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藏环游记(三)

2021-11-29 00:15戴新三周晓艳整理校注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藏居民

戴新三 著,周晓艳 整理校注

(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拉萨850000)

七、降青巨佛①

四月廿九日,午前七时自楚撑起身,谷面略阔,河流深陷谷底,道路在河南之高岸上,两岸均有农地,断续相接,沿途废碉破屋甚多,但无人户。传系毁于固始汗征藏②之役。西行九里许,有溪水自南来,流入绒楚河。再行三里,至稽米,村落在对岸平地上,有农地树林,住民六七户。(在白地时余曾询支差头人连日住宿地名。据称第一日宿滋松,第二日宿稽米,第三日宿仁布宗,余为就事实之便利,故未全依其言投宿。)又行三里至格许,有居民十余户,其附近山坡上,有数户聚居,地名格丁,另一山坡上又有数户,地名噶得,均属格许村。又前行五里,至隆巴康萨,有溪流自南来会,散居于山谷之住民共约十余户,系拉萨某贵族之庄田。自此而西,谷面较阔,宽约一二里,地势平坦,田土肥沃,极目四望,村落毗接,颇有拉萨河谷之景象。再进一里许,至拍都,有居民十余户。又行四里,至充沙,亦有居民十余户。其北岸山谷中有村名约那,传系群让代本③之庄田,已因犯罪充军,而被政府没收,现已拨给某贵族管业,散居谷中之居民共约二十户,连同拍都充沙之居民,共约五十户,均系拉萨贵族绒扎巴(现任代本之职)之百姓。

再前行五里,至俄米,居民五户,有卓玛拉康庙一座(即绿度母庙)④,余下马入庙朝佛,庙内分为东西两殿,西殿有铜制释迦牟尼佛像一尊,高三尺许,造像艺术甚佳。又有泥塑度母像一尊,亦尚可观。佛龛上陈列巨石一块,其上有陷窝一处,传系萨迦祖师⑤曾以此石为枕,以故留有迹印,现全石已涂成红色,陷窝处则点以黄金,充分显示其珍贵及神秘之性质焉。东殿有莲花祖师⑥像一尊,殿旁木架上存储佛经甚多,均无木板夹护,据云系因蒙古王之乱,寺被焚毁,佛经则未着火而获独存。盖此庙原系萨迦派所建,明末清初之际,为拥护黄教之固始汗所占领,僧家或被驱杀,而佛像与佛经则仍被保存至今。现此庙属降青共巴管辖,庙内仅有一老喇嘛看守,年已七十八岁,由渠导余朝佛,口中诵经,喃喃不绝,旋向余化缘,余以藏票一张付之,彼即欣然而去。余朝佛毕,休息片刻,又复上马西行,遥见对岸山坡间,有村落二处,各有居民数户,但不知其地名为何。前行五里,又有较大之溪流一道自南来会。由此可遥见对岸山麓有村落二处,一约十余户,一仅数户。又行五里,至第及林,有居民十余户,散居道左山谷中,原系拉萨贵族第及林⑦之庄园,因妻死悲愤出家。现已献与藏王打扎⑧。

由此改向西北行三里至丈米,有居民数户。又二里至康打,亦有居民数户。再行五里,至降青共色⑨(意即大佛寺)附近,居民十余户,庙宇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有喇嘛四百余人,原系萨迦派之丛林,现属哲蚌寺罗色林扎仓⑩,为仁布宗境内著名之古寺,凡来后藏朝佛者,无不以能入寺顶礼,引为无上幸运。余至寺前,当即下马入寺朝佛,有向导喇嘛为余启门入店,殿中布置与拉萨各寺无异。寺内有著名之巨型密勒(弥勒)佛像一尊,系以镀金铜皮制成,高五丈许,其手指较吾人之手臂犹粗,盘膝上可横卧一二人,殿周围有高楼,以便朝佛者登临瞻仰。殿旁置有青年喇嘛像一尊,即发愿建造此石佛者之塑像,此系萨迦派兴盛时期所建造,故距今至少已有六百余年之历史矣。朝佛完毕后,即出寺上马,绕寺后之山西北行,下坡至谷底,沿河前进,两旁土岩壁立,高约四十公尺。前行六里,始又登至高岸,复睹平衍之原野,可遥望仁布宗。道旁有村名稽中,有居民数户,农地直与仁布宗相连。对岸山麓有村落两处,各有居民十余户,群山连绵未断,足证其地之富庶。再向西北行五里,抵仁布宗,时正午后二时卅分,计由楚撑至此,共计六十五里。

