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航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工作中的实践,基础是近代以来西藏人民通过反分裂反侵略斗争所形成的民族自觉和政治向心力。学术界围绕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及理论发展,以及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各时期党的西藏工作进行研究,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①。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高度审视,在西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强烈的现实关照和重大战略意义。第一,近代以来西藏反分裂反侵略斗争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的各项西藏工作和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分步骤、有层次地推动了西藏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第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教育事业从弱到强,各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可靠的优秀人才,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人才基础。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工作实践,不仅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更有助于构筑牢固的反分裂思想防线,推动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自清代后期,英国等西方列强觊觎侵略西藏,西藏人民展开了英勇的长时期的反分裂反侵略斗争,展现出了不屈的斗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的社会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60年民主改革基本完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构建时期。
早在1949年11月23日,毛泽东在给十世班禅确吉坚赞的电报中称:“西藏人民是爱祖国而反对外国侵略的,他们愿意成为统一的富强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大家庭的一分子”[1](P4)。西藏和平解放后的1952年4月2日,西南局指示西藏工委:“要肯定在两三年内,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扩大与巩固上层统一战线。必须了解,不通过上层,一切都做不通,社会改革更会遥遥无期”[2](P226)。旧西藏政教合一,噶厦政府议决后的事务要上呈达赖喇嘛或摄政核准实行,故我党开展的统战工作主要是针对西藏宗教领袖,即达赖和班禅两大集团进行的。在两大集团中,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实际上统治着西藏。但另一方面,班禅的政治态度又较达赖为好。据此,中央制定了“以争取达赖集团为首要任务,同时坚定地团结班禅集团”的方针。同时,“用一切努力和适当办法,争取达赖及其上层集团的大多数,孤立少数坏分子,达到不流血地在多年内逐步地改革西藏经济、政治的目的”[1](P68-69)。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西藏的主要矛盾是西藏人民(包括上层人士)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因此我党在西藏的统一战线内容是反帝爱国,“支持靠近中央的分子,争取中间分子,孤立顽固分子”[1](P65)。凡是反帝爱国的、或多或少接受《十七条协议》的、或多或少愿意和共产党、解放军合作的上层人士,都是团结的对象。“我们的方针,是以从上层着手,稳住和争取上层,达到顺利地、逐步地、巩固地团结群众的目的”[1](P80)。这种自上而下的统战策略,其目的是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当时的统战工作方式灵活多样,如登门拜访、宴请送礼、布施接洽、节日联欢、交流谈心等,并组织上层人士赴内地参观考察、开展经济统战、组建爱国进步团体,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毛泽东形象地将这种统战活动总结为“上上下下、来来往往、转转看看、吃吃喝喝”[3]。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党有效团结了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西藏上层人士,西藏反帝爱国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为西藏的社会进步奠定了重要的上层基础。
我党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开展的群众工作,准确来说是形式特殊的影响群众的工作,而不是发动群众的群众工作,这是西藏的地方特殊性决定的。在进军西藏之初,邓小平就指出:“在少数民族里,正是由于过去与汉族的隔阂很深,情况复杂,所以不能由外面的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所谓阶级斗争。”“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依靠上层,而是通过他们慢慢影响各方面的工作。”[4](P164)实际上,开展影响群众的工作是与上层爱国统一战线相并行的我党西藏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从上层和下层两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全体西藏人民的利益。关于影响群众工作的内容,毛泽东指出:“我们只做生产、贸易、修路、医药、统战(团结多数,耐心教育)等好事,以争取群众”[5](P64),即通过做大量有益于人民生活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西藏百姓的政治倾向。
解放军进入西藏时,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朱德指出:“要保持人民解放军纪律优良的传统,要尊重藏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和藏族同胞亲密相处”[1](P52)。毛泽东指出:“一切进入西藏地区的部队人员和地方工作人员,要以自己的衷心尊重西藏民族和为西藏人民服务的实践,取得西藏地方政府和西藏人民的衷心信任”[1](P55)。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尤为重视生产和贸易两大事关生存物质基础的事情,指出军队需要精打细算,做到生产自给,不依靠西藏地方供给,而且要争取使西藏人民在生活上有所改善。为了维护藏族群众的利益,西藏工委、军区特别重视在进军途中因运输造成的人畜伤亡和采购中的不合理价格给群众带来的损失问题;为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解放军以文艺演出、举办展览、开展体育活动、进行宣传访问等方式传播先进思想文化,扩大党的政策影响;与此同时,解放军向广大农奴发放无息贷款帮助生产,并实行免费医疗,其政治影响极为深远;1953-1954年的康藏公路西线(拉萨至巴河桥段)筑路工程中,参加施工的除驻太昭以西的部队外,还有来自西藏48个宗的近万名藏族民工。他们同解放军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施工的过程,正是他们认识和了解解放军的过程,也是彼此建立深厚感情的过程[6](P102-106)。
党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开展的上层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为我党在西藏的立足和发展奠定了一定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中央和西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藏人民对祖国的观感,爱国主义在逐渐地增长起来”[1](P200)。但是中央对西藏的改革始终秉持慎之又慎的态度。1956年12月26日,毛泽东指出:“目前应把在六年内不改革的方针在党内在藏族上层普遍加以传达”[1](P189)。195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又指出:“现在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条件还没有具备”[1](P197)。然而,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分裂分子把中央的温和政策当作软弱可欺,他们纠集康、青、西藏各地的叛乱武装,妄图实现其所谓的“西藏独立”。1956年12月30日,周恩来在与达赖的谈话中表示:
如果万一发生了叛乱,我们是一定不能允许的。为了保卫人民的利益,人民解放军一定会将叛乱平定下去。人民也会起来反对他们……现在,我们还是尽量说服他们不要乱搞,我们决不会在那里挑起事件[1](P191)。
然而,西藏噶厦政府与上层反动集团决心与中央“战斗到底”,于1959年3月10日在拉萨全面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1959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指示:
西藏噶厦政府已经撕毁协议,叛变祖国,发动西藏的全面叛乱。局势迫使我们提前同西藏上层反动分裂分子进行决战,进行一次彻底解决西藏问题的平息叛乱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原来决定的六年不改革的政策,自然不能再继续执行下去……中央认为在这次平息叛乱的战争中,必须同时坚决地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以便彻底解放藏族人民群众,引导西藏地区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从根本上消除叛国分裂活动的根源[1](P203)。
