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摘 要:《新编醉翁谈录》是南宋庐陵罗烨编写的话本资料类编,语言较为通俗,不仅保留了很多反映当时口语的俗语词,也保留了一些与说话伎艺相关的行业词。对这些词语进行考释辨析,既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的修订与完善,也可以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多方面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编醉翁谈录》;俗语词;行业词;释义
一、引言
《新编醉翁谈录》是南宋庐陵罗烨编写的一部话本资料类编。该书在国内曾一度失传,目前唯一可见古本藏于日本天理图书馆。发现该书后,日本人于1941年将其影印出版,题“观澜阁藏孤本宋椠”。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首次对该书进行点校;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亦出版了此书。《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266册收录了此书影印本;2018年,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第九编八)亦收录了此书。
编者罗烨,生平事迹不详,刻本署名为“庐陵罗烨”,庐陵位于今江西吉安。《新编醉翁谈录》诸书亦未载,仅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引有数语,《永乐大典》卷二四〇五曾引《醉翁谈录》之《苏小卿》,但不见载于今本罗烨《醉翁谈录》。该书的其他内容在历史文献中则鲜见提及。
《新编醉翁谈录》凡十集二十卷,所收内容庞杂,有男女风月故事、诗词、笑话、花判词等,书中自述:“如有小说者,但随意据事演说云云”,意谓说书人可根据该书故事进行敷演,据此可以推测,该书中的各种素材主要是为当时的说书艺人提供参考的。篇首《小说引子》和《小说开辟》二文,首次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宋元说话伎艺、宋元小说的发展历程,并罗列了大量的话本书目,为宋元小说史、说话史、戏曲史等研究提供了史料依据,因此,学界最先关注的是它在小说、戏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新编醉翁谈录》的汉语史研究价值也不容忽视。由于该书面向的消费群体主要是说话艺人与平民百姓,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下层民众,所以作者在抄撰他书时,多选用贴近口语的、通俗易懂的口语词、方言词等,书中还有一些与说话伎艺相关的行业词,可借此对宋元说话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它与北宋刘斧的《青琐高议》、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等,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文学语言由雅趋俗的变化趋势。
总的来说,《新编醉翁谈录》的词汇相当丰富,可由此窥探南宋时期的语言面貌,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珍贵材料。本文将从中选释数则俗语词与行业词,以此体现该书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语料价值。需要说明的是,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之点校本是《新编醉翁谈录》目前最为通行的版本,所以本文將其作为研究的底本,以下简称“古典文学校本”。
二、《新编醉翁谈录》中的俗语词
关于俗语词的界定,目前学界尚未统一,本文采用郭在贻先生的定义:“指的是古代文献中所记录下来的古代的口语词和方音词之类(二者有时难以截然划清界限)。”[1]《新编醉翁谈录》使用了一些俗语词,这些俗语词或字面生僻而义晦,或字面普通而义别。下面,试举数例进行分析。
1.