沿途道路平坦,极易行走。就其地劳而论,实为一冲积性之长形河谷平原。惟在太古时期,绒楚河似为羊错胡(湖)之出口,水位甚高,故能铸成宽阔之河谷,嗣以水量减少,羊错已不能经此外泄,遂成为无口之湖,而乃青雪山之水,则仍继续下泄,重就冲积平原之上,再度侵蚀,以致现有绒楚河床,深陷谷底,而形成屹立两旁之高岸式之平原焉。自楚撑以下,气候温暖,土质良佳,然为地形所限,灌溉不便,未能尽其地利。

八、仁布宗的工巧

仁布宗滨绒楚河,有降噶隆楚河自南来会。宗署即在二流相会之土角上,巍然高耸,形势雄壮,为古时仁布王之宫殿。民房则建于土腰之上,较高岸为低,因受地形限制,房屋极为稠密,有街道数条,均甚狭隘,仅有居民五十余户,但连同附近二三里以内之村落合计,则有一百余户。气候和熙,颇似曲水,桃红柳绿,风景悦胜。沿河一带,水磨密接,为碾制面粉糌粑之所。由此沿降噶隆楚河,南行二日,可至江孜。居民文雅,擅长工艺,其北岸山中,出产细石,色多暗绿,间有洁白如汉玉者。有玉工二三人,取以制成石杯石碗等物,极为美观,余以藏银二十两购得茶杯一只,与士商运来之玉杯相较,亦不稍逊,足见其手艺之精巧。此项工艺,仅有三年之历史,他处尚不知有此特产。工人取石,系趁月明之夜,潜赴山中窃掘,因恐为藏政府所知,责以差务,疲于供应,故不得不如此。又有铁工数人,能以铁皮制成灯台,高一尺许,乃至三尺,利用螺旋门筍,折散轴鎏,悉装于圆形之座内,视之为一径大数寸之圆盒,极便旅行携带。可见藏人工艺之巧,亦不逊于内地,惜当局不特不为之提倡奖励,且从而予以苛扰,妨害其自由发展,殊可叹也。

九、沙漠狂风

四月三十日,黎明即起,候换乌拉,因系远自数十里外催来,且非一处,故迟至午后二时,始行到齐,当已为时向晚,易生狂风,启行不远,即必投宿,故决在仁布宗再宿一宵。

五月一日,午前七时二十分,自仁布宗启程,沿绒楚河西北行四里,至北林,有居民十余户,大厦一所,系拉萨贵族打康⑪之庄田。(去岁国民大会,西藏选派首席代表,即系打康)又行二里,至彭姜,有居民数户,噶许巴⑫(现任噶伦)之弟,即住于此。又行二里,至可布夏巴,有居民数户。以上均系农地密接之区。自此折而西行,其东北数里外,即绒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会流之处,可遥见北岸山麓之扎西林⑬(属宁木宗⑭)有居民二十余户。由该处单人步行前往拉萨,四日即达,设能盘山通道,诚前后藏最捷之路径。又行二里,过向巴,有居民十余户,其附近山谷中,有散居之农户甚多。其西有溪流自南来流入藏江。又行里三,至厦拉仲萨,滨临藏江,有居民数户,由日喀则放皮船,在此登岸,仅需时一二日。自此以下,则不通航运。因过扎西林,即有险滩故也。沿江前行,可遥见西南山上,信奉红教⑮之策地林寺,有喇嘛卅余人,常住寺内。续向西北行五里,即须登山傍岩而行,山势陡峻,河谷狭至二里许,江流深陷,河面宽仅五十公尺。沿途无农田人户,仅对岸高台地上,间有农家。计行十里,至枯隆朗喜,有居民三十余户,农地多在山坳之中。余所支用之乌拉马,须在此更换一匹。下马休息十余分钟,始获前进。

