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若干条目释文的回顾与思考

2021-11-29 03:44
军事历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百团大战百科全书条目

★ 关 泠

习近平主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7 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战争史同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紧密关联,其中涉及不少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有些一直存有争议。这些既是学术问题、理论问题,也是政治性、政策性问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作为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的官方编纂军事辞书,在编纂过程中,对涉及解放军军史、战史的重要问题,编纂机构审慎研究,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处理和解决。其对若干条目释文的处理原则和解决方法,为今后军事百科全书乃至军事辞书编纂提供了遵循和借鉴。

一、“十六字诀”由谁提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它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十六字诀”的产生与形成,曾经有过多种不同观点。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毛泽东”条目关于这一问题的表述为:“在坚持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同朱德等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军事》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第745 页。。上述表述是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人员在广泛收集史料基础上,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后而最终形成的。

第一种观点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转战井冈山后,即开展游击战争,逐步积累了游击战争经验。1928年1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 师前敌委员会和遂川、万安两县委员会联席会议在遂川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等回忆说,毛泽东在这次联席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①宋时轮:《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军事学术》1982年第8 期。许多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都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和概括的。②徐占权:《“十六字诀”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军事历史》2011年第2 期。

第二种观点认为,“十六字诀”是朱德最先提出的。在经历了护国讨袁战争和川滇两省多次军阀混战后,朱德曾回忆说:“我这一套对付专制军队很有成效的战术,主要是驻在印度支那边界时,跟蛮子部落和土匪作战的经验中学到的机动游击战术。”③[美]宁谟·韦尔斯:《续西行漫记》,陶宜、徐复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111 页。1925年7月,朱德从德国转赴苏联学习现代军事时,教官问他回国后如何打仗,他提出,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④《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6 页。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写道,朱德在井冈山把红军军事战术归纳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学者认为,“十六字诀”为朱德首创,由毛泽东大力宣传而推广开来。⑤郭军宁:《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产生过程辨析》,《党的文献》2010年第2 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最早比较完整提出“十六字诀”的是张世熙。认为,张世熙(曾任中共万安县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党的六大代表,1930年牺牲于南昌)于1928年1月上中旬比较完整地提出“十六字诀”,并于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向共产国际作关于万安暴动的报告时公布于世。“十六字诀”是万安暴动的产物。⑥王阿寿:《关于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的提出》,《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 期。

也有观点认为,“十六字诀”是在战争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从1927年9月到年底,广东、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党的组织,都提出过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如,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洪湖地区游击活动中,曾使用“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曾使用“集中作战,分散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等游击战术。

在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时,编纂人员吸收当时学术界关于“十六字诀”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经过与有关学术机构反复研究,认为:“十六字诀”是早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战争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其中包括了朱德等同志的集体智慧。因此,在“十六字诀”条目释文中,对其形成表述为:“十六字诀是从中国工农红军初期的游击作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认为: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于1927年10月转战井冈山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经验。1928年1月,毛泽东在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 师前敌委员会、遂川县委员会和万安县委员会联席会议时,总结了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了进一步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中共万安县委员会采用了“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原则,同敌人进行斗争。同年4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 军成立后,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指挥部队在游击活动和反对敌人“进剿”“会剿”的作战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的内容。现已查到的历史文献中,完整地提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原则的,以1929年4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前身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 军前敌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为最早。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4 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第一次将其归纳为“十六字诀”。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军事》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927 页。这样的表述,客观反映了“十六字诀”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也反映了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注重在合理选择相关史料基础上,如实地反映历史本来面目。

1996年,《毛泽东传(1893―1949)》出版,其中对“十六字诀”作出结论:“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74 页。根据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中,将“十六字诀”的定性叙述修订为:“毛泽东和朱德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红军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57 页。

二、平型关战斗的歼敌数字

人民解放军在90 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丰富的战争实践,在百科全书的军战史类条目中怎样客观、全面地予以反映,其中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编纂原则,特别是涉及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以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第一版“平型关战斗”条目为例,在写到战绩时,萧华、贺彬署名撰写的释文表述为:

这次战斗,八路军第115 师抓住日军骄横狂妄和麻痹大意的弱点,正确地运用伏击战术,发扬勇猛顽强的精神,发挥山地战和近战特长,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 师团第21 旅团一部1000 余人,缴获炮1 门、轻重机枪20 余挺、掷弹筒20 余具、步枪1000 余支、战马53 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击毁汽车百余辆、大车约200辆。这一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也为后来在这一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军事》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831 页。

对这次战斗的战绩曾经有多种说法,条目究竟以哪一个为依据?编纂人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