(1)只凭三寸舌,褒贬是非;略万余言,讲论古今。(《小说开辟》)[2](P3)
按:古代字书均不载此字。“”的意思是讲述。刘孝严解释说:“,指经过组织的说话。”[3](P72)《汉语大字典》于“”下收有“拼凑、揉合”这一义项,所用书证只有《新编醉翁谈录》中的这段话。在贵州方言中,“团”至今仍可表示说话之义,如:“他们几个团得热闹得狠。”[4](P1964)“”或为“团(團)”之增旁分化字。不少从“专(專)”得声之字均可表示说话义。比如,“传”字,《大戴礼记·保傅》:“简闻小诵,不传不习。”王聘珍解诂:“传,述也。”[5](P57)现代汉语方言中有“言传”“通传”等词,意谓言语、告诉。又如,“”字,《古壮字字典》释为“相传、传达、传扬”等,都可表示告诉[6](P73),此字应为“”之类推简化字。再如,“”字,为越南喃字,意思是“说话”。现代越南语写作chuy?n,其英语解释为:“to talk with/to somebody”[7](P185)。
2.僀搭
(2)讲论处不僀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小说开辟》)[2](P5)
按:“僀”,古典文学校本认为通“滞”。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于“僀”条下有按语:“‘僀有拖沓义,其义当与困顿义相通。”所用书证也是这段话[8](P1366)。二者均将“僀搭”二字拆开,并仅从“僀”字出发进行释义,“搭”字则无着落,此说有待商榷。
“僀搭”应为双声联绵词,与下文“絮烦”形成对文,都是形容言语啰嗦,无须拆解释义。僀,端母,齐韵,去声;搭,端母,合韵,入声。二者同为端母字,为双声联绵词,其语音形式为[ti-t-]。这一联绵词具有多个词形,如“滴烢”“滴答”等。《西游记》第二回:“师父果有些滴烢,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9](P9)《西游记》第二十回:“老儿滴答甚么,谁和你发课,说甚么五爻六爻;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9](P138)“滴烢”同“滴答”,亦有版本作“滴澾”。滴,端母,锡韵,入声;烢,《龙龛手鉴》注音丑革反;答,端母,合韵,入声;澾,透母,曷韵,入声。“滴”与“僀”亦为阴阳对转。“滴烢”“滴答”“滴澾”“僀搭”四者音近,均可表示言语啰嗦义。佛经文献亦有一例,《正源略集》卷十六:“若也滴滴搭搭、婆婆诃诃,只恐总去不得,何也?天长,从来不与人说妈妈禅。”“滴滴搭搭”义同“婆婆诃诃”,二者的意思都是啰嗦、絮烦。查检《汉语方言大词典》,语音形式与“僀搭”同为[ti-t-]且皆表示啰嗦义的词语主要有:西南官话中的“滴铎”[ti213to0],江淮官话中的“滴掇”[ti212to212]等;吴语中的“的达”;闽南语中的“嘀嗒”[ti?32tap32]等,皆形容言语啰嗦。
3.厮挺
(3)说人头厮挺,令羽士快心;言两阵对圆,使雄夫壮志。(《小说开辟》)[2](P5)
按:“厮”,义为互相;“挺”,义为顶撞。《汉语大词典》收有该词,但所举例证为元代书证,高明《琵琶记·激怒当朝》:“他元来要奏丹墀,敢和我厮挺相持。”[10](P68)明代王錂《春芜记·忤奸》:“我只将忠义存,向权门怎生卑逊?况复是同袍合簪,又何妨语言厮挺?”[11](P350)二例书证时代较晚,可据《新编醉翁谈录》补充例证。
4.眼嫁眉婚
(4)从此眼嫁眉婚,神交气合,况闻指腹先有其言,将谓齐眉,后无少及。(《张氏夜奔吕星哥》)[2](P6)
按:“眼嫁眉婚”表示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仅见于《新编醉翁谈录》,或为当时俗语词。
5.舣
(5)昨暮抵此,以风急未能济,舣舟城下。(《姑苏钱氏归乡壁记于道》)[2](P21)
按:“舣”,《广韵·纸韵》:“舣,整船向岸。”义为停泊,使船靠岸。西晋左思《蜀都赋》:“试水客,舣轻舟。”李善注曰:“应劭曰:‘舣,正也。一曰南方俗谓正船回济处为舣。”[12](P80)
6.耍峭
(6)师师耍峭而聪敏,酷喜填词和曲。(《三妓挟耆卿作词》)[2](P32)
按:“耍峭”义为聪明,与“聪敏”对文。宋代朱敦儒《减字木兰花·无人惜我》:“无人惜我,我自殷勤怜这个,耍峭惺惺,不肯随人独自行。”[13]“耍峭”与“惺惺”对文,均表示聪明机灵。在《汉语大词典》中,“耍峭”仅收“苛酷”这一义项,书证为宋代王安石《王荆公诗注》卷四十八《寄李道人》:“跳过六轮中耍峭,养成三界外愚痴。”[14](P970)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耍峭”并非“苛酷”义,仍表示“聪明”义,与“愚痴”对文。
