。本文的主旨在于如实反映当代中国海权的实践,揭示其特色,展现中国共产党对海洋、海军、海战领域的指导与成就。

一、科学定义海权概念,精准划定海权边界

概念是人类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也是认识事物的逻辑起点。当前,我国学界对海权的理解极不一致,有的甚至远离海权的本质,走向另一种事物。故从概念入手,以使认识处于同一范畴。

海权系统理论起源于美国的马汉,故研究海权的概念应以马汉的海权理论为原点,同时,紧跟时代发展,加以合理拓展,而不是将马汉的理论固化。

(一)马汉海权的行动过程

静态力量的存在并不等于海权,海权的实现必须把海上力量投入行动以达成既定目的。海权的首次行动是投入战争,寻歼敌海上舰队,夺取制海权,控制海洋,为己所用。尔后,商船队利用战争成果,开辟海上航线,海军为其护航,保证商船安全抵达海外殖民地,进行不平等贸易,获得利润。最后,商船队返回宗主国本土,运回掠夺的财富。海军为其护航,保证安全返回。这就是马汉海权的全部运作过程。这一过程中蕴含着海权的本质。

(二)马汉海权的内在结构

马汉海权的运作过程清晰地展现出它的二元内部结构:海上力量是二元的,海军和商船;海上行动是二元的,战争和贸易;行动目的是二元的,第一步追求战争的胜利,第二步追求掠取财富。这使我们对海权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单纯的军事不是海权,单纯的商贸也不是海权,只有二者的紧密结合,才形成海权。

(三)马汉海权的本质

马汉认为,海权是建立海上力量,包括海军和商船队,即实力,而非权力和权利;马汉主张海权的范围主要是军事问题,而非包揽海上一切事务;但他也认为海权必须支持贸易,单纯的军事问题也不是海权。

(四)马汉海权的“边界”

综合以上关于海权的本质、行动、结构,可以为海权划定特有的“边界”。海军、海战、商船、贸易是其四个固定“界桩”,它们的联线,即海权的“边界”。“边界”以内的范围即海权的领地。

(五)当代海权概念及内涵

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军队的组织形态和战斗能力也在变化、提高,马汉时代的“初始边界”概念也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拓展,将海军拓展为军队,将舰队决战拓展为诸军种联合作战,将商船拓展为涉海非军事力量,将贸易拓展为军民互动。当代海权“边界”即可理解为军队—战争—涉海非军事力量—非战争军事运用。由此对当代海权的内涵可作如下表述:海权是为了国家国防安全,建立海上综合力量(军队与涉海民事力量),及其在战争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运作过程。以此为标准尺度衡量人民海军的建设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海权就蕴含其中。

二、当代中国海权的实践道路

当代中国海权的形成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海权的特有道路,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人民海军为序幕,以海军正式诞生为建设海上力量的起始点,以海军参加解放战争及军民互动为海权的行动过程,完成了海权的整体运作。海军、海战、海上非战争军事行动树立了海权边界的三个界桩,支撑起中国海权。

(一)建立人民的、强大的、战略的海军,形成海上力量的主力

马汉认为,海军是海权的基本要素,没有海军就谈不上海权。故创立海军是形成海权的第一要务。人民海军的建立与发展,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艰苦创建时期。这一阶段是开局之举,奠基之行,对海军的后续发展有决定性意义。创建海军面临着复杂艰难的内外环境。新中国刚刚成立,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台湾蒋介石集团封锁海路,伺机反攻;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逼我参战。海军建设边打边建,解决了许多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一是确立了长远建设目标。党中央和毛泽东为海军制定的长远建设目标是建设人民的海军、强大的海军、战略的海军。依据这一总体目标,海军制定了初建时的建设目标,即建设现代化、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军。二是确定了当前任务和长远任务:肃清海匪骚扰,保卫海道畅通;解放台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三是确定了组织体制,即海军领导机关实行军政军令一体化,并实行海军、舰队、基地、编队四级体制。四是确定了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兵部队、海军陆战队等五个兵种组成的兵力结构。五是制定了涉及各级组织、各种专业、各种行动、各种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六是制定了以空、潜、快为主的装备发展方针,即重点发展航空兵、潜艇和鱼雷快艇。装备发展道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转让装配,第二步是引进仿制,第三步是自主研制。七是建立了海军—舰队—基地—编队四级后勤保障体系。八是确立了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以工农为骨干,以解放军为基础,吸收大量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争取团结和改造原海军人员的组织原则。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一支新型海军初具规模,圆满完成了初创任务。

