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词目”例说

2021-11-28 13:08徐复岭王永超
现代语文 2021年8期

徐复岭 王永超

摘  要:伪词目现象多发生在历史性的语文词典中。作为历史性语文词典,进入词典的条目必须是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且有可靠的文獻可资查验的语词,没有可靠文献依据、语言实际中不存在的“语词”是不能收入词典的。这些“语词”一旦入典,便形成伪词目。伪词目是混入词语中的杂质、异质,不仅使词汇徒增混乱,而且使读者滋生迷惑,并影响辞书的质量和使用价值。为减少和杜绝伪词目入典,确保历史性语文辞书收词立目准确无误,有必要对伪词目进行调查研究与归纳分析。从文献校勘与审核工作缺位、书证断词或断句不当、编校和印刷过程中粗疏等三个方面,分别选取若干伪词目实例加以分析,探讨伪词目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伪词目;历史性语文词典;孤例

本文所说的“伪词目”,也称“虚假词目”或“虚假词条”,是指在语言实际中并不存在但却在辞书中出现的条目。有时伪词目可能是以义项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可称为“伪义项”。伪词目(包括伪义项,下同)现象多发生在历史性的语文词典中。作为历史性的语文词典或语词词典,无论是断代的还是贯穿古今的,进入词典的条目或义项必须是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且有可靠的文献可资查验的语词;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语言实际中并不存在的“语词”是不能入典的。这是历史性语文词典收词立目的首要条件和最低要求。如果忽视这一首要条件和最低要求,盲目信从书面材料,不加甄别地拿来就用,便有可能会将伪词目收入词典中。伪词目是混入词语中的杂质、异质,只能使词汇增添混乱,使读者滋生迷惑,从而会影响到辞书的质量和使用价值,甚至会影响到语言研究的准确性、可靠性。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多数历史语文词典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误收伪词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醒辞书学界严肃对待这一问题,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减少和杜绝伪词目入典,保证历史性语文辞书收词立目准确无误,有必要对伪词目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与归纳分析。大致说来,造成伪词目入典的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形:对文献缺少必要的校勘、审核工作;对书证断词或断句不当;编校、印刷过程中疏忽大意。下面,就分类列举词例,并进行具体分析。各词例均先举出已有辞书成说,然后陈述拙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需要说明的是,在引用相关辞书时,除特别注明外,不再标注页码。

一、因文献校勘、审核工作缺位致伪

历史性语文词典据以收词立目的文献,一定要挑选最佳或较好的版本,在发现可疑词语时,还要用不同版本加以核实、比勘,以求辨别真伪,去伪存真。有时即使没有不同版本可资证明,也应该依据常规、常理或其他方面的证据来加以勘误。这一工作如果做得马虎、粗疏乃至缺位,伪词目就会“乘隙而入”。

1.【省】(应为【省腔】)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第七卷该条:“察觉。《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良久,孟玉楼出来,还了礼,陪他在灵前坐的,只吃一锺茶。妇人也有些省,就坐不住,随即告辞起身去了。”[1]白维国《金瓶梅词典》[2]、《白话小说语言词典》[3]该条引例同《汉大》,释为“明白;醒悟;察觉”,也基本同《汉大》。“”注音kǎi。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该条引例同,释云:“觉得羞愧。‘是‘愧的记音字。”[4]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词形作“省”,引例同,释为“觉察,发觉”,“”注音kuì[5]。张鸿魁《金瓶梅字典》谓此例“”当作“暟”,形近而讹[6]。

