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一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明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政权开始向明朝贡。当时元朝残余势力还控制着中国东北地区,王氏高丽使团只能乘船渡黄海或经山东半岛南下至长江口,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应天府。然而这条航路风险甚大,故朱元璋颁旨高丽:“汝等往登州渡海[1]36。”即乘船沿辽东半岛海岸线经庙岛群岛,从登州登陆,由陆路抵应天府。
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丽,建立李氏朝鲜。此后,从李朝太宗开始,历代朝鲜国王均接受明朝册封,朝鲜与明朝的交流日益活跃。朝鲜与明朝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朝贡进行的,朝鲜派往明朝的使团有定例和非定期两种:每年派遣三次定期使团,即正月初一的“贺正使”、祝贺明朝皇帝生日的“圣节使”和皇太子生日的“千秋使”,以及“冬至使”。其他如明朝皇储继位、皇帝驾崩或册封妃子等大事也派去“进贺使”“谢恩使”“进献使”等。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朝鲜使臣出使明朝无需再走海路经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而改由陆路,经辽东半岛过山海关进入北京,此路线一直沿用至明末天启元年(1621年)。由于朝鲜使团除了明初短暂出使南京外,此后绝大多数时间均出使北京,故朝鲜方面多称其为“燕行使”,其留下的行程记录多称为“燕行录”。
明末海上航路的开通始自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万历年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后金)。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攻占了明朝辽东都司所在地——辽阳,通往朝鲜的陆路交通被阻隔,从此,朝鲜使团不得不改走海路。
刘晓东、祁山经过梳理《燕行录》等韩国资料,著有《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一书[2],对明末这条海道所经辽东半岛、特别是山东庙岛群岛路线、祭祀妈祖活动等做过详细考证,为古代中朝关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然而,较之对朝鲜使臣在山东半岛活动的研究,该书对朝鲜使臣在辽东海域的史事研究尚有可挖掘的空间。
自明末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与朝鲜官方海上航路开通,至崇祯九年(1636年)朝鲜最后一批使团出使明朝,都是经海路,或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入关;或过旅顺铁山嘴经辽西觉华岛(菊花岛)附近登陆,经山海关进入北京;还有的使团从山海关附近海域乘船沿海岸线南下,绕道天津进入北京。
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入关,是朝鲜使臣使用较多的一条航线。其所经辽东半岛岛屿、海域略考如下:
天启元年(1621年)五月,出使明朝的两个使团与刘鸿训一行从朝鲜清川江口入海,出西朝鲜海湾,沿海岸线北上至鸭绿江口海域进入中国的辽东半岛海域,再沿海岸线向西南之旅顺口海域,南下庙岛群岛,至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登陆。谢恩使团书状官安璥在《驾海朝天路》记载:
五月二十日,晴,刘使(指刘鸿训)发船于清川(江),我国(指朝鲜)诸使臣:谢恩使正使崔应虚,书状官安璥,陈慰使团正使全尽己、书状官柳汝恒两使行,并皆登船。
二十六日……夕宿椵岛。
二十八日,晴,发泊于龙川前洋,岛名车牛也。
二十九日,小雨,朝,诸船皆发……午后望见薪岛。
六月初一日,洒雨,朝发向石城岛。……宿自鹿岛。
初二日,晴……与诸船并将发向长山岛。
初三日,晴……过广鹿岛。
初四日,晴,因顺风早发,终日行船,暮时风势渐急……入一浦口,是乃旅顺也。……夜半狂风大作。
十六日,自晓至朝,大雾中放船,船往如箭。……望黄城者是耶!
