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路径

2021-11-29 01:48
关键词:革命价值观育人

彭 陈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育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较为显著的发展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就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传承革命基因”“保持革命精神”,强调革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不仅关乎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还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而言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在西方文化、社会思潮的强势冲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社会资历较浅且鉴别能力较弱等现实因素,他们容易陷入矛盾冲突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困境,存在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革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标识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增长能力智慧,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智慧源泉和不竭动力。然而,当前革命文化有效且持续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这就需要努力探赜构建路径,运用革命文化有效涵养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革命文化的理论素养和价值认同。

一、加强教育引导是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一种文化形态要将其中所蕴含价值理念转化为理论认知,除了理论本身所具备的内在品质外,还离不开对它的教育引导。为了使革命文化更好地涵养大学生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及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同心同力。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课堂教学作为他们提升理论认知的主要渠道。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贯彻落实革命文化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将革命文化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将革命历史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通过挖掘革命文化中的榜样力量,使得学生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育人价值;再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深刻分析党的革命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都应结合教学特点和时代要求,保证每学期都开设一定的革命文化专题课程,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教育当中,更是应当重视革命文化专题教育,切实发挥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学目标,将革命文化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成为革命文化的自觉继承者和忠实实践者。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及实际情况加强对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的理论挖掘,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革命文化主题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本地区的革命文化内容和特点,结合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通过实际考察和文本整理,挖掘、提炼本地革命文化资源,进而编写具有区域特色革命文化相关的校本教材,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本地革命文化的核心要义及演变历程,使得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最广度地影响广大学生。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因此思政课老师应当重视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和成长成才规律,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使革命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和丰厚滋养。

2.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教育要素

课程思政就是全面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补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短板,更多地将思想政治理论的要求和标准予以实践和演绎,以具体而生动的专业知识作为传道和授业的理论基础。高校教师还应当将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相结合,共同挖掘教育资源中的革命文化元素,打造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如选修课程,可以开设“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革命精神及当代价值”等通识类课程供学生研读;专业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内在逻辑,加深学生对两者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再如“伦理学引论”课程当中,通过介绍革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以及精神特质,结合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两者有效融合与渗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元素,切记不可盲目搭建联系与关联,各大教研部以及学院应当组织革命文化相关的学术讨论,促进革命文化在高校教师群体当中的学术争鸣和理论探讨,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革命文化理论素养,凝练各专业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优势互补、共生共长。课程思政不仅要谋求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外部协同,其本身也应当进行系统设计才能提高育人效果,使得革命文化育人元素最大程度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过程设计当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推动各门学科、各类课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格局。

二、注重实践养成是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外化途径

运用革命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既不是主观臆想和“头脑风暴”的结果,也不是存在于虚空之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基于实践活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的培育也必然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回答。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单纯机械借助宣传教育并不能使革命文化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因此,借助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双向有效开展与配合,实现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实质飞跃。

1.加强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通过规范日常行为以及课外实践活动得以开展。一方面,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最为直接的体现,因此通过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是检验革命文化是否有效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如革命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引导和教育学生克服骄奢淫逸的不良生活作风,自觉践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等向上向善的精神。因此,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动态走向,定期对他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反馈和准确分析,及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全面合理地分析形成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知行合一,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将革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用以指导并规范日常行为。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开展丰富多样关乎革命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开展革命文化相关的课题调研、举办革命文化知识专题讲座、革命文化读书会、革命文化知识竞赛以及舞台剧等活动;依托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具有庄重的仪式感的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容易受到革命精神以及英雄人物等熏陶和感染,有利于提升他们对革命文化的理论认知和情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举办全国性或全省性的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其不仅促进革命文化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成果运用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借助会议及交流的学术报告会等方式推动革命文化的学习热潮。

2.完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生活感知的大学生而言,除了第一课堂以及第二课堂的革命文化教育以外,高校应当广泛开展革命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各大高校应当加强与革命文化社会实践基地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寒暑假以及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前往井冈山、瑞金、延安等革命文化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亲身体会、实地体验当时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环境;带领学生前往四川省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湖南省的秋收起义博物馆等场所,体验和领会丰厚的革命理论知识和炙热的革命情怀,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和体会革命文化的具体内涵及演进历程;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走进基层等社会实践活动,拜访革命先辈,研读革命故事,学习革命传统,践行革命精神。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受革命文化的精神魅力,增强革命文化的育人实效。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广泛组织革命文化相关主题的支教活动。鼓励大学生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精心策划、组织大学生深入革命老区以及边缘山区进行支教或者实习活动,这样既可以全面汲取、提炼当代的革命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地提出关乎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开发和保护方案,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稳步提升,带领当地的孩子在革命文化中的语境中洗涤心灵,为当地贡献优质教育资源,实现革命文化基地建设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双向互动。

三、强化媒体引导是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中主力军和佼佼者,寄托着党、国家、民族的厚望。媒体具有广泛传播信息、集中公开表达意见的特点,是大学生获得信息、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媒体引导对推进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促进革命文化更好地涵养大学生价值观,合理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现实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媒体引导中实现革命文化有效涵养大学生价值观。