继续沿江西北行,十五里,至□(讨),有居民十余户。过此又登山路。崎岖难行,可望见对岸山坡上有村落四五处。旋即转向西行,又五里,遥见对岸山麓又村落一处,名雅拉,约有居民二十余户。其附近有黑教⑯喇嘛寺一座,名雍珠林⑰,有喇嘛二百余人,仍着红色袈裟,与黄教喇嘛无大差异,惟其所研诵之经典,及转经时系由右向左反转,则不相同,其旁另有黄教⑱喇嘛寺一座,名共巴厦,有喇嘛十余人。二寺因教派不同,虽同住一地,老死不相往来,亦云奇矣。村西有无尤楚河,自北来流入藏江,溯无尤楚河北行,有大道通岭噶宗⑲(俗称无尤宗)其地有德母寺一座,属扎什伦布,喇嘛二百余人,藏北之大寺也。由该宗越无尤拉山口,即至杨八井,乃后藏通藏北之大道,二十九年冬班禅灵柩回藏,即系经此。由卓嘎玛渡口过江而至扎什伦布。

又西行四里,至打珠卡渡口,有居民十余户,为扎什伦布寺属之(昔)噶(谿卡?),经常有皮船往来南北两岸,藏北一带出产之羊毛,多由此过江运往江孜。由此沿江西行,两岸山势渐趋平斜,河谷阔展至一里许,道路入于沙漠地区。沙丘起伏,寸草不生,马行其中,颇为吃力。时值狂风大作,沙土扑面,呼吸为窒,虽戴风镜,犹不能睁目直观。回视乌拉娃,(马夫)不戴眼镜,不畏风沙,阔步前进,若无其事。相形之下,吾人适应环境之能力,固远不如彼等也。计行四里,始出沙漠地区。再前行,可遥见南面山谷中,有村落一处,名卓瓦,有居民数户。北岸山边,亦有村落一处,名卓章,约有居民十余户。续向西行十里,道南有谷道名憨。其外有村名斯新卡,居民十余户。连同谷中居民,共约一百余户,系扎什伦布之昔噶(谿卡),乃九辈班禅降生之地。谷中建有别墅一座,以产青稞著名,班禅所食之糌粑,即系取给于此。由此可南通江孜,快马一日可达。村西三里外,由憨楚河流入藏江,河床宽可二里,现已干涸,但在夏秋之交,即成巨流。再西行七里,至泽雄,河谷开展至十余里,有居民十余户。沿途农地密接,已渐变荒凉之景象。又行三里,至孃穹,有居民数户。又行四里,登一山岩,藏江即在山脚,深不可测。时风势劲急,沙粒击面如刺,苦痛万分。在山岩行二里后,可望见江边之嘉过萨之渡口,泊有皮船二只,静候渡客。旋即下山,入于平原,行经荒地五里,始见农地。再行五里,即抵年木胡达,(简称为年木)下马投宿正午后五时。

由仁布宗至年木,共计九十四里。自出发以来,以今日之路程为最长,而又遭狂风,倍感疲惫。晚饭后,稍事休息,即行就寝。不意又为臭虫所扰,迁榻数次,亦未获一刻之安眠。年木,乃仁布宗之西境,过此即入日喀则宗界,有居民十余户。中有支差之富户四家,每家约有十二三人。余均贫户,每家各有五六人。附近有唐浪庙一座,内住尼姑十七人。出产以青稞菜籽为大宗。又产荞麦甚多,但不产豆子。居民除务农外,均以牧羊,养鸡,织普鲁(今写作氆氇)牟子等为副业。年木平原,较拉萨平原尤为开阔,四围山势舒缓,最阔之处宽约二十余里,惟以人口稀少,荒地未尽垦植,为可惜耳。

