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晓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0 )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口老龄化呈现上扬趋势,患上骨质疏松的人数显著上升,其发病和年龄是息息相关的,当下已成为老年人生活影响的重要原因。201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6%,男性发病率23%,女性发病率49%。患上该病症的患者会出现身体疼痛,以腰背部疼痛,向脊柱两侧放射,久站后,弯腰、剧烈运动都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且痛感会加剧,休息后或卧床会明显缓解。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降低其骨折概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是当下的重要研究内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老年性骨质疏松和年龄、性别有显著关联,往往是超过65岁的女性容易患上。可能会有人疑问为什么性别会影响骨量,这其实是激素的原因,人体骨骼发育、成长、衰弱的一连串过程中,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改变。年龄增大,激素和身体机能改变,特别是女性,其在绝经后,体内的一些激素浓度会随之变化,像是雌激素、生长激素等,皆会下降,而甲状旁腺激素则背道而驰,会下滑,这些激素的变化有的独自作用,有的协同作用,使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转换加速,骨量丢失变多。除了性别外,会增加患上该病症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文化、饮食习惯等,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因为接受老年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的知识少,因而缺乏保健意识。而饮食习惯主要是老年人总体蛋白摄入少,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新骨形成变慢,容易导致老年骨质疏松,也容易出现骨折状况。为降低老年性骨质疏松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影响,预防骨折,应当从心理、饮食、疼痛、运动等各方面入手实施护理干预,促使其病情有效恢复。现就此研究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样本中,以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方法,给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每组9例,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观察组中,男4例,女5例,年龄在52-80岁之间,平均年龄(67.2±2.4)岁;对照组中,男3例,女6例,年龄在53-81岁之间,平均(67.8±2.9)岁。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2组患者均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和家属同意加入研究。排除意识不清晰患者,及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患者。
2 方法:给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等。给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步骤,包括:(1)针对每个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其中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工作性质、病程等信息。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差异护理方案。(2)心理护理: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今尚无完全安全有效方法可正常恢复疏松骨质。肢体关节经常性感觉疼痛不适,以及活动不方便,会影响老人的心情,积累负面情绪。对此,护理人员有人文关怀精神,给予患者尊重,一视同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来和患者交流,给其普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心中的不安。每天清洁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能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热情周到的对待患者,轻柔准确的操作,都能给予患者温暖感,从而积极配合疾病治疗,提高依从性。(3)饮食护理:食物的钙质含量多少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太少,会减弱人体构造骨骼的能力。患上该病的患者需要保证进食的营养科学,粗粮和细粮合理添配,并且还需应用规定毫升的牛奶,乳制品、鱼、虾要多使用,特别是含钙高的食物。患者必须认识自己原本不科学的饮食结构,科学搭配荤食和素食,不暴饮暴食,不抽烟,不喝酒等。(4)运动护理:锻炼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是有益处的,能提高患者活动应变力,训练反应敏捷度,加强肌肉强度和协调力,从而减少跌倒的概率。参考患者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为患者安排感兴趣的运动,制定科学运动方案,长跑、游泳、打球、原地踏步、慢跑等皆可,尽可能保证每周150分钟以上的户外运动。运动要循序渐进,慢慢的拉长时间和增加运动强度,参考自我感觉、脉搏、呼吸频率等来确定适宜的运动量,如果运动后感觉良好,无显著疲劳感,说明运动适宜,如果运动后全身酸痛,疲劳显著,则说明运动量过大,要适当调整。当然,运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多晒日光浴,紫外线能够促进皮肤维生素D2、D3的产生,其是骨骼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通过多晒日光浴,来缓解骨质疏松状况。不过要避免暴晒损伤皮肤。(5)健康宣教: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应当通过健康宣教的方法向其讲明一些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项,例如清除行动路径上的杂物,在浴室铺上防滑垫等。另外,还要向患者和家属介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一疾病的相关知识,用图片展示或PPT演示的方法增加患者印象,患者也能学会一些自我管理保健知识,能够独立或者家属协助下配合治疗和完成康复锻炼环节[3]。(6)疼痛护理: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往往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疼痛,且是全身游走性的,为此,护理人员要评估患者疼痛部位、程度、性质等,制定针对性方案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在疼痛无法耐受的时候,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卧床休息,保持适宜的卧位,使用红外线等方法来缓解局部疼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患者,可以遵照医嘱给予止痛药服用,就药物的效果进行观察。另外,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深吸气再吐气、慢节奏呼吸,以此来帮助其脱离痛苦。
3 结果:护理前,2组的骨密度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骨密度为(0.54±0.12)g/cm2,对照组的骨密度为(0.42±0.13)g/cm2;2组比较,观察组骨密度数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就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出现状况来看,观察组无不良事件发生,发生率是0,对照组发生1例跌倒骨折事件,发生率11.1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观察组9例患者皆完全掌握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掌握率100%,对照组9例患者中有1例为部分掌握,1例为未掌握,掌握率77.78%,低于对照组(P<0.05)。
老年性骨质疏松是老年人代谢骨病,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为肌肉痉挛、下肢无力、腰背疼痛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康复需要经历一段长的时间,期间可能出现骨折等并发症。因而,为避免对患者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显著影响,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十分重要。以往临床上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多采用常规护理,重视的是药物治疗,而忽视了心理、肢体疼痛、饮食等方面的全面护理需求满足。对此,相关学者提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治疗护理中,取得显著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立足于老年患者的各方面需求,结合病情差异表现,针对每一个个体,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综合护理过程中,先为老年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制定护理方案,然后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健康宣教及疼痛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手段。这些措施能够有效舒缓患者负面情绪,让患者愿意配合护理,并能正面开朗的面对疾病,同时,合理的饮食,增加钙的摄入,能提升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状况。
综上所述,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要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骨密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增长患者疾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