7.挼
(7)安安又嗔柳曰:“先我矣!”挼其纸,忿然而去。(《三妓挟耆卿作词》)[2](P33)
按:“挼”,方言词,同“捼”。《集韵》:“捼,揉也。关中语。”义为用手揉搓,将纸等物弄皱。今方言仍说此语,如北京官话:“这纸都挼了,不好写字了。”云南楚雄:“那件衣服挼了。”[4](P4735)
8.廉廉尖尖
(8)其蚁与蚊,俱骂之曰:“看你一个嘴子,廉廉尖尖,得恁地好色!”(《嘲人好色》)[2](P40)
按:“廉”,《说文解字·广部》:“廉,仄也。”《广雅·释言》:“廉,棱也。”“廉廉”可表示细弱貌。《艺文类聚》卷七十五引晋代挚虞《疾愈赋》:“馈食纤纤而日尠,体貌廉廉而转损。”[15](P1290)“廉廉尖尖”,指细细尖尖的样子。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作“连连尖尖”[16](P556),“连连”并无细弱的意思,应为记音字。
9.啜持
(9)白白红红遍野畦,光风丽月衒芳姿,个中无限西施乳,一味啜持黄口儿。(《烟花诗集》)[2](P52)
按:“啜持”,義为哄骗。《汉语大词典》收有书证,系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七:“当下只留这万秀娘在焦吉庄上,万秀娘离不得是把个甜言美语,啜持过来。”[17](P560)“啜持”一词为宋时方言词,文献中还有一例,北宋秦观《品令》其二:“须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须肐织。”意谓只用花言巧语就能哄骗你使你发笑,又何须胳肢你。秦观为高邮人,今高邮话仍用“啜持”表示哄骗。《汉语大词典》书证时代较晚,可据补。
10.讲问
(10)与李生为两姨之亲,时节讲问不疏。(《梁意娘与李生诗曲引》)[2](P55)
按:“讲问”,《汉语大词典》仅收有“讲说讨论”一个义项,但此句中的“讲问”应为问候义,诸辞典漏收该义项。文献中还有一例,宋代杨潜修等撰《云间志·重开顾会浦记》:“于是监州曹公以身任责,慨然兴叹曰:‘吾尝巡行属邑,讲问民瘼,亦既有得于此,顾未有以发之也。”[18](P209)“讲问民瘼”指了解百姓疾苦,问候百姓,后文有“访于父老”可与其对读,亦为问候百姓的意思。
11.擔擔阁阁
(11)苦苦冤冤,擔擔阁阁。清风去来兮转憔悴,黄昏前后兮添萧索。(《意娘与李生相思赋》)[2](P58)
按:“擔擔阁阁”即“耽搁(担搁、担阁)”的叠词用法,其中,“苦苦冤冤”与“擔擔阁阁”相对,均表示内心苦闷焦灼的状态。文献中还有一例,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迟了些时,也有向学署透信的,也有商量递呈的,却也有惹出清议谈论的。以此,观观望望,擔擔阁阁,挨至次年正月,尚无举动。”[19](P25)根据语境可知,擔擔阁阁义为“犹豫不决”,表示内心焦灼的状态。
12.棺本
(12)启棺本,体果生起。(《薛昭娶云容为妻》)[2](P69)
按:“棺本”即棺材。明代高拱《高文襄公集》卷四十三:“在朝房听拏买南蛇胆,买棺本,分付后事,谓必死矣。”[20]
13.吃柴
(13)卖卦秀才,文理全乖,冒称进士,且请吃柴。(《断人冒称进士》)[2](P81)
按:“吃柴”义为挨打,今浙江黄岩、金华等地仍说此语。
14.幽偎
(14)水府幽偎,寡人暗昧,重荷夫子远来,将有为乎?(《柳毅传书遇洞庭水仙女》)[2](P84)
按:“幽偎”,义为不清晰貌。在文献中较为少见,仅此一例,诸辞书亦未收录。
15.下
(15)须臾,下胡麻饭,山羊脯,甚美。(《刘阮遇仙女于天台山》)[2](P87)
按:“下”在句中的意思是摆放、准备,“下胡麻饭”指摆放、准备好芝麻饭。这一意义自先秦时期已有,用作及物动词,多出现在口语性强的语境中。《吕氏春秋·报更》:“昔赵宣孟将上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蠲而餔之,再咽而后能视。”[21](P168)“为之下食”,是指为因饥饿而倒地不起之人摆上食物。中古时期则多见,亦多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语境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22](P6)《世说新语·雅量》:“须臾食下,二王都不得餐,唯属羊不暇。