自主建设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海军建设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苏方对我进行全面制裁,撕毁合同,撤退专家,逼债偿还,甚至在边界陈兵百万。海军从苏联购置装备的协议也随之无效,以从苏联引进为主的装备建设道路也戛然断裂,海军建设进入了自力更生的新阶段。建设道路的转变是全局性的,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决策自主、法规自主、理论自主,以及装备制造自主。从6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自行研制舰艇飞机,包括驱逐舰、护卫舰、潜艇、核潜艇、作战支援舰船。这批装备大部分于1971年至1975年开始服役,标志着海军建设走上了自主研发的新阶段。

转型发展时期。世纪之交,世界格局形势强烈动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国和平演变得逞。美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梦想统治世界,连续发动侵略战争,造成世界性的战争后遗症,死亡、伤残、难民、破坏、消耗,困扰世界。与此同时,美国加紧对我进行和平演变,对我进行三次集中打击,“银河”号事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南海撞机事件,是三个典型辱华行动。血的事实教育了中国人民,当今世界仍然是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另一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益遍及全球,亟待保护。根据新的国内外形势,中央军委决策加大海军发展力度,实施转型发展,在“近海防御”的基础上,拓展战略空间。此后20年来,中国海军的远海突击威力逐步增强,海上独立制空能力逐渐填补,大洋支援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海外保障基地建设迈出第一步,远海训练演习成为常态,远洋护航持续进行,对外访问遍及全球,应对突发事件紧急出动。海军的转型发展扎实稳步推进,一支近岸海军已经走向近海,继而走向“深蓝”。

70 余年来,中国海军砥砺前行,成绩斐然: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人员素质普遍提高,训练水平不断上台阶,战斗力不断增强,正在一步步地向世界一流海军迈进。强势发展的人民海军,成为海上力量的主力,是中国海权的有力保证。

(二)进行海上斗争,实践海权行动

建立海上力量并不是海权的全部,只有将海军投入海上斗争,才是海权的起始。海权是实力加行动。人民海军组建后,立即投入解放战争,把战略进攻和战略追击扩展到海上,经历了突破海上封锁、岛屿登陆、编队战斗、防空作战等。

突破海上封锁作战。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仍有一部分军队残余盘踞沿海大量岛屿,形成其战略前沿,并以此为依托破坏航运,袭扰渔船,偷袭大陆,严重影响我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中央军委决定实施反封锁作战,以珠江口和长江口为突破重点。首先实施了万山群岛战役。万山群岛扼珠江口要冲,国民党在此集结3000 余人,舰艇30 余艘,企图控制航运,甚至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为拔掉这个海上钉子,人民解放军决定攻占万山。战役是陆海军协同作战,参战部队为陆军第131 师和海军江防部队。战役从1950年5月25日至8月3日,历时71 天。经逐岛登陆、垃圾尾海战、三门岛海战,共歼敌700 余人,击沉敌舰4 艘,伤12 艘,胜利结束战役,突破了珠江口封锁。其次是长江口扫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反封锁作战。国民党军队从上海撤退时,在长江口布设水雷,导致多艘商船被炸沉,部分航道被迫封闭,严重影响上海市的经济恢复和人民生活。中央军委要求海军迅速组织力量,打通长江口航道,扫荡苏浙残敌。华东海军于1950年4月组建扫雷舰大队,并于6月19日第一次扫雷,由于登陆艇马力太小、扫雷索太细而失败。9月11日,为配合扫雷,控制海区安全,奔袭敌占岛屿佘山。9月21日,进行第二次扫雷,由登陆舰改装的扫雷舰执行。至10月底胜利结束,长江口航道顺利通航。除了水雷封锁,国民党还利用占领岛屿进行封锁。于是华东海军协同陆军攻占滩浒山和嵊泗列岛。至此,长江口的封锁被彻底打破。