据当时参加军事历史条目编纂工作的同志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在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时,编纂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解放军简史和战役战斗条目释文初稿中,一部分条目表述不够准确或战绩添加了水分,与史实出入较大。对释文中所涉及的歼敌数字应如何处理,大家意见不一致。有专家提出,凡是已经公开公布过的战果不宜再改变,特别是一些内容已经编写在《辞海》等工具书中,有的还反映在《毛泽东选集》的注释中,如果按照实际数字写,将同过去公布的数字产生矛盾。也有专家提出,如果按照过去公布的数字撰写条目,有许多不符合实际的地方,不但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会在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百科全书是科学全书,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准确数字公布,并借此机会改正过去不准确的数字。“平型关战斗”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条目。

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首战告捷的战斗,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所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关于战斗歼敌数字曾经有歼敌1 万余人、4000 人、3000 人等多种说法。对此,杨奎松在《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一文中作了梳理:关于此战战绩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依据,是1937年9月26日八路军第115 师师长林彪在战斗第二天率部队撤出战斗之后给中共中央军委的战报,说明“将敌歼灭一千余人”。阎锡山在25日晚给蒋介石的电报中也明确了平型关前被围之敌为“约千余人”。毛泽东在接到八路军平型关作战捷报后,出于振奋人心的宣传角度,于26日草拟了用于宣传的战报,提出:“关于缴获数目对国民党不可夸大,但对外宣传可略增数目字。”由此,八路军参谋处致南京军委会、军政部、《中央日报》社等战斗捷报均称:1937年9月25日,我八路军在平型关与敌万余激战,将敌全部击溃,敌尸横遍野,一部被俘,残敌被我四面包围中。而歼敌4000 人一说最早见之于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写的《抗战八年以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一书。歼敌3000 人之说来自1938年关于八路军工作报告,20世纪50年代以来解放军战史书中较为普遍采用这个说法。③杨奎松:《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 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等军队系统编写的权威著作对此战战绩均记为歼敌3000 人。1979年版的《辞海》第45页“平型关”条目也称,经一天激战歼灭日军3000 多人。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之初为了扩大党和军队的影响,在战绩宣传方面曾经采取过增加战果的宣传策略,以此鼓舞士气、增加信心,提升党及军队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信和在抗战中的地位。这一宣传策略是抗战初期的权宜之计,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克服当时一度盛行的“亡国论”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事力量逐步壮大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后,中共遂转变宣传策略。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我军公布战绩的数字一律不准扩大,均发表实数”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3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06 页。。严令公布战绩数字应发表实数,一律不准扩大,这是党根据抗日形势和自身发展实力作出的宣传策略调整,与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一致的。

鉴于此,1983年,编审室②即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室,经中央军委批准于1980年11月成立,为编委会常设办事机构。的同志认真研究了已有学术成果,又学习了聂荣臻在接见《星火燎原》杂志编辑部同志时针对平型关战斗歼敌数字的谈话。当时该杂志同志请示,在以往的宣传资料中平型关战斗歼敌数字都是按照歼敌3000 多人来表述,日本的一些书上也默认了这个数字,但是根据毛泽东10月3日给博古、叶剑英的电报所引数字,朱、彭10月3日给蒋介石、程潜、阎锡山的电报都说消灭日军1000 多人,这两个数字用哪个好?聂荣臻指示:要按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就用1000 多人。聂荣臻主张战果不受过去公布的数字限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调查核实的准确数字写。据此,编审室认识到这不仅关系到“平型关战斗”一个条目的表述,这是许多战史条目撰写中需解决的共性问题,于是请示编委会③即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委员会,经中央军委批准于1980年11月成立,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兼任编委会主任。该如何解决。

1984年2月,编委会委员们对歼敌数字问题进行了批示,一致同意在撰写人民解放军军战史条目释文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准确的歼敌数字。很多委员提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百科全书的性质要求考虑,也应该去掉水分如实写。最后,编委会提出,凡条目释文中的歼敌数字有出入的,按照编委上述精神处理,并要求:1.采用的歼敌数字,应经多方调查核实,具备确凿的史料根据。2.凡过去公布过的战果,其歼敌数字出入不大者,可不必更改。3.重要的歼敌数字改动,请有关撰写单位写出调查核实情况说明,酌情印发内部刊物发表。④整理引用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室1985年6月4日发布的《关于我军军史战史条目释文中应采用准确歼敌数字的通知》,原件存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档案室。

根据上述精神,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平型关战斗”条目对歼敌数字表述为:“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 师团第21 旅团一部1000 余人”。在其他军史、战史条目中,编纂人员对人民解放军相关战绩问题的处理也依照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了审查和修正。

三、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关于人民军队成长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因为各种原因曾导致有些出版物对其中一些史实描述不够客观。如,20世纪40—80年代,党内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就曾经历了四个阶段:充分肯定—基本肯定—全面否定—重新基本肯定。⑤岳思平:《关于百团大战的几个问题》,《党史文汇》2010年第8 期。《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百团大战”条目的定性叙述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向日伪军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对战役评价表述为:

历时3 个半月的百团大战……战役结束后,日军从华中正面战场抽调两个师团加强华北方面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扫荡”。

在百团大战中,华北几十万军民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对参战部队、民兵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一次很大的锻炼。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军事》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32 页。

