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归因与实现路径:西藏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探析

2021-11-29 00:15刘权政刘长亮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性理性西藏

张 浩,刘权政,刘长亮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学应该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和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具有政治和理论的双重属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八个相统一”的逻辑起点,在“八个相统一”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统领地位。它决定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也决定了思政课的价值实现。[1]思政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逻辑归因

(一)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核心功能

在我国,所谓思政课的政治性就是指思政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属性要求,通过开设思政课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自觉学习、认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角逐已成为一种常态。长期以来,西方反华势力试图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施压,其中在文化领域争夺意识形态控制权的竞争十分激烈,因为意识形态往往会对政党政权和国家兴衰产生重要影响。回顾历史,苏联曾是二战后唯一能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也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偌大的超级大国苏联竟然在顷刻间坍塌,不禁让世人唏嘘不已。究其根源在于苏联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打压和渗透之下,在意识形态领域首先失去了控制,造成了党员和民众思想混乱,最终失去了政权,造成了亡党亡国的悲剧,其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惨痛的。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其在国际文化传媒和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优势地位,大肆传播以“自由”“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普世价值观,他们打着“民主”“人权”等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制造事端。近年来,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奉行所谓“美国优先”原则,恣意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阻挠多边主义国际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打压中国,其根本目的在于阻挠中国的正常发展,甚至妄图通过“和平演变”,在中国搞“颜色革命”。2019年以来,香港“修例风波”出现一系列暴力事件,将繁荣安定的香港推向了暴力动乱的深渊。其中少部分激进示威者就是青年学生,他们本应该在校园内学习知识,却成为暴力激进分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出了问题。香港社会长期存在非正规的教育,一些香港青年学生长期受西方国家文化的侵蚀和“反中乱港”分子的毒害,他们从思想上没有形成对国家的情感认同,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自然容易走向国家和人民的对立面。从后期的资料显示,美国等西方国家从中作梗,暗中支持“反中乱港”分子,甚至通过所谓“香港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足见其险恶用心。2020年,美国少数政客为了其自身政治需要和一己私利,更是无视中国政府抗疫成果和对国际社会的巨大贡献,借新冠疫情抹黑中国,不负责任地“甩锅”中国。

深处大国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互动格局当中,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价值观迷茫。在这种背景下,思政课的作用尤为重要。作为我国开设的特色课程,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国情,正确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定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通过“原理”“纲要”“概论”“思修”“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历史过程,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社会的伟大历史贡献和丰功伟绩,引导大学生真诚地热爱中国共产党,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行动当中,自觉抓住时代机遇,乘势而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学理性是思政课的鲜明底色

学理即学术之理,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认识。学理性一般突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对事物的演进逻辑的表述,以及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等。思政课是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深刻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阶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彰显着逻辑自怡的真理魅力。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做出的科学认识和论断,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丰富,思想深邃高远。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史科学认知基础上,它深刻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本质,科学预测了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发展性等优秀品质,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马克思主义能够积极吸收人类社会发展一切有益成果,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先后总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真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深化了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又一次飞跃,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并先后被写入党章和宪法,成为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思辨性。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课程,思政课要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必须有鞭辟入里的理论剖析,必须用理论逻辑的语言解释问题、回答问题,彰显真理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思政课教学就是要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促进青年大学生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和行动自觉。

(三)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的必然坚守

政治性需要学理性支撑。思政课如果只强调政治性而忽视学理性,就会将政治路线简单化,将思政课简单地理解为宣传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课程,成为政治口号的“传声筒”。如果没有学理性作为支撑,没有完整的逻辑体系,思政课将变得空洞乏味,无法深刻分析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当中蕴含的学理本质。思政课只有以学理性讲政治,才能将政治讲得有深度。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P11)高校思政课说服学生的关键在于阐明理论的解释力,彻底的理论之所以能说服学生,是因为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因而是缜密的见解、严谨的逻辑、恰当的解释。

学理性需要政治性导航。思政课的学理性对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向学生深刻分析阐述道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单纯只是强调学理性,而忽视思政课最本质的属性——政治性的话,就难以把握思政课的方向问题。如果忽视政治性,思政课将变成一门各种社会思潮同台竞技、各显神通的竞技场。各种思潮、各种声音都能够在思政课进行传播,没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这显然与我们开设思政课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高校思政课关系到铸魂育人的国之大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2]要有效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只有坚持了政治性,才能够保证思政课的办学方向;只有坚持学理性,思政课才能有深度,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坚守,做到既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有透彻清晰的学理支撑。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八个相统一”当中最核心的一对辩证关系,能够对其他七对“相统一”起到统领作用。

