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精准生涯教育与精准就业服务探讨

2021-11-29 05:09李彬彬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精准

文/李彬彬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六稳”“六保”之首,切实解决就业问题,有助于缓解社会阶层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强调解决就业方和招聘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做到提供可靠信息交流的平台完成双方资讯的交互,更精准地解决双方需求。一方面,结合大学生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专业素质能力并考虑求职意向;另一方面,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并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型人才,以此完成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就业过程[1]。

精准就业的核心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精准生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提高大学生精准就业能力,尽量减少大学生素质能力和目标岗位的差距;另一个是精准就业服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面对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学生往往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更多地采用“海投”的方式。人工智能时代,利用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信息精准推送[2]。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快捷方便,但高校缺乏智能化就业平台

传统的企业招聘往往是通过线下的校园招聘或学校网站和企业官网等方式发布招聘信息。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了更高的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更迅速地完成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就业资讯,完成就业资源的交互。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教师教授的指导课程,用人单位公布的招聘信息,其他有关就业市场大环境的数据。国家层面、各地区、各高校为了实现就业信息化,开发并使用了“24365就业服务网站”“91job智慧就业平台”等,但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没有充分引入智能化手段,与此同时,各高校独自开发的“小程序”等就业信息平台还不能共享,高校之间无法共享优质的企业资源,学生存在就业信息获取不公平的问题[3]。

(二)用人单位精准定位求职者,但学生缺乏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精准定位求职者,结合学生数据分析结果,用人单位可以动态调整岗位及薪酬,更精准地定位求职者的需求。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学生毕业后往往不急着找工作,有些是由于缺乏职业规划,毕业后毫无目标,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职业能力,干脆选择逃避就业,毕业即失业;有些同学把就业当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地追求个人爱好和职业兴趣,在找到相匹配的企业前选择待业,而这部分同学往往给就业指导人员带来高挑战,如果信息不精准推送,他们很难实现就业[4]。

(三)高校提高精准就业服务效率,但缺乏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

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数据信息交换,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高校就业工作者结合数据分析结果,能够精准推送信息,减少与求职者无关的信息干扰,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换效率;另一方面,在智能技术的应用下,就业信息数据量越来越庞大。可供参考的数据信息类型也会越来越多,图片、文字、视频等。保留数据信息的不同平台,包括不同时期的行为特征、思想感悟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划分需要精准的对应,通过相对应的方式来搜索匹配更适合的就业指导内容。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精准生涯教育与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一)搭建集生涯教育、就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就业平台

斯汀格的工作匹配理论为精准就业工作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斯汀格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知悉,获得较好的工作待遇,是因为在劳动市场中选择了与其自身特征相匹配的工作,主要包括个人身体素质和教育素质特征。在求职的过程中,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期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求职的岗位有了区分,要全面落实精准就业服务,必须做到信息梳理匹配。就业信息的交互除了信息的不对称还存在着信息的不及时,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及时介入,有效送达信息,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个性化的个体,需要精准一对一交流指导[5]。

正如图1所示,通过提供大学生生涯教育平台、大学生精准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大学生精准就业数据化人才信息平台和精准就业数据化互动平台等功能,实现了对低年级学生生涯教育的在线指导和帮助,通过所提供的在线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定制个性化生涯方案,提升就业能力;对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可以结合“智慧校园”收集的学生个人生活、学习等数据以及毕业生投递简历和关注的招聘信息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手段,有效地分析毕业生的目标岗位区间,并计算出学生当前和目标岗位存在的差距,进行信息反馈,提供指导和帮助。

图1 高校多功能智慧就业平台

(二)为就业工作者赋能,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本质上,教育是人的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客观的数据为教育者提供便利,但不能唯数据论。精准生涯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更要灵活性应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育者自身也要不断吸收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常态化学习。高校对教育者要进行集中的职业培训、主题讨论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指导能力。首先,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岗位,吸纳一批具有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背景或热爱数据分析的相关人才,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使其成为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和就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就业工作队伍要做好减负工作,确保有充足时间学习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实际就业工作进行技术性创新,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能力。

(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构建闭环式就业服务体系

反馈是提高质量的有效保障,通过智慧就业平台,加强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反馈,实施动态管理反馈信息,形成闭环式精准就业服务体系。首先,畅通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用人单位应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对招聘学生进行质量评价,参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评估,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使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能更符合市场需求。其次,要建立高校及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尽可能多的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其中包含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地区、就业平均薪酬、离职率以及满意度等信息,有助于高校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帮助在校生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参考,同时也可以发挥校友的榜样教育作用,更精准地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三、结语

从宏观上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我国经济整体带来了挑战,对企业运行模式的微观影响激发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疫情倒逼下,就业领域快速融入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网络课堂、空中宣讲、网络招聘、线上就业指导等被广泛应用。而数字化进程,也为落实精准就业提供了新思路,智能平台也必将成为推动就业指导改革升级的中坚力量。同时,大学生在线学习、就业行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必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由粗放到精准的转变。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精准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