岛屿登陆作战。从1950年至195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万山群岛、佘山、滩浒山、嵊泗列岛、大小鹿山、东矶列岛、一江山岛等登陆战役战斗,其中一江山岛登陆战役是首次三军协同作战。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解放军的战略重点重返东南沿海。1954年,美台签订《共同防御协定》,台湾当局有恃无恐,加紧袭扰浙东沿海。据此,中央军委决定攻占包括一江山在内的浙东沿海岛屿。战役由华东军区组织指挥,并派出前线指挥所。参战部队为陆军第60 师下辖4 个营,每个营4 个连。海军参战各型舰艇190 艘,空军(含海军航空兵)参战23 个大队,炮兵8 个营,海岸炮兵2 个连。登陆发起前80 天,开始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登陆前两小时,炮兵进行火力准备。登陆前一小时,舰炮进行火力准备。登陆前半小时,轰炸航空兵进行第二次航空火力准备。登陆部队分两个梯队登陆,共击毙敌519 人,俘敌567 人。一江山登陆作战成功迫使上下大陈岛、披山岛、渔山岛之敌撤逃台湾。至此,浙东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舰艇编队作战。从1949年至1988年的39年内,海军舰艇编队进行海上作战,主要有头门山海战、三门湾海战、檀头山海战、鱼雷艇击沉“太平号”海战、鱼雷艇击沉“洞庭号”海战、“八六”海战、崇武以东海战、西沙海战、南沙海战。其中,西沙海战在战斗规模、烈度和历史意义上均居重要地位。1974年1月中旬,南越政权派出军舰4 艘,入侵我西沙群岛。海军榆林基地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组织猎潜艇2 艘、扫雷艇2 艘,赴西沙执行维权任务。后又有广州基地猎潜艇2 艘,加入海上编队,支援作战。其中,271 编队战斗最为激烈。271 编队面对南越驱逐舰4 号舰和5 号舰,在吨位上与火力上均处劣势。但271 编队英勇奋战,充分发挥小口径火炮的射速与威力,近距猛扫。经1 小时激战,敌3 艘驱逐舰被我海军两编队重创后逃离战场,敌护卫舰瘫痪失去机动能力,并被我281 支援编队击沉。西沙海战的胜利,不仅使我夺取了西沙海区的制海权,保证了登陆编队的安全航渡与攻占岛屿的安全,而且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使我海上力量前伸200 海里,加大了国土防御的纵深,掌控了周边海域的控制权,也为经略南沙提供了后援基地。

防空作战。1954年初,中央军委命令海军航空兵进驻浙东前线,护航护渔,解放国民党残余占领岛屿。从3月至7月,实战9 次,击落敌机10 架,伤4 架,夺取了150 公里半径内的制空权。在20世纪50年代的防空作战中,海军高炮部队共作战92 次,击落敌机19 架,伤25 架。从1955年4月至1956年4月,海军航空兵进行了反空中袭扰作战,击落敌机5 架,伤4 架。从1958年初至1964年12月,海军航空兵进行了空中反侦察作战,击落敌RB-57、P2V、RF-101 侦察机。从1965年至1968年,海军航空兵抗击美机入侵作战,击落美机7 架,伤1 架,创造了8∶0 的优秀战绩。

人民海军在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运用战争手段夺取了近岸海区的制海权与制空权,迫使国民党军队固守台湾孤岛,为祖国和平建设创造了安定的海上环境。同时,也震慑了国外敌人,使其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海战是海权的基本要素。以战争行动维护国家利益,正是海权对海军功能的根本要求。

(三)军民互动,彰显海权的特殊构成

马汉海权理论主张,海军的战争行动必须与贸易结合,单纯的军事行动不等于海权。按此原理审视人民海军的全部活动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海权不仅践行了这一原理,而且根据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制度的特点大大地拓展,突出地表现在将海军支持贸易扩大为支持全部民事活动,人民群众也全力以赴地支持海军。

人民海军继承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执行作战、生产、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70 余年来,做了大量支援地方的工作,诸如:为商船队护航,打通沿海航线,保障航运安全;为渔民护渔,打击窜犯敌舰;剿灭海盗,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协助渔民斗争渔霸,争取翻身解放;医疗救助;文化助学;防险救灾;保护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紧急撤侨;支援南极建站;等等。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助民行动扩大到世界范围,海军派出医院船,为各国人民送医送药,派出医疗队救助灾民,派出舰艇搜寻失事飞机,等等。

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也大力支援军队。地方政府做好转业军人安置、家属随军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粮食副食品供应、提供优质兵员等工作。战时,人民群众大力支前,组织交通运输、医疗救护,维护后方安全,有的民兵直接参战,抢修工事、道路、桥梁等。

70 余年来,人民海军逐渐成长为一支具有良好战斗力的海上力量,进行了长期的海上斗争行动,支援了地方,取得了近岸海区的制海权与制空权,大幅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了有利的战略态势,使国家海上安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并为国家的和平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持。这就是中国海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建立的功勋。

三、当代中国海权的时代与制度特征

当代中国海权始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已经过70 余年的发展历程。而马汉海权理论所依据的实践,则是17世纪至19世纪的海上争斗史。二者相距约300年。在这个历史跨度内,人类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科技在创新,中国海权具备了与马汉时代海权不同的特点,可概括为:海上力量的综合性,海上行动的防御性、群众性、双向性,海权目的的人民性。

