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构建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路径探究

2021-11-29 00:15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西藏中华民族

李 丽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

鉴于西藏是我国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边疆少数民族省区,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经略西藏以来,促进西藏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始终是党的西藏工作的重要目标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均强调指出:“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1]。2020年1月,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①2020年9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九届八次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扬我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赋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的时代内涵,更加重视宣传教育,更加有力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更加注重加强和改进历史研究,更加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更加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扎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2]这是做好新时代党的西藏工作、全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

事实上,加强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并非狭义上的教育所能解决。同时,当前学术界研究该问题时单纯就思想政治教育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痹症应当改变。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系统思维,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五个维度思考构建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路径问题。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制度自信教育,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之基

(一)长期坚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民族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工作,关系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民族地区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保证,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权。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事实胜于雄辩,西藏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党的治藏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只有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才能做好民族工作,才能构建西藏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又一次把舵定向、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今后一段时期西藏工作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全区上下要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座谈会精神,把握精髓实质,掌握核心要义,学懂弄通做实。同时,要加强对座谈会精神的宣讲,除宣讲团外,要充分发动广大党员干部、村(居)第一书记、驻村驻寺干部的积极性,创新宣讲形式,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座谈会精神家喻户晓,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另外,学校要将座谈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最终进入学生头脑。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课题。如前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外因处理民族问题不当而导致政局动荡、国家分裂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结合我国国情,在长期实践探索中独创的民族政策。数十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团结的法治基础,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将其落实到各族人民依法当家作主、依法参政议政、依法自主管理民族事务中去。另外,《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的颁布,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反分裂斗争的稳固根基。

(三)加强制度自信教育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②制度自信在“四个自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了坚实保障。制度自信源于制度优势,这一优势在西藏建设和发展历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要加强制度自信教育,使党的治藏方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深入人心,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思想基础。一要加强理论研究,对中央治藏方略思想体系进行全面阐释,对“党的治藏方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行、好在哪儿?”进行深入解读,为制度自信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二要继续深化“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教育实践活动中,使“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成为思想和行动自觉。三要持续壮大爱国爱藏舆论宣传阵地,讲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西藏故事”,用真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说话,使制度自信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经济之基

(一)加快西藏经济发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西藏经济发展整体较为落后,该矛盾更为突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要全面把握“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高质量发展要求,使西藏所有发展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所有发展都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针对西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处理好“十三对”关系,扎实做好“六稳”“六保”。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于脱贫地区“扶上马、送一程”,继续给予政策支持,做好项目跟踪管理,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提高脱贫稳定性,杜绝返贫风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大力发展重大项目的同时,要落实民生项目,着力改善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及,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问题。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管脑子”,还要“管肚子”。③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得以改善,群众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民族团结教育有了内生动力,将事半功倍。

(二)加强西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西藏自治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面临高寒、高海拔等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但重要性也尤为凸显。它不仅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还将服务国家战略,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将扩大各族群众的交通半径,使他们加强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3]西藏自古交通不便,与云、贵、川等地的贸易,往往靠人背马驮,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茶马古道。如今,川藏铁路成雅段(成都—雅安)已建成通车,拉林段(拉萨—林芝)预计于2021年通车,雅安至林芝段于2020年11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要加强以川藏铁路为代表的各类交通建设,建成更多团结线、幸福路。除交通外,还要加强水、电、通讯、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建设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奠定基础。

(三)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4]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牢记生态安全责任,固守生态安全底线,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同样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绝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固守底线的同时,还要积极作为,大力治理沙化,控制畜牧规模,恢复草地,植树造林;开展环境治理,加强对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的治理,确保天常蓝、地常绿、水常清。要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西藏群众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以实现中央“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承诺。2021年1月24日,《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成为立法保障西藏生态环境的重要实践。④

同时,还要着力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活动,从科学角度探究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方面的奥秘,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保护西藏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建立科学机制。

三、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之基

(一)提升西藏教育教学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肩负着引领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作为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及历史发展原因,西藏教育整体相对较弱,需要着力提升。一要加快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西藏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落实“三包”政策,强化学校软硬件配套,加强师资配备,保证义务教育入学率;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农牧区办学条件,做好城乡教育资源调配,实现教育公平。二要完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的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要保护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开展中注重双语教育,同时配齐优秀双语教师,在双语教育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使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思想融入教育全过程。三要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励企业参与,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倡导全民学习,提高各族人民特别是农牧民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四要继续加强教育援藏力度。相关省市和部门,要在对口援藏中切实发挥作用,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入手,为西藏传经送宝;西藏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出去,与内地同行进行交流,开阔视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整个教育体系中,进而普及到整个社会层面。就西藏来说,一要开展中华民族历史与藏族史教育,特别是深入开展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大力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使其对“中华民族一家亲”有直观的认识,实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二要开展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教育,使其了解党的宗旨、使命与先进性,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深入人心,实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三要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使其认清十四世达赖的反动本质,坚信“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四要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教育,使其全面了解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对“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有直观感受,真正看到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实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五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载体、桥梁、纽带、钥匙作用,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同时,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因材施教,要追求“润物细无声”,不能大水漫灌,要沁润心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三)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银河般璀璨夺目,各民族文化宛如银河系中的一颗颗恒星,散发着自身的光芒。西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必须大力保护和传承。一要大力开展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强西藏考古学学科专业建设,培养考古学专业人才,通过考古来挖掘西藏史料;同时加强对民间散轶历史文献的搜集,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资源库。二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场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展示、传习基地;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展相关产业,使非遗实现活态传承和产业化保护;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对于坚守传统的传承人给予奖励和补贴。三要完善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同时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四要将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纳入教育体系中。文化保护,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相关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设唐卡绘制、氆氇制作、藏戏表演等专业,为文化传承提供平台。