按:,《广韵》有“肥也”“畜胎”“肉美”三义,与例中“省”义皆不合。,《玉篇·目部》训“明也”;暟,《集韵·海韵》训“明也”;与“省(xǐng)”的语义似乎有点关联,但“省(、暟)”文献只有这一孤例,并且第二个字冷僻罕见,着实令人怀疑“省(、暟)”的真实性。以往辞书在判断该词的第二个字为何字时,均着眼于其左偏旁,结果都不理想,那么,问题会不会出现在右偏旁呢?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发现,“省”中的“”可能为“腔”字之形误。腔者,模样、形状之谓也,可引申为心思、心意。如清代民歌《白雪遗音·醉归》:“听他言语不慌唐,意合情投奴的腔。”省(xǐng)腔,即从对方的言行、情态中察觉或省悟其心思、心意,有时近于“识相”之意。上举《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例即是此意:王六儿(例中的“妇人”)来祭奠西门庆,吴月娘拒不见客,孟玉楼待了“良久”才出来还礼,陪坐无语,她于是省悟到自己的到来不受欢迎,只好识相地“起身去了”。

“省腔”一词也出现在明清时其他文献中。例如:

(1)鸡黍邀好弟兄,金宝分欠忖量,谁知祸害从天降。范张闭口难分诉,管鲍低头不省腔,唤左右忙供状。这两个同谋上盗,那两个坐地分赃。(明代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吕纯阳三界一览》)

(2)韩芦装着相打的模样,悄地里把戴氏胳膊上捏了一下,戴氏省了腔,渐渐的退下神去。(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回)

(3)惠希仁复身回去望着单完道:“是吴仁宇叫出咱那比较来了,你见他见去。”单完是衙门人,省得腔的,已是知道就里,说道:“哥既见过他就是了,我不消见他罢。”(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一回)该词也作“醒腔”。例如:

(4)五阎王不嫌鬼瘦,二菩萨那管人愁?甜食内下一把倒须钩,只凭着巴心咒,哄了些帽儿头。俺如今醒了腔,只枉的空着手。(明代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红绣鞋》)

“省(醒)腔”当为明清时期的北方官话词语,今北京、东北话仍有此语,《北京方言词典》[7](P299)、《汉语方言大词典》[8](P3196)均收有该词,记作“醒腔(儿)”。

总之,“省”或“省”显系由于校勘不精而造成的伪词目,释为“察觉”“省悟”虽大体不差,但释义并未完全到位,至于“觉得羞愧”的释义,则与该词实际意义相去较远。

2.【设念】(应为【说念】)

《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该条释为“转念头”。引例为《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月娘吃他一篇说的不言语了,说道:‘我只怕一时被那野子设念随邪,差了念头。”[1]白维国《金瓶梅词典》该条释为“设计策”,引例同《汉大》[2]。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该条释为“同‘设心”,而“设心”释为:“居心,使心机。”引例同《汉大》[5]。

按:“设”,当系“说”之形误。说念,意为说情或劝说、游说。《汉大》第十一卷收有“说念”一词,相关义项释为“劝说”,所举例证出自《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九回:“这文嫂便把怎的说念林氏,夸奖老爹人品家道……说得他千肯万肯。”此外,我们可以再补充数例:

(5)王婆道:“亦只今晚来,有回报。我如今趁武大未归,过去问他借历日,细细说念他。”(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回)

(6)[来旺]又央了左邻贾仁清、伊面慈二人,来西门庆家替来旺儿说念,讨媳妇箱笼。(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

(7)这李三就心生奸计,路上说念来爵、春鸿:“将此批文按下,说宋老爹没与来,咱每都投到大街张二官府那里去罢。”(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九回)

(8)一日晚夕,[来保]外边吃的醉醉儿,走进月娘房中,搭扶着护炕,说念月娘:“你老人家青春少小,没了爹,你自家守着这点孩儿子,不害孤另么?”(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一回)

上述《金瓶梅词话》各例中的“说念”,均为劝说或说情之意,而《汉大》等词典所引《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例中的“设念”的意思正与此相同。查阅《金瓶梅词话》,全书“说念”共出现9次,“设念”仅出现1次;而这仅有的1次“设念”,其意义又与“说念”相同。由此可见,“设念”应为“说念”之误。

综上可知,《汉大》等词典“转念头”“设计策”“使心机”的释义,均系望“设”生义,不够确切。还需指出的是,这些辞书所引例证中的“野子”亦失校,查《金瓶梅词话》万历丁巳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戴鸿森点校本、张竹坡批评本等,皆作“种子”。例证中的“随邪”也应从后。该例标点宜改为:“月娘吃他一篇说的不言语了,说道:‘我只怕一时被那种子说念,随邪差了念头。”

