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旭萍
摘要:PIRLS閱读素养指标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均提出中年级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检索与推理、理解与运用、评鉴与创新。在阅读课堂中以PIRLS阅读素养指标为经,以教学提问为纬,在“题眼”处检索信息时提问,在插图处提取信息时提问,在段落中心句处推理信息时提问;在大问题导视聚焦篇章处提问,在预测策略先行整合篇章处提问,在比较文本设计解释篇章处提问;从评鉴构段方式处创新提问,从评鉴语言形式处创新提问,从评鉴思想内容处创新提问。
关键词:精准提问;PIRLS阅读能力指标;语文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B-0057-04
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是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的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范围的阅读素养评价,以此来监控9到10岁儿童阅读素养[1]89。PIRLS(2016年)明确阅读素养指标的同时,提出了阅读能力的相关标准,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级,主要包括:聚焦并提取文本明确陈述的信息,直接推论,阐释整合观点与信息,考察、评价文本内容、语言和各元素[1]89。PIRLS评估层级为小学语文中年级(9到10岁)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PIRLS四个阅读层级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进行粗略匹配,发现两者对9到10岁儿童阅读提出的要求基本一致。由此归纳并总结小学中年级(9到10岁)儿童需要具备阅读的三级能力:检索与推理、理解与运用、评鉴与创新[2]。习得三级阅读能力,需要掌握应具备的阅读策略,在众多阅读策略中,提问策略是最基础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PIRLS阅读素养指标为指引,分层提问,分类提问,精准提问,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PIRLS第一、二层级能力:检索与推理类问题设计
PIRLS第一层级能力:聚焦并提取文本明确陈述的信息,从此能力中得出学生在阅读文本后需要进行直接检索即“提取信息”能力,通过过滤、捕捉,挑选适合的内容为学生所用,是检索信息的基本能力之一。阅读一篇完整的文本,在文本众多信息中,需要过滤、捕捉、提取有效信息,经过这三个流程,才能获取所需信息。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过滤信息”“挑选内容”的能力即信息的检索能力。在信息检索能力的基础上设置有效问题并且进行推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便是PIRLS第二层级能力:直接推论。
(一)在“题眼”处检索信息时进行提问
题目便是文章眼睛,紧紧抓住“题眼”,能直接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古诗词的题目往往蕴含多种信息。如《饮湖上初晴后雨》隐含了天气、地点、事情的信息,在此处便可提问:读了题目后,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再将所检索的信息连起来,古诗的题目便明了: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时,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继续学习古诗,便得知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象。
(二)在插图处提取信息时进行提问
插图是文本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利用形象的插图引导丰富想象,从而进行有效提问,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重点段落所要传递的信息。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司马光砸缸》《手术台就是阵地》,前者是统编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小古文,借助文中司马光砸缸的插图,可提问:仔细观察文中插图,为什么司马光会想出用石头砸缸的办法呢?后者是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战争年代,出示白求恩在战争中做手术的插图,首先让孩子认识文本的主人公,感受文本中描绘的场景,拉近与文本距离,在教学时可提问:外面是战火纷飞,而白求恩还能专心致志地救治着受伤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利用插图提供的关键信息,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三)在段落中心句处推理信息时进行提问
一篇文章的构篇、构段隐含着一定的线索,或显性或隐性。教师根据显性线索,进行直接提问,学生能快速提取中心句的信息。在提取中心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推理提问。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从第二段开始,都是以时间开头:“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叶,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秋天,……。冬天,……。”先引导学生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后进行推理提问:这篇文章写了小兴安岭什么时候的美景呢?在检索与推理这一层级的能力中,一般提出“你看出什么?”“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为什么?”“是什么?”等形式的问题。
二、PIRLS第三层级能力:理解与运用类问题设计
PIRLS第三层级能力:阐释整合观点与信息,是指阅读者从文本检索或提取的信息中进行阅读思考、建构意义。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全面阅读的基础之上,利用直接信息、明确陈述的观点进行延伸性思考,意在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理解和运用类问题的提问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
(一)大问题导视聚焦篇章处提问
四年级上册的“提问策略”单元,引导学生如何学会提问,是这个单元的重要语文要素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疑问点、兴趣点处提问,逐一解决疑问点、兴趣点后,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对文本理解最有价值的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聚焦重要段落展开文本教学。
《蝴蝶的家》是提问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前面三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学习,学生已经树立了问题意识,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并且懂得了有些问题可以从整体上提问,有些问题则可以就某一部分内容提问,有些问题关注的是课文的内容,有些问题则要关注语言表达及写作方法。因此,《蝴蝶的家》是在习得提问方法后的综合运用,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后进行梳理,合并相同的问题,记录不同的问题,在完成问题清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哪些问题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不影响课文的学习,可以暂且搁置。最后形成核心问题即文本大问题“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聚焦这一大问题,提取文本重点段落重要信息,深入理解,进而有效教学。
(二)预测策略先行整合篇章处提问