十七日,晴,……乃移泊庙堂前,则舵矶岛防守之所也。
十九日,晴,天未明,大雾中行船,寻入真珠门,……至庙岛……日落后到登州[3]104册204-233。
安璥在《驾海朝天路》所载《路程里数记》中具体记载:
自车牛岛至薪岛百里许,自薪岛至鹿岛五百里许,自鹿岛至石城岛五百里许,自石城岛至长山岛三百里许,自长山岛至广鹿岛二百里许,自广鹿岛至西北间旅顺口五百里许,自旅顺口至黄城岛五六百里余许,自黄城至舵矶岛二百里许,自舵矶岛至庙岛三百里许,自庙岛至登州百里许,通共三千三百余里许[3]104册376-377。
要指出的是安璥《路程里数记》记载的各岛相距里数,只是大概的数字,并非实际里数。
1.“椵岛”即皮岛,也称东江,陆地面积19.2平方千米,与鸭绿江口的薪岛、鹿岛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地理位置介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之间,有孔道之称。天启二年(1622年),明将毛文龙率部进入皮岛,成为牵制后金军队的根据地。
2.“车牛岛”,据《驾海朝天路》记叙的位置,在皮岛与薪岛之间,与薪岛相距“百里许”,当为盘城列岛中某岛。
3.“薪岛”,又名獐子岛,是鸭绿江口最大的冲击岛屿,也是鸭绿江流域最大的岛屿。
4.“石城岛”,位于黄海海域北部,在长山群岛东端。是石城列岛的主岛,原属长海县管辖,2003年划归属于大连市庄河市(县级市),陆地面积27.30平方千米[4]。岛上有青铜时代人类遗址和明初为抗倭修建的石城,当为石城岛名字的由来。
5.“鹿岛”,即今辽宁省东港市大鹿岛,因其状如一只梅花鹿卧于黄海之中而得名。陆地面积约6.6平方千米。岛上山腰曾建有几处庙宇,因年久失修的原因而倒塌,现存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古刹寺碑”和明崇祯元年(1628年)“新建望海寺碑记序”两通石碑,后者记录了以毛文龙为首的明朝将士驻师海岛,借修庙立碑之机,誓师于大鹿岛,决心抗击后金的史实。毛文龙等鉴于岛上旧有“茅庵”“格局狭小且殿宇倾欹”,为表将士“指日恢复全辽”“吾侪赤心报国”,在大鹿岛新建禅堂五楹、韦陀殿一座。碑阴题名以“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挂征虏前将军印总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毛文龙”领衔,以下还有镇戍辽东官员数十名[5]68-69。因此碑由毛文龙领衔,故俗称“毛文龙碑”。
6.“长山岛”,即今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小长山岛,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长山群岛北部,大长山岛是辽宁省长海县政府所在地,陆地面积25.64平方千米;小长山岛陆地面积18.27平方千米[4]21。大长山岛上马石遗址考古发掘表明,距今7000年以来岛上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小长山岛上同样分布着英杰村等青铜时代遗址[6]63-118。现大、小长山岛已有海上大桥相连。明末朝鲜使团停泊和登陆之处为大长山岛。
7.“广鹿岛”,即今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面积27.03平方千米。相传古时岛上野鹿成群,故名,岛上有著名的小珠山遗址。考古发掘表明,小珠山一至五期遗存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杆。岛上还分布着柳条沟门后、南窑、蛎碴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朱家屯汉城和烽火台;近年来又发现了双房文化的遗址和遗物以及始建于辽朝的古庙址和一批石造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考古工作者在海拔263米南台山上又发现一处明朝烽火台,证明明初为抗击倭寇曾在广鹿岛上设置烽火台报警[7]。