从1951年到1959年,人民经过八年的观察、对比,逐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西藏各族人民的利益,不能再忍受封建农奴制度的剥削和压迫,强烈要求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形势的发展使反动势力日益孤立[6](P295)。1959年的叛乱不但没有得逞,反而加快了民主改革的步伐[7](P119)。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职权。1959年4月15日,拉萨各族各界两万多人集会游行,坚决要求平息叛乱[8](P143)。秉持着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紧密结合的原则,从1959年3月到196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肃清了全西藏境内的叛乱武装。与此同时,民主改革基于西藏地区特点,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和自上而下的同上层人士协商结合起来,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依靠劳动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变封建农奴主所有制为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变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西藏[9](P295-296)。西藏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开辟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为建立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民族干部的培养是关乎民族区域自治组织基础的关键问题。西藏民主改革之前,为贯彻“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方针,中央书记处于1957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西藏工作,指出要保存基本的干部力量,培养民族干部,为今后改革作准备。会议提出将已吸收的藏族学员送往内地集中培训。邓小平指出:“藏族学员凡愿来内地学习的,人数不限;不愿意的,一个也不强迫,你们西藏自己在内地办学”[10](P2-3)。由于西藏政局不稳,西藏干部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内地进行的。1957年,西藏公学(今西藏民族大学)在陕西咸阳创办,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从和平解放到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前夕,西藏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学习的青年有1000余人,6年共培养藏族干部1600多名[6](P304)。这些大多出身农奴或奴隶家庭的子女,经过中国共产党的谆谆教导,思想认知和政治觉悟迅速提高,成为了建设西藏的骨干力量。到1958年,西藏民族干部已达5000多名。1959年7月,西藏公学3000多名藏族学员返藏投入民主改革[8](P153)。
建国初期,我党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耐心、最大的坚持,对西藏上层开展的统战工作从政治上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孤立了少数分裂分子;我党开展的影响群众的工作通过点滴努力和无私奉献拉近了西藏百姓与解放军的距离,增强了西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平定武装叛乱与实行民主改革同步进行,以打促改,文武并举,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西藏社会的历史性变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实践有了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群众基础——西藏各族人民的支持,有了经济基础——农牧民个体所有制,有了干部基础——受训于内地的各类人才。
从1960年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中央用了五年的时间使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进行过渡,这个时期是西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6](P242)。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期间,西藏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涌现了降巴次勒、朗吉益西、罗桑等优秀藏族儿女,西藏人民对中央的向心力显著增强。从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确立,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民主改革之后,我党对西藏的发展建设仍然采取慎重态度。西藏宗教问题突出,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如果操之过急,像内地一样通过迅速变革生产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便不利于民族团结。鉴于此,党中央形成了经过人民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的建藏思想。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在形式上统一了西藏噶厦政府、班禅堪布会议厅委员会、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但三者各保有独立性。随着三者相继被撤销,到1961年,自治区筹委会成为西藏地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实体。之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工作逐步展开。自治区筹委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构成了西藏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在经济上,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发展农牧民的个体经济,不办合作社。生产关系从封建农牧制生产关系改变为劳动人民个体所有的生产关系[6](P243)。在文化建设方面,我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文化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基本遵循,既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文化,又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精华,增强西藏人民的文化自信,逐步引导西藏文化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民主改革之后,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上得以翻身,人民民主意识日益高涨,民主建政的需求愈发迫切。在这样的形势下,实行普遍选举就成为当务之急。
1959年10月30日,西藏工委指示在民主改革中建立各级政权组织,并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逐步建立区、乡人民政府,县、区、乡人民政府成立时召开人民代表会议[8](P160)。1962年8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自治区选举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决定建立西藏各级选举机构[8](P201)。此后,从基层开始,逐级选出人民代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人民政权的工作,经过试点,有准备,分步骤地开展。到1965年7、8月份,全区的乡、县选举工作基本完成。西藏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加强和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保证了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为自治区的正式成立打下了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以临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的西藏,虽然当时尚未解放,但其解放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景已经明朗[6](P290)。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中央政府通过签订《十七条协议》奠定了西藏社会制度变革的政治基础;通过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保持友好关系以及关于中国西藏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解决了尼泊尔与西藏地方在历史上的遗留问题,彻底驱逐了帝国主义在藏势力;通过平叛消灭了西藏境内的分裂势力;通过民主改革实现了政教分离,确立了农牧民的个体所有制;西藏地方公检法机构的建立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在此基础上,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完善了机构设置,开展了各项建设事业。城市建设、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电力设施修建、医疗和社保事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西藏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实践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文化大革命”时期,西藏动荡时间较短,在全党和广大干部群众、农牧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等的共同努力下,西藏遭受的冲击与破坏相对内地有限,并在此期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巩固时期。这一时期我党主要的西藏民族工作有召开第一至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及开展援藏工作等。