四、构建共治共享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群众思政教育,筑牢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之基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民族工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也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现代化的治理方式,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保护民族文化,引导少数民族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要准确把握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特点,做到精准施策。我国民族地区众多,民族工作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藏族聚居区,西藏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四省涉藏工作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准施策。三要加强基层治理,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重视民族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培养,选拔优秀干部扎根基层,打造治边稳藏的执政骨干力量。四要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要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如结合各民族风俗习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发展特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等。

(二)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加强群众思政教育

当今时代是网络与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面向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形式,必须要创新载体,丰富内涵。一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创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形态。在信息化浪潮中,西藏大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主动拥抱互联网,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普及应用,以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牧区电子商务和服务。网络空间与民族及民族关系发生紧密联系,不仅改变了各民族交往的传统方式,还给后者带来了新形态。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APP、自媒体等网络媒介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阵地,做好网上舆论宣传。二是精心打造有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产品,多制作民族团结正能量的宣传片,讲述民族友爱、互帮互助的温情故事。如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的上演就收到很好的效果,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在“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民族团结宣传月等节点,加强网络宣传,采取网络投票、转发点赞等方式营造氛围,力争人人参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团结做贡献、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四是激发历史人文景观的新活力,将西藏博物馆数字化,实现线上参观;让见证西藏各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建筑焕发活力,如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等,走上网络、走进直播间,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发挥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由各民族的精神血脉汇聚而成。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格局,是文化共同体,是每个民族的共同文化。要通过“五个认同”教育,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一是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普及,将彰显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部分,融入到文化活动中,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二是要挖掘、整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实例,增加少数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另外,要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只有24个字,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碰撞、凝练的结晶,是对包含各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升华,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是各族人民需要共同树立的价值取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依法打击分裂活动,加强法治教育,筑牢人民群众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

(一)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法治教育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被写入《宪法》中。以《宪法》为依据,我国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法律规范,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一要健全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地方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并根据民族工作的发展变化及时予以修订。如西藏自治区于2020年1月出台《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二要加强宣传教育。要将《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族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并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而使法律起到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三要坚决严格执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西藏工作的20字原则,“依法治藏”居于首位。要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治藏,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必要保障。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违反《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不论是何民族、有何宗教信仰,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决予以打击。

(二)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将长期存在,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将其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积极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新的治藏方略,概况来说就是“十个必须”,其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按照党的宗教管理政策,依据《宗教事务条例》,遵循“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⑤一要加强寺庙管理,建立寺管会党组织,选派优秀驻寺干部,鼓励干部与僧尼交朋友,在寺庙开展反分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使“国法大于教规”成为僧众和信众的共识。二要加强对僧尼的教育和关心。加强寺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僧尼生活条件,落实在编僧尼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补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僧尼、信众进行引导教育。三要深入研究宗教文化,挖掘藏传佛教教义中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等内容,并加以宣传,同时加强对国内寻访、金瓶掣签、中央审批等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的宣传。

(三)依法打击分裂活动,维护民族团结

西藏自治区成立56年以来,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始终未放弃分裂祖国的图谋,分裂渗透活动始终未停止。他置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史实于不顾,对社会主义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藏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视而不见,大肆宣扬“西藏独立”,企图开历史倒车,恢复封建农奴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反华势力为遏制中国发展,把十四世达赖作为忠实工具,频繁在国际场合抛出所谓“西藏问题”,支持达赖集团在区内开展分裂活动,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以法律为武器,打击分裂活动,维护民族团结;要加强反分裂斗争教育,旗帜鲜明地揭批达赖集团反动本质,使各族群众认识到其在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手法上的欺骗性;要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法律准则,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定不移与分裂渗透行为做斗争,保持对分裂渗透活动严打的高压态势。要基于西藏反分裂斗争形势,依法形成一套维稳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如驻村、驻寺、网格化管理等,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坚决打赢反分裂斗争的人民战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如今,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即将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深层次巩固民族团结,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西藏自治区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既‘管肚子’更‘管脑子’的长效工作机制”。⑥这一长效机制的构建,要坚持系统观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维度入手,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科学指引下,民族团结之花将常开常艳;各民族必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西藏篇章。

[注 释]

①《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全文见《西藏日报》2020年1月15日第1版。

②十八大报告中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加入“文化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

③“既管肚子又管脑子”提法见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话全文刊于《新西藏》2019年第4期。

④见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公告(〔2021〕第2号),刊于《西藏日报》2021年2月2日第4版。

⑤《宗教事务条例》于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2018年2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了宗教事务管理要坚持的“二十字原则”。

⑥《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于2020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全文刊于《西藏日报》2021年1月14日第1版。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西藏中华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神奇瑰丽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