明末,东江总兵毛文龙部也曾以广鹿岛作为根据地,岛上曾有记载这一史实的明崇祯二年(1629年)“序广鹿岛灵济寺碑记”和明崇祯三年(1630年)“启建新安寺碑记序文”两通明碑[8]183-185。前者位于广鹿岛上沙尖子三官庙屯北方高丘,碑阴题名由“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领衔,同时题名的还有“督师部院□□管广鹿等岛左营游击周宗禹、督师部院□□管广鹿岛步营都司署都指挥□□、督师部院□□管广鹿岛步营都司指挥佥事□□□”等;后者光复后被填入井中,碑阳署“游击事副总兵署都督佥事毛承禄”,碑阳题名包括“长山岛中军”“广鹿岛丁总”“原广鹿岛中军都指挥佥事”“长山游击都指挥使”等官员。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毛文龙已被袁崇焕所杀,而两碑分别立于崇祯二年(1629年)季秋和崇祯三年(1630年)仲冬,故无毛文龙题名。
8.“旅顺口”,即今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东晋时称马石津(“马”为“乌之误”),唐朝称“都里海口”“都里镇”,辽金元称“狮子口”,明初称“旅顺口”。明末朝鲜使臣或从老铁山登岸,或直接经老铁山水道去庙岛群岛、登州,返回时一般不登岸。
天启三年(1623年),朝鲜派出请封使和进贺、冬至、圣节兼谢恩使两个使团出使明朝。冬至、圣节兼谢恩使正使赵濈,出使期间著有《燕行录》(一云《朝天录》),记载了沿途的行程及见闻。
六月……初七日在三山岛海域[9]14册295。
9.“三山岛”位于辽东半岛大连湾口,由大山岛、二山岛和小山岛组成,故名。面积3.28平方千米,大山岛与二山岛两岛相距甚近,中有狭窄的冲积鹅卵石沙岗连接,合称大三山岛;小山岛又称小三山岛,在大三山岛北。三山岛形成了三山水道,为一道天然屏障。今属大连市中山区管辖。
天启四年(1624年),朝鲜派出谢恩、奏请使和进贺、冬至使两个使团出使明朝。八月初四日启航,八月初六日“祭海神”之后,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曾有过一段顺风顺水的航程,书状官洪翼汉在《花浦朝天航海录》中记载:
(八月)十一日,到晓,长风驾浪,棹夫奏功,直指大洋。波铺远锦,舡让襞箭,一瞬千里。四顺无边,而点点孤屿,时复可数,车牛岛,竹岛,大小獐子岛,薪岛以后,非我国地。我舡最捷疾,诸舡皆落后。未申时,独过鹿岛。风力渐缓,抵黄鹘岛前洋下碇。是日行六百余里[9]17册118-119。
10.“黄鹘岛”即黄骨岛,明朝为抗倭建有城堡——黄骨岛堡,属金州卫,位于辽宁省庄河市东约15千米的黑岛镇黄贵村城街屯北,《辽东志》《全辽志》和明朝辽东文献中均有记载。所谓黑岛,实际上是一个半岛。据文献和现有调查资料,黄骨岛堡城墙为砖石合筑,今已不存。城内面积约2.4万平方米。城北约1.5千米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山岗,城南伸向黄海中的突出部分,古时称黄古(贵)岛,现名大南岛(樱桃山),城东北为丘陵地带。清朝城东建有“古善寺”,民国十五年(1926年)毁庙建校时,在十八罗汉殿后挖出一通明朝石碑,镌刻有“御赐□□□镇守使”等大字,正文内容是表彰黄贵功绩,落款是“嘉靖□年□月□日”。《辽东志》记载“黄骨岛堡,官舍馀丁二百一十员名”;《全辽志》记载“黄骨岛堡,官军二百一十四员名”;黄骨岛堡当建于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辽东志》纂修之前,至迟不晚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后曾一度废弃,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在金州卫下的诸堡中,其驻守官兵数量是最多的,仅次于金州卫城,其地位十分重要[10]730-736。黄鹘岛前洋即为半岛前洋面。
