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鹃
(长安大学 陕西西安710064)
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高校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强化教育的政治功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是高校民族学生教育水平的风向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事关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安全,事关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事关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既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深入探索并规划设计少数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全面细化与落实习总书记“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等有关论断①,有效服从服务于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逐年增多的教育新常态,提高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教育发展指明了航向,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国家大局出发,提出了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发展的政治任务与要求。以党建引领高校民族学生跨文化教育与管理工作,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环节中,已成为全员育人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中的党建引领,应当以跨文化视野为切入点[1](P48),从战略与全局高度,思考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新模式,从理念上不断更新、组织上强化保障、措施上力推创新、策略上适时调整,以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与水平,真正实现培育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党之大计、国之大计”[2]目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跨文化教育的引领意义。基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特别是民族学生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上应当具有跨文化培养教育的新思路。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文化印记与思维模式。跨文化教育就是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设计和规划党建引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路。跨文化教育与发展路径规划,既是路径与问题导向,更是方法论导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与跨文化教育规律相兼容,使之成为贯彻中央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精神的新举措,成为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步骤与实践手段。在跨文化教育的规律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可在跨文化教育的文化学意义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融合与发展,达到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边疆、巩固国防和繁荣民族地区经济等跨文化教育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须有一个新的认知理念,即以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工作,使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落地生根。
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须形成具有引领意义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新保障。以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引领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所体现的是党的组织在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组织保障与导向要求。以跨文化教育规律的视角来看,细化与落实党的民族学生教育的组织导向,须在组织制度上具有全局战略与高度,规划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党建引领与组织保障等导向问题,构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育人新机制。如,长安大学于本世纪初在全国率先设置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办公室,探索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系统培养方案,配备了专职党务工作人员。通过党委学工部设置的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办公室这个桥梁,高校可在跨文化教育中确保教育沟通的组织落实与导向确认,发挥其他部门的不可替代作用,对于有序开展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党建引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培养有引领意义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通过积极培育与激励,造就一批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骨干,使之成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辅之以少数民族地区内派的挂职干部、年级辅导员等,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参与,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开展工作的组织引领基础。专职的骨干队伍,是导向与中坚的基石;少数民族地区内派挂职干部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少数民族的特点比较熟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特征使师生间更易沟通,是跨文化教育引领的有效桥梁;年级辅导员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消弭他们的不适应心理,帮助引领他们的成长,有助于推动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学生骨干,使其与民族学生密切联系,是做好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引导工作必不可少的群众基础。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干部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在做好与民族学生的交流沟通、掌握其基本动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定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培养方案,坚持从本校培养的学生骨干中优先选拔少数民族专兼职辅导员,建立特色的民族学生辅导工作室,可在加快高校学工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步伐的同时,强化高校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单列指标发展优秀民族学生入党,特别是在团学组织和校院两级学生会中,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发挥其“领头羊”“朋辈教育”等文化育人优势,展示优秀学生的影响力,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加强和改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首抓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举措创新。以长安大学为例,就是把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前移,使其工作的重心下移,及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党建与思想教育问题。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前移,意味着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招生和预科阶段,就应当介入党建教育。高校在落实国家下达的少数民族学生招生计划时,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通盘合理安排民族预科生的专业导向,使民族预科生的招生、预科学习同专业调整相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被录取进入预科学校学习后,学校应积极保持与预科学校的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母校的亲切关怀能够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极大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党建导向的介入可及早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通过与预科学校进行教育沟通,提出跨文化教育引导的积极意见和建议。党建关注点的前移还能够提前发现优秀学生骨干,对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为他们转入本科学习生活提供党建导向与心理支撑。党建关注点的前移是跨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可为少数民族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点的重心下移,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以院系为主体,以班级的民族大团结为基本组织形式。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校院两级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为一体,学校领导、机关干部、专任教师、学工干部、家长、校友等多元参与,形成“一体多元”育人格局,使党建引领更能有效地切入学生社区与班级,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混合培养”“‘校-院-班-宿舍’一体化”“七进两联一交友”②的模式,促使各民族学生住在一起、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使更多的普通高校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予以接纳和认可,增加“认同感”,既加强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又提升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使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根基不断深化。