(一)海上力量全方位拓展,具有鲜明的综合性

马汉时代的海上力量可总结为海军、商船和港口。其内部结构为军事力量与非军事力量。当代中国海权的军事力量已经突破了海军的范畴,走向军队的五大军种。空军飞机可以远离大陆,深入大洋;火箭军可以覆盖近海、远海,乃至洲际;陆军的远程火力和直升飞机也可以控制近海一定海域。在海上执行海权的有关职能,是整个军队的任务,而不只是海军的任务。但海军的主力军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海上力量中的涉海非军事部分同样实现了全方位拓展,再也不局限于商船和港口。它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执法力量,包括海警、海关、海事;二是产业力量,包括商船、渔船、旅游船、港口、船厂;三是科考力量,包括测量船、考察船。

军事力量为海权提供了五大军种联合的海上长城,涉海非军事力量为海权提供了混合的海上长城,两者在行动中实现了军民融合,共筑中国的海上长城。

(二)海上行动具有防御性、群众性与双向性

海权的第二要务是参与战争、打赢战争。当代中国海权在对待战争问题上是防御性的,绝不主动挑起战争,不对其他国家主动发动进攻,只是保卫自己的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但对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要作准确理解,防御不是消极挨打,不是全过程的防御。一旦侵略者对我国发动进攻,防御的制动器即已自动失效,那时,我将根据战略上的需要,该守则守,该攻则攻,可以适时地转入战略反攻、战略进攻,乃至战略追击。战略范围也不局限于本国国土,包括侵略者的国土都是反击的范围,而侵略者使用的海外基地也照例属于反击的范围。

中国海权实行人民战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也是海洋的主人。中国海权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海上战争行动,协助人民海军,支援前线,赋予人民群众力所能及的任务。平时,在渔民中发展民兵,完善组织,组织训练,参与海上演习。海军则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抢险救灾,密切军民关系。

马汉的海权强调海军必须与贸易相结合,在军事行动中引入了非军事因素,单纯的军事行动不是海权。这项原理应是海权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海权沿袭了这一要义。但马汉海权中的军民关系是单向动作,即海军为商船护航,而商船是被动的,它并未为海军做些什么。这是马汉海权的局限。中国的海权是双向的,即海军支援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政府和群众也支援军队。

(三)海权的目的具有人民性

马汉海权理论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人扩大了对世界的认知。接着便是16世纪的殖民大扩张,欧洲主要国家对亚洲、非洲、美洲实行疯狂的殖民占领。海上航线成为宗主国与殖民地联系的生命线,通过海上航线运输欧洲的商品与从殖民地掠夺来的物资和原料。海上航线形成帝国的生命线,控制海洋与保卫海上航线的命题成为一个战略问题。殖民帝国为了控制海洋、保卫航线互相发动战争。于是,海军、战争、商船、航线、殖民地等构成海权的要素,一起涌上海权的视野。不难发现,马汉的海权目的有两个,当前的目的是打赢战争,控制海洋,后续目的是征服殖民地,掠夺财富。马汉的海权是以统治和掠夺殖民地人民、用殖民地的财富喂养殖民帝国为根本目的的。

中国海权与马汉海权有本质的不同。中国海权以人民为中心,海军是人民的海军,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以解放全国人民为战争目的。支援地方和群众是为人民排忧解难,在群众危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中国海权不仅为了中国人民,也为了世界人民,当外国发生灾难时,中国军人紧急驰援,救危助困。

中国海权的防御性、群众性、双向性、人民性,充分彰显出它的制度特征,支撑起中国特色的海权。这样的海权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塑造的,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本质所决定的,在世界海权史上独树一帜。

四、党的思想理论、决策部署指引中国海权胜利前行

党中央、中央军委高度关注海洋事业,在海军建设、海上斗争、军民共建诸领域,在事关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上进行引领与指导。这是中国海权胜利前行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海权的独有特征。

(一)审时度势作出国家安全需要建立海军的决策

1949年1月8日,当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即将结束时,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决议。决议在分析当前形势后决定:“1949年至1950年,我们应该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74 页。这一决策第一次向全党全军提出建立人民海军的历史性任务,标志着海军建设已经开始启动。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标志着人民海军的诞生。对于建立海军,毛泽东曾有重要论述,他说,有海就要有海军,海军一定要搞,没有海军不行。②《萧劲光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第188~189 页。他又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③《当代中国海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8 页。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海军首当其责。党中央始终认为建立海军是国家利益的需要。