洪翼汉在《花浦朝天航海录》中记载:
(八月)二十日,壬寅。睛,晓头,祭罢,各归㝯处。白雾漫空,灵籁送响。徘徊檐庑,不复就枕。有顷,东风卷送,海气清朗。舡人咸曰:“使臣之诚,格神矣。”……诸舡举帆,迅疾如飞。一瞥之间,已踔数百里。……脱浦口,风力远蹴。三山忽后,平岛却前。日已高舂,沙禽就栖,遂与诸舡对泊。是日行六百余里[9]17册118-119。
11.“浦口”当指今广鹿岛柳条港。按照里程,“平岛”可确认为今大连小平岛。
小平岛位于大连市西南部海岸,由高低起伏的南山和北山环抱而成,玉皇顶海拔73米,与之相连的是城山头,山上有辽金时期石城,已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和瑛有诗咏小平岛:“晓日挂扶桑,琉璃拖影长,半蠡窥宿海,一勺小蒲昌。放眼无蓬块,澄怀接混茫,齐州烟九点,指顾上帆樯”[11]51。
此后,天启五年(1625年)朝鲜派出谢恩使和进贺、冬至使两个使团,天启六年(1626年)朝鲜派出进贺、圣节使和进贺、冬至使两个使团,天启七年(1627年)朝鲜派出奏闻使和进贺、圣节兼冬至使两个使团,崇祯元年(1628年)朝鲜派出进香兼陈慰使、祝贺登基使和进贺、冬至兼圣节使三个使团等,走的都是此前的路线。
崇祯二年(1629年)朝鲜派出进贺、陈奏使和和进贺、冬至使及赍敕使三个使团。出使途中,进贺、陈奏使和进贺、冬至使两个使团船队在经过旅顺口海域时遇到风浪,进贺、冬至使正使尹安国落水遇难。赍敕使正使崔有海携带有朝鲜国王给明朝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的文书,但其一行在登州登陆后,知“袁公已谗死矣(时袁崇焕已下狱,崇祯三年被处死),日与登州人士吴大斌等唱和”[12]29卷74。崔有海一行只好在登州等待朝鲜国王新的指令。因当时登莱地方官员担心后金军队会随朝鲜使团船队进攻登莱地区,故登莱巡抚孙国祯上书明朝廷,要求“改朝鲜贡道”,崇祯帝采纳了这一建议,指令朝鲜使团经觉华岛,由山海关入关。
12.“觉华岛”,曾称菊花岛,是渤海湾中的第一大岛,面积15平方千米,今属辽宁省兴城市。岛上有石佛寺、大悲阁、九顶石、八宝琉璃井、唐王洞等名胜。辽朝曾在此兴建海云寺、龙宫寺。龙宫寺遗址在岛之东端,规模宏大,故亦称大龙宫寺。旁有明朝重修大龙宫寺碑。明末,抵御后金的明军海运粮船都在宁远卫(今兴城)登岸,岛之东北部的古城址,是明军储存粮草之所。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曾派兵攻打觉华岛,兵民俱遭杀戮,焚毁明船2000余只,粮草1000余堆[13]59-60。1983年,在岛上“唐王洞”北地下出土一方元朝“辽西行省元帅府印”,是为忽必烈时设置水驿、设元帅府的实证[14]279。
崇祯二年(1629年)朝鲜进贺、陈奏使团即是从辽西觉华岛附近登陆。在到觉华岛途中,于九月十四日“至觉华大海也。晓,行三神祭于船上,天明打橹入北汛口留泊”[9]13册34。
13.“北汛口”,即北信口,在辽东半岛西海岸,属明朝复州卫管辖的盘查来往船只的关口,在今大连市长兴岛对岸,而此后提到的南汛口(南信口)当在距其东面不远处。
崇祯三年(1630年)至崇祯九年(1636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团走的都是经过觉华岛的这条海路。
简言之,自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元年(1628年),朝鲜出使明朝使团分别从朝鲜清川江口、宣沙浦入海,经毛文龙驻屯的“椵岛”(皮岛)、车牛岛、薪岛和辽东半岛沿岸大鹿岛、石城岛、长山岛、广鹿岛、三山岛、平岛、旅顺口铁山嘴,山东半岛皇城岛、鼍(砣)矶岛、庙岛,到达登州,再从陆路经过山东、河北到达北京。这条贡道水路里程约3000多里(朝鲜使者记载里程只是大约数),陆路约1900里,较之辽东都司贡道路途远,风险更大。这条贡道据洪翼汉《花浦航海路》、金湜《槎行路》、金尚宪《朝天录》航行日记,海上航行时间分别为19天、29天和12天。