(未完待续)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降青巨佛:即大弥勒佛。

②固始汗,“又作顾实汗。清代漠西蒙古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首领。本名图鲁拜琥。原驻牧新疆天山北麓,因受准噶尔部排挤迁徙至天山南麓。明末清初应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和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之邀,率部进入青海、康区及西藏,经过数年征战,灭掉了格鲁派的几大势力。明崇祯十五年(1642)与格鲁派合作攻灭后藏的第司藏巴政权,掌握了大部分藏族地区的统治权,并与清朝中央政府建立了联系,支持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进京觐见顺治帝。清顺治十年(1653),顺治帝赐封他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命‘作朕屏辅,辑乃封圻’,即辅佐皇帝,将朝廷封赐的边陲西藏治理好。固始汗对西藏甘丹颇章政权的建立和清初藏族地区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见王尧,陈庆英,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辞典[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第115页。“固始汗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消灭却图汗后,又于崇德四年(1639年)领兵进攻第巴藏巴的支持者白利土司。占领德格、芒康等地,击溃白利土司。之后在五世达赖喇嘛大管家索朗群培等人的极力怂恿下,固始汗佯装从芒康返回青海。正当第巴藏巴上当而放松戒备时,固始汗突然领兵抵达前藏,打败并俘虏了第巴藏巴噶玛丹迥旺波。先是把他囚禁在柳吾宗,打算不杀他,给他一个小庄园维持生活。但后来因从一战俘身上搜出一份文件,上面写有噶玛派红帽系、黑帽系活佛和第巴藏巴要联合起来彻底摧毁色拉、哲蚌、甘丹等格鲁派寺院,将它们的庄园转交别的寺庙,把班禅大师和达赖喇嘛囚禁在工布地区等计划。因此,固始汗用湿牛皮把第巴藏巴全身缝裹起来投入柳吾黔卡附近的河里。之后,固始汗的儿子丹增达赖汗带领蒙藏联军开赴工布地方镇压噶玛派寺庙和一些地方首领的叛乱,捣毁了该地区大部分噶玛噶举派寺庙,并使之改变了教派,噶玛噶举派所有僧人都被在手上打上印记,分别点交格鲁派的各个寺庙收管,对噶玛噶举派进行了一系列严厉镇压。至此,噶玛噶举派和格鲁派之间的斗争基本结束,格鲁派的敌对势力大致消除。”见丹珠昂奔,周润年,莫福山,李双剑,主编.藏族大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281页。

③群让代本:应即琼让,他于1940年因草拟请愿书准备呈送“民众大会”和三大寺,大肆抨击了热振的所作所为,后被逮捕,并被流放到偏远的阿里日土宗的一座寺庙,终生不得返原籍,该寺由色拉寺“杰”札仓即热振所属的札仓的喇嘛管辖。具体见梅·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M].杜永彬,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270页-277页。

④卓玛拉康庙(即绿度母庙):原址在今仁布县查巴乡俄米村,寺庙距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寺庙主体为三层建筑,主殿中间供的是度母像、释迦牟尼佛像和萨迦祖师的卧石(仲木朵),左殿供奉护法神,右殿供奉莲花生三尊佛像,四面墙壁木架中藏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教经书。卓玛佛像来自于印度,藏巴汗曾把度母佛像留在家里,后来送给第四世班禅大师,现保存在扎什伦布寺。寺庙中还供奉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像。寺庙在战乱中数次被毁。据传1700年左右,准噶尔入藏期间,再次被毁,现仅存废墟。另说该寺庙原名俄米卓玛拉康,藏语中“俄”有三种含义:一指的是棕色,代表寺庙的颜色和僧人的衣服,意思是说如今这里是个学习佛教文化的圣地,希望以后这里佛教文化也兴旺发达。另一说法是原来该地有一小湖,有一种水鸟的名字叫俄,故名;第三种说法是说湖的形状像猫头鹰的眼睛,猫头鹰即为“俄”。本书作者赞成第一种说法。以上资料见:仁布县统战部,编.旺堆,尼玛,后藏仁布寺庙古迹简介[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149页-160页,文献资料由西藏大学学报格朗副译审提供翻译。

⑤萨迦祖师:西藏萨迦教派的开创者款·贡嘎宁波,是通常所说的‘萨迦五祖’中的第一祖。款·官却杰波的儿子,“从幼年起学习文字读写、计算、经论、辨察、医学、声明、韵律等各种共通的学识,并且都能精熟,在不共的学识方面,他听受了父亲掌握的全部教法。”“通常按是否正式出家的区别,称萨迦五祖中的萨钦贡嘎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三人为白衣三祖,称萨迦班智达、众生依怙八思巴二人为红衣二祖。”见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M].1996年1月第1版,第308至312页。

⑥莲花祖师:莲花生大师,“8世纪印度僧人,邬仗那地方(今巴基斯坦境内)人,因而又称邬仗那大师。出生于东印度提婆波罗王时,于大众部出家受具足戒,遍参善知识,博学显密经教,云游四方,化缘众生,人称萨迦狮子或莲花王者。其时,吐蕃佛教处于初传时期,寂护在藏弘法不力,建议墀松德赞延请莲花生入藏。唐天宝十载(751)前后莲花生入藏传播密法。他以密宗法术一一收服了土著神衹,使之立誓护卫佛法,并与重返吐蕃的寂护创建了桑耶寺。他还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邀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为墀松德赞及王妃益西措杰等传授无上密乘八法,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发展出家、在家两种僧团制,奠定了西藏旧派密宗的基础。因此,莲花生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密宗初兴之时的大阿阇梨(轨范师),开创了藏传佛教的宁玛派,是宁玛派的第一位祖师。”《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第115页。