(二)为海军规定了总的建设目标

海军建设目标指引着海军的发展方向和长远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更新和充实。创建初期,毛泽东主张要建设人民的、战略的、强大的海军。人民海军规定了海军的政治本质,战略海军规定了海军的决策权限,强大海军规定了海军的战斗能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海军建设的要求是,精干、顶用、配套。从规模、能力、结构三方面,指明海军的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根据世界格局的总体形势、我国面临的威胁和国家发展需求,号召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翻开了海军发展新的一页。

(三)选择切实可行的海军建设道路

海军建设道路是党中央根据各方的需要与可能,统筹兼顾,精心设计的。创建初期的基本精神是:海军建设必须在国家综合国力支撑下,稳步推进,与财政、科学技术、生产能力相适应;必须长期坚持,经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必须逐步推进,分阶段完成。邓小平针对海军建设急于求成,重视数量的思想倾向,提出要重视质量,不要追求吨位。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根据国家利益拓展的需要,决定扩大海军的战略空间,转型发展。新时代,习近平对海军建设提出要求,要贯彻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科学统筹和推进海军转型建设,统筹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统筹近海和远海力量建设,统筹水面和水下、空中等力量建设,统筹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建设,确保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习近平统筹建设海军的思想,符合海军需要均衡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出了海军在转型发展中的正确道路。

(四)向海军下达了当前和长远任务

1953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向海军下达了三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肃清海匪骚扰,保障海道运输安全。第二项任务是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第三项任务是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侵略。第一项任务是针对当时的海上形势提出的当前任务,第二、三项任务是长期的任务。

(五)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建立海军的战略战术

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的海军战略战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海上破袭游击战作战方针的确立。1956年,中央军委制定了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为了在海军落实军委的战略方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提出海上破袭游击战的作战方针:“以分散的海上游击战与在有利条件下集中打击的歼灭战相结合,也就是说,海上破袭战与沿海抗登陆战相结合。”④赵克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术史》,南京:海军指挥学院,2002年,第109~110 页。解析该方针可以发现它的本质是三个结合:在作战形式上是海上游击战与海上阵地战相结合;在用兵的集散程度上是分散用兵与集中用兵相结合;在作战样式上是破袭战与抗登陆战相结合。集中到一点就是分散的海上破袭游击战与集中的阵地抗登陆战相结合,而以海上破袭游击战为主。

二是三种作战形式灵活运用的作战方针。在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灵活运用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相互配合,互相转换,发挥了指导战争全局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军委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同时确立了“坚守防御阵地战”的作战方针。为了贯彻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提出了三种作战形式灵活运用的作战方针,重点在于战争初期的近岸坚守防御阵地战。他认为,这是海军兵力依托岛岸及其附近的海上阵地设施,为控制近岸一定海域,阻止敌人突破所进行的防御作战,是岛岸火力配系和海军机动兵力,在预设阵地所实施的综合作战,通常用于扼守海峡、抗登陆、岛屿防御作战,以制止敌人长驱直入。

三是建立系统的海军战略。毛泽东的战略理论是建立海军战略的根本指导,他关于海军是一个战略决策机构的决策,是建立海军战略的根本依据。海军建立初期,并未实施全面的系统的战略指导,而是制定了海军建设方针与海军作战方针这两个紧迫需要的子战略,并以此指导全局工作。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华清认为,应该总揽全局,建立海军战略,于1985 至1986年精心筹划制定了系统的海军战略,经海军党委常委讨论后上报军委。战略有准确的战略判断、明确的目标与任务、可行的方针原则,以及若干重要的措施。海军战略的制定,标志着海军的宏观指导从初期的分散谋划转进至全局的系统谋划,从而使决策具有战略的本质特征,迈上了一个质的台阶。

结语

人民海军的建立标志着建设海上力量的开始,为海权提供了物质基础,进入了海权的第一道门槛;人民海军参加解放战争,是海权行动的开始,进入了海权的第二道门槛;军民互动是海权的特殊要求,进入了海权的第三道门槛。跨过三道门槛,进入了海权的边界和领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代中国海权在长期的实践中萌生与发展。中国海权具有鲜明特色,表现在行动的防御性、群众性和双向性,以及目的的人民性,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猜你喜欢
海权海军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新海权时代
海洋法的特性演变与中国的海洋权益
海洋法的特性演变与中国的海洋权益
福尔摩斯·海军协议(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