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为限制毛文龙势力发展,提出改变贡道。这条航线在平岛(今大连市小平岛)不再南下,转而向东,经旅顺口,然后沿海岸线向北经过双岛,到南、北汛口(今大连长兴岛对岸),横穿辽东湾,经觉华岛,在宁远卫(今辽宁兴城)登陆,再由陆路南下至山海关到北京。
朝鲜使团通常由正使、副使(非所有使团均设)、书状官、通事(翻译)、军官、医生等正官和船夫、护送人员等组成,船队多艘,人员达百人以上。海上航行危险较大,经常会遇到狂风巨浪,船翻人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天启元年(1621年),朝鲜使团首航就在旅顺口遇险。此后的航海几乎每次都会遇险或被大风阻隔。在航海知识和航海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航行在海上的人们往往把命运寄托在海神身上,期冀得到保护。祭祀天妃成为明末出使明朝的朝鲜使团必不可少的大事。
明末朝鲜使团每次出航、返航,几乎都要祭祀海神。其中在山东庙岛祭祀天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庙岛有建于北宋徽宗时期的天妃庙。除此之外,朝鲜使臣在辽东半岛沿海屡次祭祀海神,其主要祭祀活动略考如下:
1.广鹿岛的祭海活动。明末朝鲜使团进入辽东半岛沿海的大鹿岛,现存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古刹寺碑”和明崇祯元年(1628年)“新建望海寺碑记序”两通石碑,未见有天妃庙的记载。但明朝以来辽东地区的寺庙,往往是多教合一,并不能否认天妃庙的存在。
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十六日,朝鲜谢恩、奏请使团一行在广鹿岛海域遇到连续两日的大风,使“各舡人无不呕泄成疾,而上(正)、副使尤甚,专废噉食”。十八日,“逆风犹壮……是夜长风驾浪,撼岸簸丘,魂梦亦不得安矣”[3]105册245。为此,朝鲜使团欲进行祭海仪式,以求旅途顺利。正是这次祭海,确立了天妃的大海神地位。书状官洪翼汉在《花浦朝天航海录》中记载:
(八月)十九日,辛丑。晴,逆风犹壮……午有缁髡(指和尚),手持一卷来示,乃毛督府幕令陀那,而即吾东浮屠者,所谓劝善文也,新创神宇于岛中云,而固请舍施。因令祈海甚恳,不获已各出斗米遗之。兹岂求福田利益哉。上(正)使仍问祭海事何如,僧曰:“祭海,莫重于天妃娘娘之神,次龙王之神,又次小圣之神。”上(正)使曰:“所谓三神何神?”对曰:“天妃者,玉皇之女,主兹四渎,而龙王佐之。小圣者,即龙王半子。三神喜则诸事吉,怒则凶。故凡行于海者,欲其喜而不欲怒。致敬尽礼。”上(正)、副使即依其言,具红段小轴,以泥金书神号,定其位次,藏于椟,置诸座隅。备酒牲香币,祭三神。上(正)使制文告之曰:
泊舟孤岛,已经累日。惊浪拍天,片帆出没。性命如线,莫保朝夕。海路已半,虽荷神骘。前途尚远,溟渤中截。风靳顺便,木道斯阻。百口滨危,王事迟暮。肆切闷迫,仰扣神明。神庶下鉴,谅此微诚。舟行绝岛,凡具未备。酒沽于帘,牲易于肆。物虽菲薄,诚则备至。勿嫌累渎,亟彰盛德。千里皇城(指隍城岛),一苇瞬息。
五更头,吾三人共祗事于岸上净处[9]16册171-172。
广鹿岛现未见天妃庙遗迹,岛上的两通明碑分别为明崇祯二年(1629年)“序广鹿岛灵济寺碑记”和明崇祯三年(1630年)“启建新安寺碑记序文”两通明碑。早于崇祯的寺庙未见记载,但从近年发现的辽金庙址,可推断崇祯之前岛上已有寺庙。至于灵济寺、新安寺有无天妃庙则不得而知。
从朝鲜使臣的记录分析,似乎此时广鹿岛上没有天妃庙,故祭祀活动选择在“岸上净处”进行。不过,广鹿岛却有独特的供奉男性神祇的马祖庙,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马祖生日,都要在此举行庙会,以纪念马祖,祈求保佑平平安安,年年有鱼(余)。马祖庙曾几度修缮,1949年7月被拆除。1993年,在原址重建马祖庙。