3.【拌唇撅嘴】(应为【胖唇撅嘴】)

《汉语大词典》第六卷该条:“形容争吵而生气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养娘婢女拌唇撅嘴,大眼看小眼。”[1]《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该条:“<熟>生气的样子。冀鲁官话。山东。《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只见一家子都拌唇撅嘴,像那苦主一般。”[8]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3]、《近代汉语词典》[9]均收有该条,引例同《汉大》,分別释为“嘟着嘴,不高兴貌”“嘟着嘴,形容生气的样子”。许少锋《近代汉语大词典》该条引例同《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噘着嘴唇。形容赌气不理的样子。”[5]吴士勋、王东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拌唇撅嘴”和“搬唇撅嘴”同时出条,同释为“生气的情态”,同举《醒世姻缘传》第三回例[10]。

按:“拌唇撅嘴”当为同构同义的四字格并列短语,其中,动宾组合“撅嘴”表示生气状,这没有问题;但另一动宾组合“拌唇”究竟为何义,则颇令人费解,“拌唇”与“撅嘴”很难构成同义并列的四字格短语。查验《醒世姻缘传》的不同版本,可以发现,三种常见版本的文字是有所出入的:上海古籍出版社黄肃秋校注本,两例均作“拌唇撅嘴”;齐鲁书社徐北文校点本第三回例作“拌唇撅嘴”,第四十八回例作“胖唇撅嘴”;而清同德堂本两例均作“胖唇撅嘴”。我们知道,黄本、徐本都是以1933年亚东图书馆排印本作底本整理出版的,而亚东本又主要以同治庚午本为依据;同德堂本一般认为是清乾隆间刻本,这一版本不仅早于同治庚午本,而且是公认的该书的善本。以上各词典所引《醒世姻缘传》“拌唇撅嘴”例句,可能都出自今人整理本如黄本等。“拌”“胖”形近,“拌唇撅嘴”当系古本“胖唇撅嘴”之形误。

“胖”,本字为“胮”,音pānɡ,意为肿胀、膨胀、鼓起。《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即有用例:“那六月半头正是下火的天气,两个尸首渐渐的发肿起来,及至做完了衣服,胖得穿着甚是烦难。”该字亦或作“膀”。如《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一回:“这玉簪儿走出,登时把那副奴脸膀的有一房梁高,也不搽脸了,也不顿茶造饭了。”“胖(胮、膀)”的这一用法在今北京、山东、安徽阜阳等方言中犹存,陈刚《北京方言词典》收录了该词。《现代汉语词典》则以“膀”(pānɡ)字出条,释为“浮肿”。

“胖唇”即鼓起嘴唇,亦为生气状,与“撅嘴”义同,两者连用构成同义并列四字格短语,表示气鼓鼓的样子。“胖唇撅嘴”也可以分开单用,如《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五回:“世间谁似丈夫亲?为请师婆致怒嗔。满脸哭丧仍蹶嘴,双眉攒蹙且胖唇。”此处的“蹶嘴”即“撅嘴”,与下句“胖唇”对举,都是表示生气。“胖唇撅嘴”,可以说成“撅嘴胖(膀)腮”,如清代王廷绍编《霓裳续谱·女大思春》:“女大思春,果是真噘嘴膀腮不称心。”还可以说成“胖着唇撅着嘴”。如清代蒲松龄《聊斋俚曲集》附录《督丈词》:“胖着唇,决着嘴,好似一个开路鬼。掬着嘴,胖着唇,好似一个直眉神。”其中的“决”“掬”,皆为“撅”的同音或近音借字。此处“胖着唇,决着嘴”或“掬着嘴,胖着唇”,亦是形容生气或发怒的样子。