1.巩固传统媒体引导阵地

传统媒体,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经过多年的运营与发展,已经拥有较为专业化的新闻队伍、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群众基础等天然优势。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相对较弱,但是仍然不可忽视传统媒体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一方面,坚持正确导向,增强阵地意识。各级各类传统媒体应当认清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时代境遇,努力将革命文化中的基本内涵及价值理念贯穿到日常报道活动当中,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舆论强势[5]。此外,不仅电视、广播、报纸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应当进一步深刻认识传统媒体对于推进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对媒体宣传的管理,不给错误舆论与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实现媒体协同,形成宣传合力。报纸、电视、广播这三大传统媒体应当发挥优势,通过综合作用,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报纸应当加强对革命事迹、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相关介绍,让大学生在阅读报纸当中理解革命文化中的精神特质;电视也要加强对革命文化相关影视、节目的播放;广播则应当发挥同步快捷、时效性强等优势,传播革命文化。要发挥传统媒体优势,整合媒体资源,抢占宣传的至高点,扩大革命文化理论宣传的覆盖面,增强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2.开拓新兴媒体引导渠道

新兴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电视、报纸还是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是集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于一体的信息载体。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等应用使用广泛,其以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度开放等独特优势,正在对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产生深刻影响,正在改变信息传播的内在结构和总体布局,成为传播思想文化、引导社会舆论的主阵地[6]。切实加强新兴媒体的引导作用,全面发挥革命文化浸染与濡化的作用,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其一,弘扬革命文化内涵,传承革命文化基因,打造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使得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和理解革命文化的深刻意蕴及时代价值[7]。推动国家级主流传播平台与地方媒体的交流合作,我国的文化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应当利用影视作品、公益作品、创建革命文化数字化体验馆等方式使其承担宣扬革命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同时,国家级的主流传播平台也应当积极联手地方媒体,及时交互共享信息,实现地方革命文化相关资讯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其二,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对革命文化的宣传作用。利用革命专题网站宣传革命文化,开展理论交流与学术探讨,利用网站平台进行信息交汇与思想交流,利用微平台关注舆论导向与传播正能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实现“互联网+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格局,促成互联网视域下的革命文化传播和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其三,高校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应当适应新形势、掌握主动权,通过学校的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校级公共平台设置革命文化相关的议题,将革命文化的内容转化为大学生能够理解的和喜闻乐见的话语形态,通过相关的平台定期发布话题并开展讨论交流,在润物无声的环境中使得大学生自觉接受革命文化的核心要义,以此有效涵养他们的价值观养成。

四、整合特色资源是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物质保障

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不是抽象和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而又可行的现实方案。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资源得以实现,而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在现实生活当中本身就具有较为丰富的特色育人资源。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为高校校园与社会环境。因此,立足学生多样化的差异,加强对革命文化校内外特色资源的合理挖掘与有效提炼,为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提供物质保障和肥沃土壤。

1.全面挖掘与利用校内特色资源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培育人才的重要场域,文化形态可视为高校的历史积淀。高校校内本身就具备丰富多样的革命文化特色资源,因此要注重校内特色育人资源的全面挖掘。高校可以在设计校徽、校歌、校园建筑及雕塑等物质载体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办学历史和治学理念以及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如完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建造相关的校史馆和人物雕塑,对办公室、教学楼以及宿舍等公共活动场所进行环境优化,还可以通过校训、校风的凝练与弘扬,让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先烈斗争事业的艰辛历程,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知恩图报、追比先贤的精神品质,还可以实现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很多高校都拥有悠久的建校历史,如厦门大学的创办人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凭借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不忘初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因此,高校在进行校内革命文化特色资源挖掘时,紧密结合建校历史与革命文化元素进行宣传教育,从而使得学生对学校以及革命文化的历史演进及时代特征具备较为深刻且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每所高校都应该尽可能挖掘自身的革命文化元素和特色育人资源,这是促进高校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提升理论素养的必然路径。

2.全面开发与保护社会特色资源

高校蕴含丰厚的革命文化特色资源,同时校外也拥有大量的特色资源。当前革命文化资源较为丰富,需要各地区的政府部门立足实际,对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革命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和保护,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奠定物质基础和提供鲜活素材。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和历史时期,因革命斗争的具体需要、区域土壤文化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富有区域特色、不尽相同的革命文化形态。开展本土革命文化资源的研究的与开发,以省、市、自治区为基本依托,重点挖掘各个地区的革命文化特色资源,搭建具有特色的育人平台。如江西省可以重点挖掘“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浙江省重点挖掘以首创精神、奋斗精神以及贡献精神为核心要义的红船精神;福建省可以重点挖掘以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会址、长汀革命旧址群等为代表的八闽革命文化,福建省和江西省还可合作共同挖掘“求真务实、一心为民、争创一流、无私贡献”的苏区精神。因此,社会革命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应当立足本地,凸显区域特色,进而辐射全国,实现区域与全国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的有效联动,共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层面的革命文化特色资源相对有限并且已初具规模,因此,我们在进行挖掘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当地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特别是一些革命老区的遗址,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和利用,而不加以保护和珍惜,将不利于革命文化特色资源的有效且持续性地发挥其现实效用。

五、加强组织领导是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宣传教育是基础,制度建设是根本。制度传递理念且承载价值,这是有效推进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和有效载体。高校党委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革命文化在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迫切性和现实可行性,把这项任务摆在重要的位置,制定相关的政策保障实施,确实担负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树立文化兴校、全员育人的理念,把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作为涵养大学生价值观以及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激励保障机制、推进拓展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使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任务做到有明确制度可遵循、依靠制度而落实并且为硬性制度所保障,加强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引导,推动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8];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学习革命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用革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将革命文化的理论素养作为学生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学生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建立健全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干部协同配合、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专兼职教师积极引导的统筹协调、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增强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形成合力育人、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革命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