2.石城岛的祭海活动。天启五年(1625年)朝鲜谢恩、奏请使团一行返回朝鲜时,在石城岛海域遇到大雨、雷电和大风,只好留石城岛。“岛上有龙王堂,致祭祈风”。石城岛龙王堂,显然是供奉海龙王的,但妈祖文化传入北方沿海后,许多原来供奉海龙王的海神庙改为供奉天妃,从朝鲜谢恩、奏请使在石城岛龙王堂的祭文内容,可知祭祀对象与此前祭祀以天妃为首的诸海神一样,据此可推测石城岛龙王堂供奉的神灵至少包括天妃,或以天妃为诸神之首。据记载,石城岛上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天后宫庙后有明时石碑一座,碑文字句模糊不清,土人相传毛文龙镇守皮岛所建。文尾列有钦命官衔六行,下载文字不可辨识。碑阴上首刊有‘同感灭夷’四个大字,末为‘天启七年七月’,以下亦难辨识”[15]297。天启七年(1627年)毛文龙正在东江任上,建石城岛天妃庙当无疑问。石城岛现已复建海丰寺,其中就有天后宫殿。《海丰寺重修碑记》记载:“明天启年间为避航海风险,岛民集力建庙,以求天后庇护。后经历代重修,惜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是明末石城岛有供奉天妃庙的实证。
3.长山岛的祭海活动。天启六年(1626年)的朝鲜进贺、冬至、圣节使一行在出航途中,经长山岛时遇到逆风被阻隔3天,仍不见顺风,于是举行了一次专门祭祀天妃的活动,由正使金尚宪亲自撰写祭文,“敬祭于天妃之神”。
长海县大长山岛原有天后宫,位于疤拉山,即长海电影院后面的县直职工家属住宅小区,当建于明末。有正殿5间,中央阁内是天后圣母塑像,阁楣上悬一木刻二龙戏珠浮雕横额,房梁上挂满了木船模型。与此相连的是“天后圣母”卧室,端坐着檀香木雕刻的天后圣母像。天后宫山门平日紧闭,只在初一和十五或庙会敞开,逢初一、十五挂“天后圣母”大旗。1949年春,天后宫内塑像被拆除,开办渔网工厂。1966年,建筑被全部拆除后建了住宅[16]223-224。天启六年(1626年)朝鲜使臣在长山岛祭祀天妃,应当就是在此天后宫进行的,从而也可证大长山岛天妃庙当始建于明末,此时长山岛上盛行祭祀天妃。今大长山岛只有当代所建高6米的白色大理石海神娘娘雕像。海神娘娘高擎宝莲灯,面向大海。每年正月十三传说的海神娘娘生日,大长山岛的居民齐聚此处,焚香叩首,把一盏盏海灯放到海中,祈求海神娘娘保佑平安。妈祖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三,显然现今大长山岛祭祀的海神娘娘与妈祖并非同一个人。
4.旅顺口的祭海活动。旅顺铁山前洋历来是海难多发地。天启元年(1621年)朝鲜使团首航,在旅顺口海域停泊时遇到狂风,“船皆相击,尽为沉败,人死者甚多”,朝鲜谢恩使书状官安璥及明朝出使朝鲜回国的刘鸿训等人仅以身免。于是再次祭祀海神。
辽东半岛最早的天妃庙当为旅顺口天妃庙。旅顺口天妃庙建于白玉山东南麓海边。旅顺博物馆藏有明永乐六年(1408年)“重修天妃庙记”碑,记述了明初旅顺天妃庙重修过程。旅顺天妃庙自永乐重修后,明嘉靖二十四年(1535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有3次重修。明末朝鲜使臣所见到的天妃庙,应是嘉靖二十四年(1535年)重修之天妃庙。
5.北汛口的祭海活动。崇祯二年(1629年),朝鲜使团出使明朝的海上航线发生变化,不再经登州进入北京,而是经觉华岛,从山海关入关进入北京。辽东半岛西海岸的北汛口是祭祀天妃的主要场所。
今辽宁省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石佛寺村庙索子是明清时期娘娘宫港,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辽东半岛最早的繁华商港之一。继而建成娘娘宫,供奉海神娘娘,庙宇建筑别具一格,前拥戏楼,后衬宝塔,东配佛殿,西附关帝庙,蔚为壮观。港口宽300米,为长兴岛与陆地间天然港口,深水处可停泊五六百石货船,陆上进出口货物中转方便。《复县志略•祠庙表》记载:复州娘娘庙“占地40亩,宫内(妈祖)神像用檀香木雕成,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并带有机关,触动木钮,神像立即舞动,两侧是侍女塑像。航海路过这里的官吏、学者、商人和船夫等,都来祈求保佑”[17]。崇祯二年(1629年),朝鲜使团在北汛口天妃庙举行了祭祀活动。