《汉大》释义中“形容争吵而生气的样子”,显然是依据“拌唇”之“拌”而望文生训。表示争吵,通常会说“拌嘴”或“拌嘴拌舌”,但说成“拌唇”的确乎少见,也不合情理。至于《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所出“搬唇撅嘴”条目,据其所附的选例书目版本来看,《醒世姻缘传》系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经笔者复核,该版本此例作“拌唇撅嘴”,可见,“搬唇撅嘴”亦系伪词目。

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首开收录“拌唇撅嘴”先河,此书该条释云:“生气的样子。拌,同‘搬。”并引《醒世姻缘传》第三回、第四十八两回例句作证[11]。董书例证引自亚东本,以后的词典大都转录其例,而没有将其与更优、更早的版本进行校勘,以至于以讹传讹,《汉语方言大词典》甚至认为“拌唇撅嘴”乃冀鲁官话之“熟语”,显然都有失谨严。

二、因书证断词或断句不当致伪

古代原始文献一般是没有标点的。今人在点校古代文献时,往往会发生误点、误断的情形。词典编纂者在利用这些文献资料进行选词、立目时,或是过于相信今人的点校,或是囿于个人的识见,其所引书证的断词或断句未必适当,从而导致伪词目发生。

4.【着相】(应作“……着,相”)

《汉语大词典》第九卷该条:“犹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你这畜生!合人顽也要差不多的就罢,岂可顽得这般着相?”[1]白维国《近代汉语词典》该条释义、书证同《汉大》[9]。许少锋《近代汉语大词典》该条释为“放肆;出格”,除上述书证外,还举《鸳鸯影》第二回为例证:“又见朋友在船,不好十分着相。”[5]在这三种词典中,“着”的注音俱为zhuó。

按:《汉大》和《近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虽然也说得过去,但是与《近代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大相径庭,不由令人生疑。仔细审视《醒世姻缘传》原文有关部分,笔者发现,该小说标点整理者断句有误,“相”应归从书证未曾引出的下句:“你这畜生!合人顽也要差不多的就罢,岂可顽得这般着?相你既说得甚有凭据,张大嫂无意中说得与你的话又相投,怎怪得张大哥疑心?”其中,“这般着”为指示代词(“着”音zhe,轻声),意为这般样、这么着。“相”为动词,语义同“像”,意思是“像似;如同”,文献中多见。例如:

(9)两个天生的,打扮也不相两个姊妹,只相一个娘儿生的一般。(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

(10)你这话倒不相武城县里人家说的话,通似口外人说的番语。(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

词典编者未详审例句原文,盲目信从今人的标点,照单全收,以致出现错误。指代词“这般着”和语义同“像”的动词“相”,包括《汉大》在内的多数辞书未见收录,拙著《〈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则分别收释[12](P778)、(P891)。

至于“着相”,汉语中的确是有这一词语。不过,其中的“着”为“著”的借字,音zhù,意为显著、显露、显示;“着相”通常写作“著相”。《汉大》第九卷便收有“著相”条目,释为:“佛教语。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形象状态。”[1]《近代汉语大词典》所举《鸳鸯影》例便取用此义,或用“俗家语”释为“表现出来;露形”,亦无不可。该词典则释为“放肆;出格”,当系随文释义,且注音亦误。

5.【腲脓血】(应作“腲脓,血……”)

《汉语大词典》第六卷该条:“痴肥无用。犹脓包。《金瓶梅词话》第二回:‘[我]不是那腲脓血,搠不出来鳖。”[1]白维国《金瓶梅词典》[2]、《白话小说语言词典》[3]亦收录该条,释为“偎在脓血中。形容人猥琐窝囊”,其中的“猥琐”,在《白话小说语言词典》中作“萎缩”,书证均同《汉大》。

按:“腲膿血”不成词,释义更是穿凿附会。其中,“腲脓”是一词,“血”则断从下文。“腲脓”意为窝囊、软弱无能,也指软弱无能的人。该词亦作“煨脓”“偎侬”“猥浓”“??”。例如:

(11)那人必定不是好汉,必是个煨脓烂板乌龟。(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八卷)

