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花,扎 西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拉萨850000)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共同因素不断增多,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同抵御外国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我们党从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反映出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后,迅速成为民族理论、民族工作等各界研究的热点,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价值、路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从西藏作为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从把握三个关系和选择四个维度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符合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科学论断。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对促进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新格局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现状与特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适时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面审视民族工作,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与水平,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积累了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把握时局,提出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八个坚持”①,这是对新时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全貌擘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在第七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其中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个要坚持”的重要论断。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实践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人们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同时,当前西藏的反分裂斗争、社会长治久安工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任务、兴边富民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大力倡导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势在必行,以铸牢中华各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领其他各项民族工作。
“共同体是描述群体而非个体的概念,共同性或共同意识是维系共同体群体性存续的关键因素。”[2]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价值取向与国家认同。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厘清作为“多元”的本民族自我意识与“一体”的中华民族整体的意识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民族交往互动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俨然形成命运共同体。认同是做好民族团结的基础,没有认同民族团结就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民族识别,最终形成我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是56个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差异不断减少的过程,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逐步发展演变为自觉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各民族这种认同将本民族的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统一起来,逐渐摆脱狭隘民族主义,从而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进一步深化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并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必须”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是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实践提出的重要论断。
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这就决定了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获得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加之国际反华势力的渗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为此,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央召开的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延绵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于西藏实际,把握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
首先,要正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这一基本国情,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虽曾经历民族分化、融合等多次变迁,但是一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其次,要充分认识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56个民族是多元的。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不断迁徙、杂居、通婚彼此互动交往,从而共同开辟了祖国疆域、丰富了中华文化、繁荣了祖国经济,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再者,西藏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融合了早期活动在青藏高原的不同民族之后逐渐形成藏族、珞巴族、门巴族等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还有指出的是藏族文化中蕴含着多民族文化互鉴的内容。纵观整个藏族文化发展史,既是一部藏族先民创造文明的历史,又是一部学习借鉴吸纳其他民族文化而发展的历史。伴随着唐蕃古道的开启,唐朝与吐蕃之间在语言文字、立法与医学、工艺美术、宗教思想等领域互动颇为频繁,中原制作瓷器工艺、种茶技术、造纸技术、文学典籍、医药学和建筑技术、典章制度、儒家文化等传入吐蕃,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丰富了文化内涵。宋朝时期是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不断的特殊时期。北宋与辽、西夏等分别在边境民族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西北、西南不同民族与汉族人民在这些区域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元朝时期,八思巴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创造了“大元国书”,并与汉、维吾尔等各族学者共同完成《至元法宝堪同总录》的编录工作,随着雕版印刷术传入西藏,《甘珠尔》《丹珠尔》等藏文大藏经完成刻印,这一时期藏族文化对汉族、蒙古族、满族等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同当地各族群众长期杂居相处,相互通婚,各地间经济文化上的共同体认知不断增多,差异性逐渐缩小。明朝时期,茶马贸易与文化传播频繁,朝贡往来密切,藏传佛教在内地也得到很大发展。清王朝前期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华版图,这一时期多元化的交流互动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民国时期,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民国时期很多仁人志士公开地标举“中华民族”旗帜,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中华民族的意涵发生新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推翻剥削制度,建立各民族真正平等的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各族人民基本权利,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一个大家庭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是中国疆域内所有民族的总称,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纽带。正确把握“同”与“异”的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由各族人民共同体创造的。统一是以许多地区和众多民族政权的统一为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生、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3](P150)“秦、楚战国七雄各自统一一方,为中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匈奴第一次统一中国北部牧区,吐蕃王朝第一次统一西藏高原,也都是中国大统一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4](P88),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中华文化创造与发展、国家疆域开拓与守卫、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过程中都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次,凝心聚力共圆中国梦是共同的职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强大的“精神磁场”,深深地将各族人民的心往一处引,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不是不是某个民族自己的梦,所以我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再次,要正确认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差异性。要正确审视西藏特有的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差异将长期存在,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异性,同时要正确判断总的发展趋势是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差异性不断减少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应当在尊重民族差异存在的同时,加大力度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倡导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进而在交流互鉴中创新发展本民族文化,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文化的交流、和谐共处及互相欣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增进中华民族更强大的凝聚力。
