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学校经常会遇到小娃“打架”的“诉讼”,身为老师,确实很头疼。不处理吧,好像是不回应、不解决学生问题,娃回家一说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一件引发家校矛盾的大事;处理吧,不仅要牵扯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稍有不慎可能不仅没有解决好两个小娃的问题,说不定还会引发两家大人的矛盾,那叫一个乱啊!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2021年1月初,还真就接到了一家长的“控诉”信息,信息的最后是这样说的:“怎么感觉你们学校处处存在着恃强凌弱的现象啊……”看到这话,我心里就是咯噔一下——又是这位家长!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了。
这位家长第一次说自己儿子看到别人妈妈生气的眼神感觉恐怖,说人家是个“坏人”需要防备;第二次说班级里有一群同学欺负自己家娃,这属于“校园霸凌”范畴;现在又说其他班级的孩子打了自己孩子,质疑学校处处存在恃强凌弱的现象……
无论是哪个老师,碰到这样一位家长,相信一定都头大吧。关键是你若提醒这位家长上述说法恐怕不太妥当时,他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你:“娃回来天天说的都是这些事啊,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啊。”
真是邪了门了!我们两个老师课间几乎都泡在班上和小娃们聊天游戏,也没发现孩子之间有什么出格的行为,现在这位家长居然屡次“指控”班级、学校有校园霸凌行为,岂不是怪事?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娃呢?他眼中的学校究竟是怎样的呢?
二
这个娃清秀文弱,听话胆小,一般情况下不会惹是生非,是个中规中矩的乖孩子。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对孩子的作业进行检查、督促,目前看来,他的学习状态也很不错。这样的孩子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得到老师的喜爱的。
孩子老师喜爱、学习优良、守规明理,这本该是一个家校和谐、皆大欢喜的场面,怎么这个娃就能让父亲觉得学校、班级处处都有霸凌现象呢?
可能有人会说,会不会是他表现良好,引起其他同学的嫉妒,所以就故意“整”他、欺负他?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年级的孩子基本都处在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的年龄阶段,他们大多会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倾向于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老师喜欢的孩子,其他孩子自然也会跟着喜欢的,怎么可能去故意“整”他、欺负他呢?
那么,这个孩子为什么天天回家都要跟爸爸说自己被打呢?甚至连开学至今自己总共被打多少次,都分别被打了哪些部位,都有详细描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对此,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孩子父母二人来到学校与老师真诚沟通,再加上我们前去家访与父母深度接触,谜团才解开。
孩子为什么胆子这么小?因为爸爸胆子就小。一米八几、身体强健的爸爸到现在还不敢一个人在家睡觉;出差在外住宿时,除了把门反锁,还要在门口放一杯水,万一有坏人闯入,水杯翻掉会提醒自己。
而且,最近一年,妈妈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南京,就是爸爸带着儿子生活。爸爸更是紧张加担心,生怕孩子有个闪失,自己心里过不去,对孩子妈妈也没有办法交代,所以就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情况。这样的一对父子在家里,恐怕双方的胆子都会越来越小吧?
孩子为什么总会告诉爸爸自己被别人欺负?因为爸爸总担心孩子受伤,孩子一说这个话题就能引起爸爸的强烈关注。这样的关注又会进一步刺激孩子关注自己被谁“打”了,被“打”了几下,“打”的部位在哪里,等等。这样,孩子的注意焦点就会集中在这些事情上,越看越多,越多越说,越说越委屈……
另外,孩子眼中的爸爸妈妈间的交流模式基本都是互相指责式的,而且两个人的个性都很强。据孩子说,一家三口外出,因为一点小事,开车的爸爸可以在公路上弃车冒雨独自步行,任凭车中的母子怎么呼喊也不回来……这样的行为不仅更让孩子安全感降低,还让孩子学会了凡事都外归因,遇事总爱指责他人。
三
从教几十年,我眼中的小娃打闹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一套程序:原本是两个人在一起玩的,笑闹的过程中出现了身体接触,你撩我一下,我碰你一下。碰着撩着,突然有一巴掌拍重了(小孩子都是没轻没重的),或一下子捏疼了。这下,另外一个就不开心了,也开始加大了力气“反击”。于是,笑脸变哭脸,友谊的小船就这么说翻就翻了……
我们会发现,孩子向老师“告状”或者回家叙述的时候,基本都会自动略去自己动手的情节,或者用“我不小心”“碰了一下”之类的中性语词描述自己的动作;然而描述别人行为的时候,很多都是用带有倾向性的“打我”“踢我”“骂我”之类的语词。这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其实孩子并没有那么多心机,这样说纯粹是人性使然。
小孩子们在一起打打闹闹原本是很常见的事情,在打闹中,孩子能够发展与人沟通、交流、商量、妥协、退让等一系列社交能力。这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要不是太过分、太危险,成人都不应该过度干预,教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比帮他解决更重要。但是如果成年人不能理解儿童的表达方式,单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片面理解,就很容易把问题想岔了,很多时候,由孩子问题引发的成人纠纷就是由此而来。
这位爸爸目前这样的过度紧张和频繁干预,其实已经开始有些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社交和精神状态了。孩子在校经常是畏惧又防范的,精力不能集中于学习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是主要放在了与人的争执上。长此以往,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所以,在与孩子父母交流时,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爸爸要学会勇敢,先让自己变得勇敢起来,遇到事情不再是紧张、害怕、防范,而是积极面对;第二,引导孩子识别正常的社交与恶意欺负之间的区别,包容接纳生活中的一些碰碰擦擦;第三,带着孩子一起强大起来,我讲起了另外一个爸爸带儿子跑步,希望能够通过运动让娃变得强壮起来的故事;第四,对孩子回家的“诉苦”不妨“漫不经心”一些,不要太在乎,这样孩子渐渐也就失去了“诉苦”的兴趣——当然孩子遇到大事时还是必须及时给予帮助;第五,夫妻间的表达方式可以做些调整,遇到问题时应该客观理性地做出判断,而不是那么任性冲动地总是归因到对方身上。
四
记得当时送走了家长后,我情不自禁想起了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一日,苏东坡与好友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的样子如何?”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尊佛。”接着佛印问苏东坡:“居士,你看我的样子又如何?”苏东坡揶揄道:“像堆牛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付之一笑。苏东坡回家后,得意地把这事告诉他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完说:“哥哥,你输了。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都是佛。一个人心里装着牛粪,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牛粪。”
古语道:“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其实,人的认知决定他的视野和行为,什么样的人看到什么样的世界,骗子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想骗他,老实人总认为天下无贼。当然,像这位父亲一样胆小而敏感的家长不是很多,但特别在乎自己孩子“被欺侮”的家长却不少。这篇短文就是想提醒各位家长,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人,才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他的生活必然也会是一路阳光。
孩子父母来校沟通的当天傍晚,我就接到了娃爸的视频信息,他已经带着娃跑步30分钟了。他说儿子很开心,自己也很开心,一定继续保持。
這对父子从1月5日开始亲子运动,一直持续到现在。我印象中除了孩子生病停过一次外,他们的亲子运动从未间断。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关于孩子被“霸凌”、被“欺负”的话,我自然是再也没有听到过了。望着越来越坚强的娃娃,我感到无比欣慰!
(郭文红,南京市芳草园小学,210036)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