由于西藏地理环境特殊、发展基础薄弱、政治地位重要,中共中央特别举办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具体指导不同阶段的西藏各项发展工作。
1980年3月14日至15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全区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是:以藏族干部和藏族人民为主,加强各族干部和人民的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地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科学水平,建设边疆,巩固边防,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西藏兴旺发达、繁荣富裕起来[1](P306)。此次座谈会和其后下发的《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强调一切工作必须首先得到藏族干部和藏族人民的真心同意和支持,否则就要修改或等待。同时要积极培养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并做好援藏工作。此次会议奠定了改革开放后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基调。
1984年2月27日至3月28日,第二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次座谈会研究了怎样“认识西藏”的问题,指出既要看到西藏的特殊性,也要看到西藏的共同性。要在正确认识西藏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搞好经济,推动西藏改革开放;尊重并继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切实做好统战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此次会议以发展和活跃西藏经济为核心议题,但提出的“西藏在三五年内农牧民年均实际收入翻一番,到1990年人均收入要进入到全国前十位”[11](P63)的目标脱离了实际。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下,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连续发生了多起骚乱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给西藏的发展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6](P425)。1989年5月4日,时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的胡锦涛在自治区党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稳定局势的关系,提出“一手抓反分裂斗争、稳定局势,一手抓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正确的工作思路。中央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和征求意见,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西藏工作会议纪要》,并于1990年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②的指导思想,使西藏开始进入从“乱”到“治”的转折性发展阶段。到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个转折基本完成。
在1994年7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第三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决策,进一步完善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了西藏工作的重要性,配合改革方向推出了系列特殊政策,并指出要全面部署反分裂斗争,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大会还特别做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全方位推动西藏从“转折性发展”阶段进入到“加快发展”阶段。此次座谈会是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推动西藏的发展,中央于2001年6月25至27日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四个事关”③,指出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向前推进,同时做出了推动西藏从加快发展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此次座谈会为新世纪初期的西藏工作指明了方向,被誉为西藏工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2008年3月14日,在达赖集团及“藏独”势力有组织、有预谋的策划下,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事件被迅速平息后,中央通过多种措施在自治区夯实维护稳定的思想政治基础,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恢复了西藏的和平稳定发展。2010年1月18日至20日,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分析了自“3·14”事件以来西藏工作的态势,为西藏在和平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擘画了蓝图,开启了“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新征程[6](P564)。
由于西藏高寒缺氧,地广人稀,经济基础也非常薄弱,为确保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繁荣,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做出从经济和文化两大方面援助西藏发展的重要决策。早在1955年3月9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通过拨款并派遣技术人员,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各项经济和文化建设[1](P132)。1978年,为加速实现西藏农业机械化,国务院决定未来三年由辽宁、陕西为西藏代培农机人员100名,由黑龙江、四川、江苏三省进行对口支援,由四川省帮助生产西藏建设小水电所需的成套设备[8](P297)。1979年,全国1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进藏工作[8](P315),19省市对口轮换的进藏干部3000余人调进西藏[8](P317)。1980年3月1日,中央高级党校成立西藏民族干部训练班[8](P324)。1983年10月24日至27日,自治区党政领导同对口支援西藏代表团举行会议,双方认真讨论支援西藏建设项目和经济技术协作问题,确定建立十个对口支援单位,最终落实了50多个对口支援和协作项目[8](P397)。1983年10月29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召开第一次对口支援西藏大会,国家经委副主任赵维臣率领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四川省、浙江省、上海市、天津市的负责同志组成的对口支援西藏代表团参会[8](P398)。1984年3月,中央决定由9省、市帮助西藏建设43项中、小型工程项目[8](P407)。1985年,国家决定内地19个省、市为西藏办中学和初中班培养藏族人才[8](P435)。1987年4月15日,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筹委会在北京成立[8](P476)。1993年3月9日,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8](P643)。据1993年5月新华社报道,40多年中,中央给西藏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投资达200多亿元。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每年给西藏的财政补贴为10亿元[8](P651)。截至1993年7月,西藏民族学院(今西藏民族大学)用35年的时间共培养合格毕业生15000余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3000余人,占西藏民族干部的1/3强[8](P652)。1994年12月6日,国务院召开援藏建设工作会议。
根据第三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决议,国家于1995年正式开始实施对口援藏工作。到2000年,中央和国家的50多个部委、15个对口援藏的省市,分三批共选派1950名干部进藏工作。援藏干部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优化了西藏干部队伍的结构,极大地缓解了西藏人才匮乏的发展瓶颈,为西藏注入了活力。建设项目方面,除了超预算完成中央确定的62项工程外,15个对口支援省市无偿援建了576个项目,总投资22.4亿元。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援建了140个项目,总投资9.2亿元[6](P472)。2006年7月1日,历时半个世纪,由全国各方人士参与修建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总体来看,我国支援西藏工作是西藏民族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从1995年至今,党的关心和兄弟省市的无偿的大力的支援,极大地鼓舞了西藏自治区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极大地拉近了内地人民与西藏人民的情感距离,极大地汇聚了全国各界、各族人民的智慧,极大地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心,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