(12)幸得他不像别的偎侬孩子,冻得缩头抹脖的。(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九回)

(13)勤而不俭,则奔忙一生,困苦一生;俭而不勤,则寒酸一生,猥浓一生。(明末清初贾凫西《澹圃恒言》卷一)

(14)无能曰??。(清代桂馥《札朴·乡言正字》)“腲脓”还可以写作“五脓”“伍浓”。例如:

(15)天底下怎么就生这们个恶妇,又生这们个五脓!(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

(16)我恼那伍浓昏君没点刚性儿,赌气的教他拿了去。(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六回)

(17)堂翁嗔仁兄伍浓不济,专常被老嫂打的出不来,不成个人品。(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八回)

《汉大》引例中的“血”应与下文“搠不出来”组成一语,“血搠不出来”即“搠(戳、扎、攮)不出血来”,也就是没有血性、懦弱无能之意。因此,该例应在“腲脓”之后点断,标作:“[我]不是那腲脓、血搠不出来鳖老婆!”需要指出的是,《汉大》引例无“老婆”一词,可能是被断从下文,实误。

6.【那尝时】(应作“那”“尝时”)

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该条释为:“指示过去一段时候。”并引《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例为证:“如今大爷这等严明,还要比那尝时的混帐,任你们胡行乱做哩!”[3]

按:“那尝时”不是一个词,而是“那”与“尝时”两个词,二词虽为相邻而结构并不相干。“那尝时的混帐”等于说“那混帐+尝时的混帐”(混帐,即混帐东西),“那”与“尝时”分别作“混帐”的限定成分。这里的关键是“尝时”作何解释,过去的辞书未见收释。其实,这个“尝时”就是“常时”的异体,《汉大》《白话小说语言词典》等均收录了“常时”,意为“平时,往常”。《白话小说语言词典》引例中的“尝时”便是此意。又如《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这驿丞可也硬帮,尝时没听的驿丞敢打人。”其中的“尝时”也用同“常时”,有的版本即写作“常时”。拙著《〈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收释了“尝时”一词[12](P92)。

三、因编校、印刷过程中疏忽大意致伪

有些伪词目不一定是由于文献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可能是由于词典编写者或编辑校对人员,在词典编写或编校、印刷过程中粗疏大意、不够细心而导致文字错讹。这类伪词目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7.【更发】(应为【更反】)

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该条释为:“越发;更加。”并引《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例为证:“(割股不可令父母知道;)①如知道了,更发不好。”[3]白维国《近代汉语词典》该条释为:“副词,表示程度更进一步,更加;越发。”除《醒世姻缘传》例证外,还增补了一例,即《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区奉仁更发怒道:‘你们这些人真正不通!不靠着宪眷,怎么能够升官呢?”[9]

按:查阅《醒世姻缘传》清同德堂刻本以及以后整理出版的齐鲁书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等版本,引例中的“更发”皆作“更反”。“更反”意为“反而、反倒”,其中,“更”犹“反而、却”,与“反”属同义复用。比如,《法华三昧经》:“禅思欲去色,更反为色乱。”即其用例。又如,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细细访问时,比苏州更反胜。你道为何?元来贩漆的都道杭州路近价贱,俱往远处去了,杭州到(倒)时常短缺,常言道‘货无大小,缺者便贵,故此比别处反胜。”此处的“更反胜”与“反胜”上下文对举使用,更可证明“更反”即“反”。揆之词典所引《醒世姻缘传》书证原文,前后意思相反,用“更反”比用表示“越发、更加”义的“更发”更切合原意。再者,“更发”属于西南官话和湘方言词[8],与《醒世姻缘传》的山东方言背景相去甚远。

笔者由此怀疑,很有可能是词典编著者在抄写或打字过程中,不经意间将“反”误写成了“发”(形似致误或音近致误皆有可能),之后的编校环节又没有认真地跟原著对照比勘,使错误得以延续下来。至于《近代汉语词典》所引《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例,断句则明显有误:“更发”不成词,而应是“更/发怒/道”,“发怒”一词不能点断。《白话小说语言词典》出版在前,“更发”只有一例;《近代汉语词典》出版在后,编著者为“补救”孤证之嫌,便增添《官场现形记》之例。殊不知前例已错,后例亦是断句有误。