⑦拉萨贵族第及林:疑为达吉林家族,“该名称取自其在绒的庄园。该家族别名让巴康赛。它在西藏政治中从未发挥重大作用。在18世纪,该家族被零星地提及。1751年,一名聂塘达吉林巴被任命为仲尼。1760-1769年间,聂塘额珠若丹是隆多喇嘛的施主,两人于1782年再度相逢,1784年他仍在世。在19世纪,该家族无一成员占据高位。直到1910年,我们才又见到该家族的名称。是年,达赖喇嘛逃亡印度之际,命令摄政任协邦达吉林巴为噶伦莱盼,但汉人禁止后者就职。1913年达赖喇嘛返回西藏后,达吉林巴被任命为全权噶伦,但他在1914年即逝世。1954年,该家族正逐渐消亡,当时活着的唯一男性成员将其财产尽数捐献给前任摄政达扎仁波且。”见(意)毕达克.西藏的贵族和政府[M].沈卫荣,宋黎明,译.邓锐龄,校.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95-96页。“德吉林家族:以家族在聂塘名绒的庄园而取名。别称“让巴康赛。清末其族人协邦·达吉林出任噶伦莱盼,1913年任全权噶伦。民国后期,该家族走向衰亡,其家财转让给摄政达扎仁波且。”见郭卿友,编,民国藏事通鉴[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349页。

⑧藏王打扎:即达扎活佛(1874-1952),“全名达扎·阿旺松绕丹白坚赞,今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人。自幼出家为僧,被认定为拉萨达扎寺(今属堆龙德庆)第三世达扎活佛,先后充任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侍读和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的副经师、经师。1941年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热振活佛被迫辞职,推荐与他有师生之谊的达扎活佛继任摄政。是年藏历一月一日就职摄政、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达扎在英人黎吉生怂恿下,积极策动‘西藏独立’,破坏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1942年7月成立西藏‘外交局’;1946年派出‘慰问同盟国代表团’;1947年派员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泛亚洲会议”,并组成了以夏格巴为首的‘商务代表团’到英、美等国寻求支持,并于同年制造了杀害热振活佛的‘热振事件’;1949年7月8日又以‘反共’为名发动了“驱汉事件”,阻挠西藏和平解放。1950年10月昌都战役后,西藏上层集团分化,十四世达赖喇嘛亲政,达扎活佛被迫辞职,1952年去世于达扎寺。”见《民国藏事通鉴》,610页。

⑨降青共色:即强钦寺,强钦寺全名强钦却德寺,坐落在仁布县城强钦村宗山脚下,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右傍县政府,左临门曲河,占地90余亩。该寺是在1367年由宗喀巴六菩萨弟子迅努杰乔在仁蚌第巴的资助下修建的。相传当时有九层高的慈氏神殿,有间阔三十六根柱子的经堂和规模较大的上下神殿以及净厨、围廊等,僧侣总数近五百人。原属萨迦派,五世时改为格鲁派,是该寺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寺内供奉着由萨迦-贡嘎扎西建造的一尊高13米的铜底镀金弥勒佛像,此佛腹中镶嵌着金、银、玉、珍珠等宝物。系西藏三尊弥勒佛像中最精致、最闻名、最高大的,被称之为今生来世积善积德之至高无上的圣尊。还敬着忽必烈赐予八思巴的一尊由果谢喀檀香木制成的印度果恰王六本尊大悲佛(现名菩萨),相传其高与一箭射程长度相当。

⑩哲蚌寺罗色林扎仓,“扎仓指藏传佛教僧舍或僧侣经学院。是大寺院中喇吉、扎仓、康村三级组织中的中间一级组织机构,完整独立,有经堂、佛像、僧伽、法学系统,且有自己管辖的土地、属民、庄园等,实际上就是寺院中的寺院。”见王尧,陈庆英,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辞典[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324页。哲蚌寺最初有七大扎仓“即是郭莽、洛色林、兑桑林亦称杰巴、夏郭日、都哇、德央、阿巴等7大扎仓。”“后来合并为4个扎仓。……洛色林合并了以前的都哇扎仓、夏郭日扎仓、兑桑林扎仓,它下面有24个康村。”见《西藏通史——松石宝串》,第507-509页。