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但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向日伪军发动的大规模破袭战役。在百团大战发动的当时,中共中央和各地主要负责同志对这次战役进行了充分肯定。《新中华报》《新华日报》等大量刊登了庆祝百团大战胜利的文章和各界群众的贺信、贺电。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左权等发表文章或讲话,评价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的战略意义”,“这一空前的壮举更加显示了我军无比的威力,并且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上,将永远放着灿烂的光辉。”②金春明:《还百团大战以本来面目》,《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2 期。毛泽东得知百团大战胜利的消息后曾致电彭德怀:“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以组织一两次?”③《彭德怀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8 页。也有个别领导人指出了战役中还存在发动群众、作战协同等方面的问题。百团大战之后,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以及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影响和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因此,从1943年起,“八路军总部和参加百团大战的一些领导人,开始把华北敌后抗战出现的一些困难与百团大战的发动联系起来,批评百团大战使八路军力量暴露和元气受伤”。“一度出现从根本上否定百团大战的问题,但仍是个别现象。”这一阶段对百团大战的评价,“是非常客观的,也是有分寸的,是持基本肯定态度的”。④岳思平:《关于百团大战的几个问题》,《党史文汇》2010年第8 期。在1945年召开的华北座谈会上,百团大战受到了批评。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被错误地批判,百团大战也被全面否定,被指责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是错误的,违背了毛泽东的基本上是游击战而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使抗日根据地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关于百团大战的历史也从各种党史出版物中消失。辞书中关于百团大战的介绍也因此受到影响,如《辞海》第二版(1965)中删去了“平江起义”“百团大战”等条目。⑤巢峰、张敏:《〈辞海〉是怎样炼成的:写在〈辞海〉出版80周年之际》,《中华读书报》2017年1月4日。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随着对彭德怀的迫害批判升级,百团大战也被进一步否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彭德怀平反昭雪,重新作出了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为他恢复了名誉,对百团大战的评价也随之变化。此时,适逢《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编纂启动,如何评价百团大战也成为编纂人员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查阅相关回忆材料并对当年的编纂人员进行访谈,可以看到当时编纂中对百团大战评价有三种不同意见:对百团大战应该全盘肯定,认为这一战役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战役战斗上都是正确的;对百团大战的成绩要充分肯定,但也有教训,尽管这些教训是支流,也要加以总结;百团大战从战役战斗上看是胜利的,但从战略上看是失策的。编纂人员认为,对待百团大战这种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果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客观实际,只有用唯物的、历史的观点来分析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客观回答。据编纂人员回忆,在研究相关史料并进行讨论后,最终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从1940年整个抗日战争的形势及中共中央当时坚持敌后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来分析,从今天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来看,组织这样的战役规模是大了些,但鉴于抗日战争是一次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进行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在百科全书中对它的评述要客观实际。因此,对它的意义和作用在条目释文中应给予充分肯定。最后,经反复讨论修改,条目释文评价道: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对参战部队、民兵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一次很大的锻炼。在充分肯定百团大战作用的同时,条目中也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作了客观表述,指出战役结束后,日军从华中正面战场抽调两个师团加强华北方面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扫荡”。编纂人员审慎认识和评价百团大战,将百团大战与华北敌后抗战、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起来考察,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出客观的评价。条目释文总体上全面反映了百团大战的历史实际。

四、几点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人员在记录人民军队历史、总结人民军队作战经验中,坚持了百科全书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在编纂中,既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又及时吸收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研究的新成果,从条目初稿撰写到修改审定、报批出版,以及再版修订,都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慎重的过程。这个编纂过程贯彻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映了编纂机构和编纂人员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知转变,更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编纂的科学性。除了上文讨论的问题,编纂过程中还研究解决了一些重大事件的评价、重要观点的辨析、重要人物的定论。如:对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占长沙的评价,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的评价,“东北抗日联军”条目中朝鲜同志的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36 位军事家的确定,对林彪的评价,以及涉及长征“密电”、西路军相关条目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人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文件,研究党、国家、军队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遵循党的有关决议、决定,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研究编纂中涉及解放军军史、战史的相关问题,以新的视角深化了对原有命题的认识,丰富了军事历史研究成果,捍卫了军事知识的权威性。曾有人指出,一些有着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影响的编纂工程被看作“准确的捍卫者、标准的制定者、重要思想成果的集大成者”①[英]戴维·芬克尔斯坦、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书史导论》,何朝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8 页。。“书籍不仅具有复述历史的功能,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②[美]罗伯特·达恩顿:《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萧知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2 页。。《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作为介绍军事知识的权威著作,其对若干涉及解放军军史、战史条目释文的处理原则和解决方法,为今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乃至军事历史研究如何把握相关问题的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提供了遵循与借鉴。

猜你喜欢
百团大战百科全书条目
精神病患者暴力降阶技术专家共识与形成方法探讨
什么是百团大战?
什么是百团大战?
颂彭德怀大将军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特殊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
为什么要有百科全书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