“更反”一词,此前未见有辞书(包括《汉大》)收录,拙著《〈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已予以收释[12](P268)。

8.【添手垫脚】(应为【替手垫脚】)

《白话小说语言词典》该条释为:“犹‘替手垫脚。”并引《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九回例为证:“只说你自家一个人,顾了这头顾不的那头,好叫他添手垫脚的与你做个走卒。”[3]《近代汉语词典》该条释义、书证均同《白话小说语言词典》[9]。

按:翻检《醒世姻缘传》清同德堂本以及自亚东本以来的各家整理本,引例中的“添手垫脚”均作“替手垫脚”,无有作“添手垫脚”者。“替手垫脚”乃一常用语,意为替别人干活,做帮手、做下手。《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五回同样有这一用例:“我们爷要不是眉来眼去,兴的那心不好,我也舍不的卖他,好不替手垫脚的个丫头哩么!”“替手垫脚”也可以说成“替替手脚”。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七回:“明日教老冯替你看个十三四岁的丫头子,且胡乱替替手脚。”

“添手垫脚”虽然也能见字明义,但其他文献中均未发现有这一词语,两部词典的引例属于孤证,并且所据版本来源不明或可疑,因此,我们有理由断定“添手垫脚”属于伪词目,应还原其“替手垫脚”的真面目。究其致伪原因,可能首先是词条撰稿人不经意间为之,其后的审稿者、校对者又未审核例证、严格把关,于是便任其进入到词典中来。

值得注意的是,两部词典同时收有“替手垫脚”条,引用的例证也都是《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九回。这似乎意味着词典编者让“添手垫脚”出条系出于“保留异文”的考虑。不过,保留异文是在经过多方核查而无法确定文字真伪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确凿的证据可考辨出真伪来,还是去掉所谓的“异文”为好。而且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此处似乎并不属于所谓的“异文”问题。

余论

通过上文对伪词目现象的举例说明和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历史性语文词典讲求出条有自,要求词条有书可征,有例可查。但书证即例句一定要真实可靠、不能带有任何疑点才行。这就要求词典编纂者对书证一定要严加核实,认真比勘,努力排除疑点,求得真相。而这便意味着编纂者一要有相关方面(包括语言学方面)的学识和知识积累,能“慧眼识金”;同时,还应具有敬业和敬畏精神,要“心怀忐忑,一字不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伪词目的出现。

第二,笔者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词典中几乎所有的伪词目一般只有一个书证,而孤证入典向来是词典编纂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这就再次提醒词典编纂者,对于只有孤证的条目,入典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务必再三斟酌推敲,应该做些必要的文字考证、审核和比勘工作;如果确有疑问而一时难以定夺,宁可存疑不收,也比勉强收入词典要好一些。

第三,汉语词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极个别的词语以讹传讹,乃至为后人所接受,作为一个词在新的语境中被模仿使用,约定俗成而存在于语言生活中,如“未由”之于“末由”、“盘牙”之于“盘互”等[13]。对于这类“因误成词”的词语,历史性语文词典当然应该收录。而本文所说的伪词目则与之不同:这些伪词目大都出自近代汉语文献,不仅产生时间较晚,而且都不是“因误成词”,未被模仿使用,即在语言生活中没有留下“因误成词”的实际用例。为了维护汉语的纯洁与健康,拒绝这类伪词目入典,是完全应当而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會,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2]白维国.金瓶梅词典[Z].北京:线装书局,2005.

[3]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4]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5]许少锋.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张鸿魁.金瓶梅字典[Z].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7]陈刚.北京方言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9]白维国.近代汉语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10]吴士勋,王东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12]徐复岭.《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13]董志翘.关于古代汉语大型辞书中“因误成词”词条的处理[J].中国语文,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