教师可以在疑问点、兴趣点引导学生提问,预测文本大致讲述内容,也可以抓住文本呈现的矛盾点预测内容,进行针对性提问。与认知冲突的矛盾、与时间相左的矛盾等都是引导预测的好方法,更是提问的好抓手。解决文本的“矛盾点”帮助学生整合篇章所描写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铺垫,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纵观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的3篇课文《总也倒塌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题目呈现出有趣的矛盾点,便可利用矛盾点进行提问:“同学们,读完题目后,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关注“总也倒不了”与“老屋”的矛盾、“胡萝卜先生没有胡子”与“长胡子”的矛盾、“不会叫的狗”与“平时会叫的狗”的矛盾冲突,抓这些矛盾点便抓住了预测的关键信息,倚靠这些“矛盾”的关键信息进行预测,有理有据地整合文本提问,便不偏离文本中心,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三)比较文本设计解释篇章处提问
通过比较文本的行文特点,选取文本中一个点,比如文本相似的构段形式,行文中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一个意思讲述即段落的中心句,梳理段落的中心句,进行文本建构。建构文本整体概念,对同类型文本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引导学生从文本整体思考,发现同类文本的共同特点,利用“共同点”设计指向解释篇章的精准提问,从而达到运用的效果。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在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三篇文章后进行比较教学,引导提问:“对比本单元的三篇文章,你有什么发现呢?”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有的时候,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写的。”点明了关键句的作用。“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在一段话的末尾或者中间。”点明了关键句的位置。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文本篇章结构的整体理解,以至在本单元写作时得以运用。
这一层级的提问一般聚焦“联系上下文(已学课文)你理解了什么?”“把……连起来,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体会到什么?”。
三、PIRLS第四层级能力:评鉴与创新类问题设计
PIRLS第四层级能力:考察、评价文本内容、语言和各元素,这是阅读的高阶思维,只有梳理文本线索、结合个人经驗,概括、建构文本主旨,形成对相关问题的合理解释后才会有基于个人经验的理解,对文本主题、内容、语言、形式等元素作出真实的个人判断和个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阅读对自身的意义,这样的问题相对较难设计。
(一)从评鉴构段方式处创新提问
评鉴与创新类提问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文本时可以从类段落处发现段落共同特点,以文本某一段为例引导学生评鉴段落的写作特点或是构段特点,在此处进行创新提问,鼓励学生模仿段落进行续写。如:三年级上册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间老屋与一只小猫、一只老母鸡和一只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他们,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故事塑造了一个慈祥的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3]。
纵观文本,老屋与三位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文本结构相似,通过对三个小故事标注不同颜色,提问:“仔细看看课文中的三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继而引领学生续写故事:“老屋一直没有倒下,它还会遇到谁呢?它还会继续帮助他们吗?”通过发现文中构段方式,进行模仿,有效地续写故事。
(二)从评鉴语言形式处创新提问
对中年级学生而言,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评鉴并创新提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勾连已学内容,在已知习得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并创新提问,发现新学文本的语言形式,从而勾连已学的、新学的语言形式进行创新评鉴,鼓励通过仿写等方式习得文本语言习惯。四年级上册《麻雀》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梳理麻雀、老麻雀、猎狗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主要人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之后聚焦“谁才是故事的主角”展开教学,最后聚焦描写老麻雀部分,写了老麻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从而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在此,勾连已学文章《带刺的朋友》,“想到的”可以写心中赞叹和赞美的语句:“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家伙,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再勾连已学文章《蜜蜂》,“想到的”可以写自己的猜想:“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整,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不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继续勾连已学文章《肥皂泡》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下……”
通过三次勾连已学内容,丰富了“想到的”语言形式,联系“想到的”不同表达方式,此时提问:再仔细默读课文,试着在《麻雀》文本中选择一处或几处地方,想象老麻雀此刻可能会想什么,把它写下来。
(三)从评鉴思想内容处创新提问
随着年级慢慢升高,不仅要从文本构段、语言形式等处进行评鉴,对文本所要体现的思想也需要深入理解与体会。在文本思想内容处创新提问,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对文本进行评鉴。四年级上册《牛和鹅》课后题:①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攻击时的心情。②说说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学生理解“我”当时的心情后,才会更加深刻地提出“为什么”,在寻找原因过程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提升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评鉴能力。
这一层次的问题一般提问方式是“你发现什么(某处细节)跟什么(主旨)有什么关系?”“你还在这篇文章中发现这样地方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创作?”“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或者“想想与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完后,你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什么呢?”等。
基于PIRLS阅读指标,设计精准课堂提问,形成精彩课堂对话,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检索与推理、理解与运用、评鉴与创新”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白花丽.基于PIRLS的儿童阅读性别差异分析[J].考试研究,2021(01).
[2]任云钦.PIRLS“阅读素养模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问题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4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01-102.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