羊不大应对之,而盛进食,食毕便退。”[22](P369)“下”后可接更为具体的名词,如《世说新语·纰漏》:“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22](P922)“下果”即放置、准备果盘。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又呼侍御,下酒饮啖。”[23](P31)“下酒”即准备酒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干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24](P322)以上个例句中“下”后所接宾语更为细致具体。今江西莲花说“下斋饭”,意思就是摆放好祭祀用的物品。
16.照
(16)照与人俱去,照归人不归。(《乐昌公主破镜重圆》)[2](P109)
按:“照”或为“镜子”俗称。此篇本事出于《本事诗》,有多处作“照”,如:“乃破一照,人执其半。”“有苍头卖半照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具言其故,出半照以合之。”“照与人俱去,照归人不归。”[25](P9)
三、《新编醉翁谈录》中的行业词
《新编醉翁谈录》是一部可供说话艺人采撷说话材料的参考书,其中,《小说开辟》《小说引子》这两篇文章,对当时说话伎艺的发展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因此,此书除了保留大量俗语词以外,还有一部分与说话伎艺相关的行业词,如“话头”“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等。下面,我们就举其中数例进行阐述。
17.演史、合生、舌耕、挑闪
(17)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挑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小说引子》)[2](P1)
按:“演史、合生、舌耕、挑闪”均为说话伎艺。演史,亦称“讲史”,即演说历史故事。合生,指说话人在表演时指物赋诗,带有滑稽玩讽的意味。舌耕,指说话人靠嘴上功夫维持生活,就像通过耕作来获得粮食一样,亦可借指说话这门伎艺。挑闪,挑,挑逗、引逗;闪,忽有忽无、躲躲闪闪。挑闪,犹言卖关子,指在说话时故意吊听众的胃口。
18.动哨、中哨;引倬、底倬
(18)动哨、中哨,莫非《东山笑林》,引倬、底倬,须还《绿窗新话》。(《小说开辟》)[2](P3)
按:“动哨、中哨”是宋元說话术语,指在说话表演时插入笑话或诨话等,具有插科打诨的作用。《东山笑林》诸家书目未载,或与《笑林广记》相类,是古代笑话集,可作为插科打诨的材料来源。《绿窗新话》是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编的笔记小说集,多为风月故事,并且篇幅较小,与故事梗概相类。
“引倬、底倬”也是宋元说话术语,但二语不辞。“倬”,或为“擢”之音借字。“擢”的意思是引出,《说文解字·手部》:“擢,引也。”今闽南语中仍有“引擢”一词,义为引逗,或用话术套出别人的话或事情。“引擢”“底擢”的语义还可以从宋元说话体制得到启示。宋元话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说话体制,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等部分组成,其中,“头回”是指在叙述正话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正话相似或相反的故事,以此拖延时间来招揽更多的听众,亦有引入正话的作用。与正话相比,这个故事的篇幅通常较短,而《绿窗新话》多为短小精悍的故事,比较适合用作头回。“篇尾”是指在结束正话后对正话进行总结或提示散场的内容,旨在提醒听众即将结束。“引擢”与“底擢”的作用或与头回与篇尾相类。“引擢”指的是引出正话的引导性故事,与“引子”相类,是宋元说话体制之一;由此类推,“底倬”应为“底擢”,指的是提示观众表演即将结束的话语,其作用与宋元说话体制中的篇尾相类,亦为说话体制之一。
19.举断模
(19)举断模按师表规模;靠敷演令看官清耳。(《小说开辟》)[2](P3)