为此,盐湖股份公司顺应市场、审时度势,在营销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变革。他们围绕机制、营销创新进行主动变革,在市场中联合力量、协作竞争,创造竞争主体共赢的新格局。日前,围绕盐湖股份公司进行的一系列营销创新,《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吴文好。

二、西藏高校思政课应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作为核心教学目标

西藏作为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巩固、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西藏实现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是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贡献”[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成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之一。西藏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尤其是西藏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西藏高校在办学环境、生源结构、教学基础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思政课在西藏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结合西藏实际探讨如何践行“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核心教学目标和实现路径。

(一)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基本史实

要在西藏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需要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思想基础和良好的政治素养。从政治性角度来看,西藏高校思政课需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基本史实。西藏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都应该始终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认知和认同这一基本史实。从学理性角度来看,需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对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深刻剖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历史逻辑和现实依据。例如,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就西藏地方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拓展教学。回顾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乘我国国运衰败之际,多次实施入侵西藏的罪恶行径,妄图瓜分祖国的神圣领土;清朝末期在西藏地区进行的各类新政和改革,以及部分西藏开明上层人士的改革努力都最终宣告失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带领西藏人民实现了西藏和平解放,迅速平息西藏反动上层叛乱,同时带领西藏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民主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着眼西藏实际,对西藏给予了特殊支持,确立了对口援藏政策,并先后七次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西藏工作基本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帮助西藏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当前,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成果,已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西藏正在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这是何其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从黑暗到光明,从贫穷到富裕,从专制到民主,从苦难到辉煌,这一切伟大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楚国家的整体历史发展基础上,还应该重点讲清楚西藏地方近代以来的历史,尤其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历史。通过新旧西藏对比教育,不但要将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的史实原原本本讲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其中的历史逻辑。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性,以事实为依据,要以理服人,重点帮助西藏高校大学生厘清从黑暗贫穷落后的旧西藏发展到今天民主富裕美丽的新西藏的原因,深刻认识实现这种伟大跨越的关键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4],它事关西藏社会局势稳定,事关国家安全大局。“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也应该成为西藏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西藏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应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之一。具体而言,一是要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认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自觉摒弃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思想。二是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要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自觉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三是要坚定同十四世达赖集团做斗争,牢牢绷紧反分裂这根弦。要深入揭批十四世达赖的反动本质,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坚定同十四世达赖集团划清界限,同一切分裂势力做斗争。西藏高校思政课尤其应当注意帮助西藏高校大学生分清宗教上的达赖称号和现实中的十四世达赖之间的区别,通过拉萨3·14事件等事实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深刻认识十四世达赖的反动本质,以及反分裂形势的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筑牢“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根基。

西藏高校要善于挖掘各门思政课当中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素材和教学资源,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摆事实,讲道理,形成教学合力。例如,“纲要”课中可以重点讲述近代以来各民族同胞共同抵御外来入侵的基本史实,尤其西藏人民反抗英国入侵的爱国事迹,引导各民族学生增强民族团结的向心力,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概论”课在开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关教学部分时,应该注重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正确解释,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内涵和必要性,深刻认同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思修”等课程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成团、聚成团。

(三)引导西藏大学生树立“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担当意识

一是要增强大学生感党恩意识。从西藏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来看,部分西藏高校大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化的问题。当前西藏高校大学生主要为“90后”“00后”,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后,对西藏过去的历史了解较少。加之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其中少部分学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政治冷淡。思政课教学重点需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奋斗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以及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西藏高校思政课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深刻内涵,对党常怀感恩之心,坚定“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二是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5]。西藏深处边疆民族地区,处于反分裂前沿阵地,一直是西方反华势力牵制中国的一张“舆论牌”。西藏的安全稳定对国家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西藏高校思政课应该始终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要以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阐释“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历史事实。以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人士的伟大气节引领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西藏高校各民族大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坚决同一切分裂势力做斗争,保卫祖国每一寸神圣国土。三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时代的发展总是与青年人的命运密不可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生动说明了青年人对于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应该理性地看到,中国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着风险和挑战。当今世界,美国推行“美国优先”原则,单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地区冲突时有发生,贫富差距扩大,环境问题恶化,重大传染性疾病也时刻考验人类。美国不希望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将中国视为其“眼中钉”“肉中刺”,纠结其盟友在经济、军事、科技、舆论等方面全面围堵中国,妄图打乱中国发展步伐。可以判断,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更加坚定战略定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国家的核心安全和发展利益。西藏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分析当今世界局势,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行动自觉。例如,在“思修”等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以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为例,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了解她们几代人为祖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学习她们朴实无华的爱国举动,自觉肩负保卫祖国每一寸国土的神圣职责。当前,西藏正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于2019年底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伟大的历史成就。西藏高校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起来,学好专业知识和本领,将来立足本职岗位,回报党和国家,将西藏建设成为更加美好的家园,努力成为“神圣国土守护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