培养合格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需在党建引领方面具有跨文化教育的策略考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党建引领,要尊重教育与文化发展规律。在跨文化教育的视域下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离不开党建引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跨文化教育引导,意味着须树立“民族学生工作无小事”的观念,把握好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政策策略与文化策略,既注意讲政策,更注意跨文化教育的规律与方法,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教育实践,在党建引领中,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传统习惯与文化习俗,传递党的意识、国家的意识与人民的意识,使少数民族学生从文化学与教育学意义上感受到理解、关怀与温暖。
跨文化教育的特色文化策略与教育引领,要求使用一些策略性的技巧和方法来缓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文化压力。由于历史、文化和语言差异等跨文化因素,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和压力,随之产生某些自卑心理[4]。民族生党建引领的策略,就是要让这些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明白,他们从生源地经过层层选拔来到这里学习,本身就是很优秀的,要引导他们把这种优秀品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生管理部门要树立“精准思政”的理念,通过组织辅导员家访,构建“四维四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彩虹使者”心理关怀计划,对特殊民族学生群体重点关心关爱,开展成才型精准资助教育,实施入学阶段爱心行动、困难阶段暖心行动和学习发展阶段贴心行动,建构情感支持共同体。跨文化的党建引领,使得不同差异学生的文化发展不均衡情况得到弥补,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与激励,帮助他们尽快克服困难,发挥优势和特长,尽快融入高等学校教育生活的大环境中,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党建引领的教育策略还要求从多个环节展开,多方举措形成合力,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建档立卡环节与教育制度策略。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学校可通过资助育人的建档立卡制度为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完备翔实的个人发展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及宗教信仰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引领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校纪校规;通过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使少数民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重大、紧急事件发生时,学校应注意在各个环节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和引导工作,通过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将有关问题和信息及时上报,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确保学校教学、生活秩序的稳定。
学务指导环节与教育激励策略。实施新生教育工程③,通过新生教育工程6大模块、60个必修项目的学务指导,帮助学生“入好门、走好路、学好业、成好才”。督促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遵守高等教育的规律,强化普通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弱化少数民族意识,在学务规律指导下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相应课程体系,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学好主干课程。针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应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开展特色基础辅导与强化训练,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阅读写作的能力。通过建设学业辅导中心,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攀登培育计划,开设期末辅导班,组织朋辈学业互助,民汉学生“结对子”“一帮一”,构建学习共同体,在班级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学校通过给予倾斜性鼓励等策略,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学校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学有所成。如,在奖助学金评定和勤工助学岗位安排上,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政策性倾斜。设定“榜样的力量”评选,单列指标评奖评优等。对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按照国家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教育策略,予以制度性鼓励,并积极推荐他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教育实践环节与教育氛围策略。以党建为引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实践,客观上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在尊重和展示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外,还应学习和尊重中华民族的风俗与文化习惯[5](P45)。党建引领,离不开文化育人与组织育人。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就必须了解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教育实践,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成长成才环境。如在学生组织中增列少数民族学生服务委员会,以鼓励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不仅帮助他们实现了诉求,还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让各民族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文化沟通与融合,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歌舞同台、就寝同舍、进餐同桌、娱乐同享、语言同学、学业同步、节日同庆、校园同护、困难同渡”的意识,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大团结理念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建引领中有了新的展现;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合居住、合作交流,定期举行“民族团结示范宿舍”评比等活动,能够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同学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进步,为维护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跨文化特色展示环节与教育文化策略。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风采展示、艺术节、美食节等文化活动,将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纳入组织育人范畴,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影响和激励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发扬爱国爱校的家国情怀。这些活动不仅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还增进了不同民族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文化交流。各民族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开创意识形态安全新局面的跨文化教育引领意义。党建引领就是要让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优秀人才,成为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理应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担负起跨文化教育的使命与职责。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统领意识形态发展,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少数民族学生头脑。要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向,开创少数民族学生党建引领的新局面,离不开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离不开网络育人新局面的打造,离不开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的坚守,离不开对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渗透这一形势的教育。党建引领的组织育人与文化育人,确立了校园内严禁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办宗教活动等教育禁止性行为发生。同时也对在校园内传播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思想等违法行为进行了限制。党建引领的民族学生意识形态导向教育,意味着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学团干部队伍等骨干队伍建设是中坚力量。高校通过制定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实务手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抵御宗教渗透专项行动,举办专题培训报告,来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增强“五观”教育效果,把学生德育实践学分认定实施办法,纳入通识教育必修学分,坚持德育必修学分是“1”,以此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也是牢牢掌握学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走向的重要举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党建引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符合中国特色教育规律,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6]。党建引领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意味着要面对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党的旗帜下立德树人,把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党建引领放在突出位置,做得更深、更细、更实,确保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的跨文化教育取得实效。
[注 释]
①2014年6月4日,人民日报评论员: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对做好新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党的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
②新生教育工程包括入学与适应性教育、素质与养成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学风教育与学务指导、成长与发展教育、奖励与资助教育六大模块的全方位综合教育工程。③“七进两联一交友”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