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西藏的发展在力度、深度、广度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成为时代强音。西藏经过60余年的发展,经济发展空前向好,文化发展空前繁荣,各民族空前团结。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幅由各民族共同泼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画卷正在雪域高原徐徐铺开。
在2015年8月24日至25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党的治藏方略”思想体系首次形成。大会提出了西藏工作的五大原则: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为新时期的西藏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并将西藏定位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分析新时代西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首次强调要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继“六个必须”后提出“十个必须”④,强调了宗教工作、生态保护、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此外,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要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通过学习从思想和认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开创性贡献。第一,增强战略意识,提升政治站位,强调了西藏在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开辟了党的西藏工作的新纪元;第二,创新思想建设,发展认同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西藏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为西藏未来的发展建设确立思想导向。
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7.5亿元,年均增长1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7元,较2005年增长9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0元,较2005年增长78.1%。
自2010年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GDP涨幅逐年增大,特别是自2016年始,增幅尤为明显。2020年,全区的GDP达到1902.74亿元,相较于十年前的507.6亿元增长275%。农牧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亦稳步增长,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188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18元。城乡收入比值从2010年的3.6逐年缩小至2020年的2.8。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步缩小了西藏与内地的发展差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生事事总关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福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经济基础薄弱、处于教育荒漠地带的西藏面貌焕然一新,西藏各族人民在住房、教育、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都有了根本保障,并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十一五”(2006-2010)时期,党的西藏工作提出“抓重点保民生,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设施显著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12]。“十二五”(2011-2015)时期,民生事业取得全面改善新成果,特别是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五年内,西藏坚持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教育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8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并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16.9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467万人次;居民养老方面,西藏率先实现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社会保险方面,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278万人次。新建改造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21.5万套。实现医疗救助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城乡生活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方面,设施免费开放,实现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县区有民间艺术团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13]。十三五(2016-2020)期间,西藏城乡就业全面发展,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20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教育事业方面,西藏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历史性“清零”,“互联网+教育”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高等教育办学和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西藏教育进入了更加聚焦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发展新阶段;健康事业方面,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十万分之五十、千分之八,卫生技术人员比“十二五”末增长48.2%。三级甲等医院增加到11家,400多种较大疾病区内能治疗,多种肆虐西藏的地方病得到历史性消除和防治;公共文化方面,6263个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成,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99%以上,12处重要文物得到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40元提高至185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人均补助标准由420元提高至585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年10164元和4713元。各族人民享受了最全面、最特殊的社会保障体系[14]。截至2019年底,西藏全部贫困县区实现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贫困发生率降为“0”,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15]。