三、西藏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探析

西藏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实现其核心教学目标,需要遵循思政课教育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不断探索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亲和力的有效路径。

(一)打好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的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二级学科,对于培养思政课教师队伍、开展思政课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西藏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应该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并将其作为强化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性工程。

一是要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西藏本科高校已经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将其作为统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全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组织机构。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必要的学科支撑、人才支撑、科研平台、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支撑条件。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高地,对全区开展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工作。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增强教学质量的动力。西藏高校应重视开展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西藏地方近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西藏的成功实践以及党的治藏方略等相关研究。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研究中,可以着重加强西藏地方近现代史研究,尤其是加强对西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尤其是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取得伟大成就历史的研究,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了解西藏的历史,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历史必然。同时,开展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相关研究,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通过有效地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才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的理论基础,以良好的学理性讲政治。三是办好西藏高校特色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除了开好国家规定的五门思政课之外,西藏高校还结合区情和学生实际情况,还面向全体大学生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概论课”(以下简称马“五观”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学,要深入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坚定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摒弃狭隘的民族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立场,尊重客观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自觉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理性认识宗教,正确认识宗教的形成历史与发展规律,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珍惜当下幸福生活,自觉抵制十四世达赖集团通过宗教进行分裂渗透。

(二)突出一个重点——教学体系转化

目前,西藏高校思政课采用国家统编教材,统编教材能够保证统一主题、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的教学目标。但是,教材语言一般偏向于学术性语言,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需要将教材体系语言进行有效转化,将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案例。同时,在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应该结合西藏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西藏地方特色教学资源。例如,在“概论”课教学当中,可以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西藏的成功实践作为教学重点,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新时代西藏工作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并整理和总结为相关教学案例,坚持政治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比如,在“概论”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相关教学板块中,可以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作为例证,结合党的民族政策,加深西藏高校大学生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三)抓好一个着力点——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学要取得良好实效,教学方法的改进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媒体信息时代显得尤为单薄。近年来,西藏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方面不断探索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断创新。新媒体时代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也对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新的挑战。西藏高校思政课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参与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雨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中,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课教师也应该逐渐摒弃传统简单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不断融入多元新媒体技术,尤其要擅于抓住手机移动端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媒介优势,实现传统课堂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打造形式多样、手段有效的智慧课堂、共享课堂、线上课堂、实践课堂等,以生动直观的形式阐明深刻甚至深奥的理论,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6]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进一步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目标。

(四)用好一个环节——强化实践教学

思政课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实践教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理论的认知,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理性的认识,增强思政课政治性目标。西藏高校十分重视在思政课中安排实践教学。如,西藏民族大学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展思政课“三层次”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即:一是以小组讨论、演讲、辩论、展示分享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二是以参观校史馆、经典诗词朗诵、合唱、文艺演出、读书分享会等形式的校内实践活动;三是开展赴延安、马栏、照金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以及延伸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坚持思政课育人宗旨,通过合理的规划,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有效融入到实践目标设计、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效果反馈等各个环节当中,确保实践教学有利于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目标。

(五)聚焦一支队伍——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作用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守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一是自觉提高政治素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言道者先信其道”,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要深入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守政治信仰,将个人政治信仰有效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行动自觉。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同十四世达赖集团做斗争。二是要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学好看家本领。思政课教师要真学、真懂、真讲,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真谛。能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问题,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困惑,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努力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是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教学对象、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转变教学理念,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大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当然,西藏高校大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一定要尊重这个现实基础,以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擅于将深奥的学理生活化、实践化,帮助西藏高校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概而言之,政治性与学理性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西藏高校思政课的必然选择。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西藏高校实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基本史实、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树立“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担当意识,不断完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实践体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增强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猜你喜欢
政治性理性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神奇瑰丽的西藏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一个人的西藏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西藏:存在与虚无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