正确认识“恒”和“变”的关系,首先,要把握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永恒不变的真理。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西藏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巨大成就。其次,要正确理解民族工作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P603)我国民族工作理论源自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孕育的民族智慧,根植于古代王朝治理国家的经验与实践,熔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经过之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继承和发展后,逐步趋于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将我国民族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由此可见,我们的民族工作理论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在与时俱进。再次,要正确认识不同时期做好西藏工作政策变化的科学性。从“经略西藏”到“稳定、发展两件大事”再到“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等一系列与时俱进民族政策的变化,凸显了处理好西藏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须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新时代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政治形势,立足西藏实际,深刻领会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才能确保西藏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早日实现。
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关键的是加强政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夯实文化认同、坚持依法治理四个方面,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建设是思想基础,依法治理是重要保障,这四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认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6](P281)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境稳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我国各族民众的共同责任。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政治认同,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的安全屏障,又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在意识形态领域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抵制西方反华势力与十四世达赖集团的破坏渗透,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凝心聚力,巩固思想基础,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其次,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7](P19)纵观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为西藏各族人民谋稳定、谋幸福、谋发展,中央根据西藏发展情况先后召开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做好西藏工作谋篇布局。新时代的西藏更要加强政治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保证国家大政方针在民族工作上的正确方向。再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西藏自1965年建立自治区以来,各族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西藏各族民众的政治认同。
恩格斯指出:“没有共同的利益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了。”[8](P508)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支援西藏的政策援助下,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高速发展,74个贫困县已实现脱贫摘帽,但依然存在返贫危险,如若解决不好经济发展共享与民族利益问题,必然造成民族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贯彻落实好经济政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解决好西藏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客观要求,面对返贫危险,要树立忧患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深刻认识不同地区“致贫”“返贫”的客观原因,采取差异化扶持政策,切忌“一刀切”,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的现实难题。其次,要落实中央关于西藏的重大决策部署,借助对口援藏政策的契机,丰富和创新对口支援的形式与机制,援藏资金多向基层与边境地区倾斜,优化对口支援人才结构,充实基层教师、医生、技术人员力量。再次,要激发西藏基层的生产发展活力,着眼于广大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覆盖、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水平提升、交通设施提升等方面的建设,鼓励西藏各族群众自力更生,不断提升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中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9]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体创造与传承的文化。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首先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团结友善”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思想,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培育现代人文精神,规范人们的行为,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决抵制错误的社会文化思潮。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加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用不同的方式消解着人们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坚决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渗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各族群众要坚持共同共通的文化价值观,不断挖掘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共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再次,要进一步强化西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兴利革弊、创新创造等手段,不断赋予藏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以期提升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最后,要以文化互鉴为导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加强西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加强西藏各族群众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意识,为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10],“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11](P89)依法治藏是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抓手,中央召开的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都将依法治藏作为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做好西藏工作、处理民族事务必须运用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首先,大力推进民族事务法制化。民族事务法制化建设已成为做好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准则,推进民族事务法制化要积极引导西藏各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力倡导各族群众养成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坚持依法办事,坚决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法律环境与制度保障;其次,坚持“民族问题”去敏感化,“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有不少是由于群众不懂法或者不守法酿成的。这些矛盾和问题,虽然带有‘民族’字样,但不都是民族问题。”[12]所以,在西藏处理民族事务时,要严格区分矛盾的真实性,坚持“民族问题”去敏感化原则,不能因为民族差异性而进退失据。同样遇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挑起民族矛盾、搞分裂破坏的不法分子,要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打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再次,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地方性立法实践。2020年1月,西藏自治区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该条例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律依据。最后,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规范规范汉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身就是共同体发展的结果和重要特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要积极引导西藏各族群众学习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各民族的共同性,减少各民族的差异性。要抓好学校教育,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贯彻整个教育体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让莘莘学子心中从小就能埋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加强社会面的宣传,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使用规范汉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夯实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
[注 释]
①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