“十二五”期间,西藏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发展,社会局势开创持续和谐稳定新局面。西藏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宗教治理,严厉打击十四世达赖集团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牢牢掌握主动权,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十三五”期间,西藏民族团结呈现新局面,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自治区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学校、进寺庙、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广泛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改革开放40周年、民族团结等主题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大学习、大宣讲、大培训”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时期,西藏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研究制定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规划。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6](P1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清晰的发展轨迹。在西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制定了“慎重为先,缓中有进”的发展方针,并根据时局变化果断提前实行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西藏开天辟地的历史性变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围绕“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尽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17](P247)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确立了改革开放初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将“通过国家和各地的支持,直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1](P552)的战略运用于西藏地区,并把“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确定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党的领导集体第一次概括了西藏的发展道路:西藏要“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18]。并指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19];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第五代党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顺应时代发展,酝酿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创建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地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方案由四大要素构成: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西藏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的确立,更不会有西藏的繁荣和跨越式发展。在全国民族地区范围内,自1980年开始不定期召开的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西藏和平稳定和发展建设的重视。会议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新形势、新任务,密切结合西藏发展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部署西藏工作,确保了西藏各族人民既享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优惠政策,又能享有国家对口支援和各项西藏发展政策带来的红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才能长久保持和平稳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各项发展事业才能稳步推进。
第二,民生事业的发展。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保障民生是一切思想建设的基础。从西藏和平解放至今,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70年来,西藏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为主体的、具有西藏特点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6](P894)。在医疗卫生方面,西藏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形成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6岁提高到67岁[6](P959)。
第三,教育事业的推动。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是巩固民族团结,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的重要推动力量。自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地区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中世纪宗教教育到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60余年不懈的努力,西藏已经建成了从小学到高等院校的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西藏现代教育培养出的一拨又一拨优秀的青年学子,毕业后相继加入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队伍,改变了西藏人口的文化知识结构,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整体社会从农奴制向现代化社会的发展[6](P1183)。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指出要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讲好西藏故事,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指示凸显了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民族融合的加强。自古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和内地交往密切。从唐蕃联姻到凉州会盟,从茶马古道的往来到抗敌战场的协作,各族人民凝聚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西藏和平解放后,我国长期开展援藏工作。西藏青年在内地接受教育,内地各界人士前往西藏支援社会主义建设,西藏各族人民与内地百姓彼此加深了解,经济文化往来日渐频繁,民族繁荣与民族融合达到更高的层次。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我党通过不同时期的西藏工作来构建、发展、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战工作促进了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奠定了西藏社会变革的上层基础;广泛开展的群众工作宣传了我党的民族政策,拉近了解放军与西藏各族人民的距离,为西藏工作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长期坚持的援藏工作加快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增进了各族人民的情感,促进了民族融合。40年来,党中央共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统筹部署西藏各项工作,增进民生福祉,确保了西藏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西藏的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才能团结奋进,西藏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根本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持久动力。
[注 释]
①近年来,国家社科项目立项中有诸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和我党西藏民族工作的研究,有代表性的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西藏的实践研究》(17XKS026);《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8XMZ0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在西藏的实践意义研究》(18BKS08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19BDJ044)等。相关主要论文有:王少明、普布次仁:《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形成的历史贡献》,《西藏研究》2017年第6期;王小彬、杨力源:《习近平新时代西藏工作思想探析》,《中国藏学》2018年第3期;李鲲鹏、普布次仁:《改革开放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西藏研究》2018年第5期;方晓玲、周娟、宋博瀚:《在西藏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原则与路径》,《西藏研究》2020年第3期;孟祥凤、吴春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实践与启示》,《西藏发展论坛》2020年第2期;
②“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件大事”即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三个确保”即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事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统一和安全,事关国家形象和国际斗争。
④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