6.黄鹘岛的祭海活动。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十一日,朝鲜派出谢恩、奏请使一行曾抵黄鹘岛(明朝时又称黄骨岛,即今庄河市黑岛)前洋下碇。黑岛原有夕阳宫等庙宇,1921年版和1934年版《庄河县志》均有记载:“夕阳宫,邑东沈家屯,西距县四十里,明万历四年建。祀天后圣母。住持道士一。”夕阳宫原坐落在青龙山西坡,是一座坐东面西的道观,沿山势分为上、下两院。上院最东面五间奉祀天后圣母,配殿为药王殿和海神娘娘殿,西侧是厢房;下院是佛爷殿,供奉四大金刚和弥勒佛。院内有旧碑一通。夕阳宫于1970年被拆除。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十一日,朝鲜派出谢恩、奏请使一行在黄鹘岛前洋下碇时,是否登岸祭祀天妃圣母,因语焉不详,无从考证。
7.觉华岛的祭海活动。崇祯九年(1636年),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翌年从觉华岛返航时,正使金堉亲自做《觉华岛开洋祭文》:
觉华岛开洋祭文(丁丑闰四月二十三日)
受命以来,已经万寿、千秋之节。竣事东去,又作三山、双岛之行。为众命以清斋,仰群灵而渎告:伏惟天妃圣母,既着慈爱之仁;海若尊神,又含宽容之德;腾九万以利见济险,惟仰于龙王;击三千而如飞助顺,实赖于风伯;矧兹小星之垂佑,亦曰大功之能全。何畏彼偃溟之鲸,孰侮予横海之鹘。四月维夏,方切欲东之心。北风其凉,愿遂图南之志。伏愿诸圣俯鉴微忱,指示可生之途,俾免仓卒之患。平生忠信,尚或无愧于神明。此日艰危,庶几不忘于报效[9]16册326-327。
此次开洋祭祀的是天妃圣母、海若、龙王、风伯和小星“五神”,再次把天妃圣母置于“五神”之首。
朝鲜使臣的祭祀海神活动是渐次升格的。天启元年(1621年)祭祀的是“泛海尊神”,虽未明确地提到具体尊神,但应包括天妃在内。天启三年(1623年)祭祀的是“大海神”“大海之神”,开始突出天妃在海神中的地位。天启四年(1624年)祭祀的是“三神”,经僧人指点,确定了天妃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启、崇祯年间祭祀的“三神”为天妃、龙王、小圣或大海神、龙王、风伯。崇祯九年(1636年)的祭祀是“五神”,即天妃、海若尊神、龙王、风伯、小星。
朝鲜使臣这种祭祀由最初的开洋祭海、抵达庙岛天妃庙祭海神,到航行中正使、副使、书状官主持常态化祭海神,以至发展到水手每天的祭海神。朝鲜使团船队遇到风浪必定要祭祀海神,祈求保佑平安;一路顺风时也要祭祀海神,感谢海神的保佑。而海神中的“大海神”——天妃必定排在首位,其根本原因是人们从对天妃文化的认可,发展到了对天妃神灵的迷信、敬畏,特别是天启四年(1624年)确立了天妃“主兹四渎”至高无上地位后,更是对天妃神灵敬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朝鲜使臣日记中记载的平岛有两处,除了今大连小平岛之外,还有临近今大连市普兰店区皮口街道的平岛。至于史料中出现的平岛具体是指何处,需要考量其在航线中所处的位置和里程来确定。如天启六年(1626年)朝鲜进贺、冬至、圣节使正使金尚宪所作《晓发平岛》[9]13册277一诗中第一句“东风万里送行旌,十日孤帆十岛经”,作者在题目下加注,列出了经过的十岛分别是:“身弥岛、椵岛、车牛岛、鹿岛、长山岛、广鹿岛、三山岛、平岛、铁山嘴、龙王堂凡十岛”,此处提到的平岛即大连小平岛。朝鲜使团在出使明朝时,经常登岛到当地龙王堂祭祀包括天妃在内的海神。此处提到的龙王堂与前文提到的石城岛龙王堂语义不同,是作为地名出现。此龙王堂疑为今大连市高新园区之龙王塘,今龙王塘仍是渔港,来此避风、停泊的船只尤夥。疑此龙王塘地名当源于明末龙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