⑪贵族打康:疑为德喀家族,“德喀更为常用的别名是鲁康。这个前藏的家族并不被公认为属于贵族(《哲仁仁钦卓玛口述和信函》。它从未在噶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18世纪也几乎从未出现过。……该家族中唯一重要的成员是鲁康才旺若丹。他于1915年步入仕途,在康区担任噶伦喇嘛绛巴丹达的幕僚。回拉萨后,他成为一名噶仲,并于1924年陪同擦绒去印度和尼泊尔。后来,他被任命为尼包,并于1937年继协噶林巴为孜本。……1950年11月,达赖喇嘛任命他为司伦。1952年4月1日,他创立了所谓的人民会议,这一组织被公开指责为反动的和反汉的组织。……1954年,他避难于印度,并定居在噶伦堡,在那儿他筹建西藏流亡政府。”)见《西藏的贵族和政府》,95-96页。

⑫噶许巴:“噶雪·确吉尼玛(1903-?),简称噶雪巴,西藏噶雪贵族后裔,袭台吉职衔。1919年步入仕途,1924年任桑宗宗堆,1927年任霍尔基巧,1934年升任四品仁希。因卷入龙厦的政派活动,向赤门噶伦告密而被一度解职。旋于翌年被热振起用,出任孜本,1945年10月升擢为噶伦。1947年因被怀疑参加热振复辟活动,被噶厦派往指挥对色拉寺的攻击。1949年7月‘驱汉事件’时以‘亲汉’罪名革职。后流放,监禁于乃乌东。西藏和平解放后被召回拉萨,任公路建筑指挥,恢复台吉之头衔。后病故于拉萨。”见《民国藏事通鉴》,644页。

⑬扎西林,“北纬29°22′,东经90°10′。藏语含义为吉祥洲。属尼木乡,在乡驻地东南约7公里。”见《西藏自治区地名志·上卷》171页。

⑭宁木宗:应即尼木宗。今拉萨市尼木县,“在西藏自治区中部、雅鲁藏布江北岸。位于北纬29°3′-29°9′,东经89°8′-90°5′。意为麦穗;顶端。汉字曾译作聂摩(元朝)、聂母(明朝)、聂马、聂莫曼卡、尼穆、尼莫、尼冒,曾设凝莫门噶宗、尼木门卡谿、孟噶宗、尼木宗。1960年与麻江等宗谿合并。改设尼木县。”见武振华,主编,西藏地名[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344页。

⑮红教:噶玛噶举派红帽系,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噶玛巴让迥多吉(1284-1339)的弟子扎巴僧格(1283-1349),受元朝皇帝赐给红色僧帽一顶。元统元年(1333),扎巴僧格在楚布寺东建乃朗寺作为根本道场,传法授徒,由他传承的这一系噶玛派称为“红帽派”,汉文作“沙玛尔巴”。见《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第98页。

⑯黑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12世纪中叶由塔波拉杰(1097-1153)及弟子都松钦巴所传的噶举派的一支。分为黑帽系和红帽系两大分支以及司徒、巴俄、贾曹等众多活佛转世系统。都松钦巴再传弟子噶玛拔希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奉诏赴和林,元宪宗赏赐金边黑色僧帽一顶和金印一枚,其法嗣传承被称为黑帽系。见《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第98页。

⑰雍珠林:疑为雍珠寺,位于山南林噶宗地区,民主改革前有200名僧人。见《民国藏事通鉴》,360页。

⑱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主张僧人应严守戒律和修学次第而得名。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还因格鲁派主寺为甘丹寺,故称甘丹山派(dgav-ldan-ri-bo-pa)。又因宗喀巴在创教期间戴黄色桃形僧帽,后来该派僧人在法会上多戴此种僧帽,故俗称“黄帽派”“黄教”。见《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第104页。

⑲岭噶宗:林嘎谿,又译岭噶谿,清代建制,今属康马县。见《民国藏事通鉴》,276页。

猜你喜欢
西藏居民
都是西藏的“错”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为居民提供“叫醒式”服务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西藏:存在与虚无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