按:该句断句应为“举断模,按师表规模;靠敷演,令看官清耳。”“敷演”是指对故事的叙述加以细节的渲染,使故事内容更能吸引听众。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说:“所谓‘敷衍,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一些细节,把内容丰富起来。”[26](P112)“举”,即行为举措;“断”,即决断事情;“模”,《说文解字·木部》:“法也。”义为法式、规范,这里是指说话的范式、程序。宋代说话伎艺发展迅速,很多说话人的伎艺并非独自摸索所得,而是有所师承的。《中国俗文学辞典》曾收有“雄辩社”条目:“雄辩社,宋说话艺人的行会组织。系说话艺人传授训练说话人才之团体。”[27](P445)“举断模,按师表规模”意谓说话的章程、范式,是按照师傅所传授的那样去做。
20.收拾、话头
(20)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小说开辟》)[2](P3)
按:“收拾”意谓说话人对故事讲述的安排详略得当,此处亦可指说话表演的总括和收结。文中还有一处提到“收拾”:“讲论处不僀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2](P5)“话头”与宋元话本体制之“头回”相类,亦可称作“引子”“引首”“请客”“摊头”[26](P183),指用以引出正话的故事,与正话内容相类或相反。
21.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捍棒、妖术、神仙
(21)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捍棒、妖术、神仙。自然使席上风生,不枉教坐间星拱。(《小说开辟》)[2](P3)
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捍棒、妖术、神仙”,大体上是指宋代说话的主要类型。其中,“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捍棒”这些分类亦出现在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吴自牧《梦粱录》等书中,它们分别指代不同的题材内容。“灵怪”指演说鬼怪妖异、神仙道释的故事;“烟粉”指讲述人鬼幽期的故事[28](P227);“传奇”指讲述人间悲欢离合的奇闻轶事[26](P144);“公案”指演说断狱勘案的故事;“朴刀”本为一种刀具,“捍棒”本为棍棒,这里是指演说江湖豪杰之英雄事迹的故事。“妖术、神仙”这两种类型仅出现在《新编醉翁谈录》中,其故事内容或与“灵怪”有重合之处。
22.砌
(22)曰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小说开辟》)[2](P5)
按:“砌”,指用于插科打诨的戏谑话语或滑稽动作,类似于“耍噱头”。宋、金时期有“打砌”一词,义同“使砌”。宋代刘昌诗《芦浦笔记》卷三:“街市戏谑有打砌、打调之类。”[29](P17)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张生)又问道:‘吾师那家里做甚底?买了几十瓶法酒?做了几十分茶食?法师笑道:‘休打砌!我见舂了几升陈米,煮下半瓮黄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编醉翁谈录》保留有较多的俗语词,如“棺本”“吃柴”“下”等,以及与“说话”相关的行业词,如“演史、合生、舌耕、挑闪”“动哨、中哨、引倬、底倬”等。对这些词语进行考释辨析,首先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的修订与完善。不仅可以将相关例证提前,如“厮挺”“啜持”等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书证较晚,可据《新编醉翁谈录》补充较早用例;而且可以扩展相关义项,如“讲问”一词除“讲说讨论”义项外,还有“问候”这一义项;还可以对诸辞书未收词条进行增补,如“棺本”“僀搭”“眼嫁眉婚”“廉廉尖尖”等。其次,也能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语料支撑。可见,《新编醉翁谈录》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材料,可由此窥探南宋时期的语言面貌。
参考文献:
[1]郭在贻.俗语词研究概述[J].语文导报,1985,(9).
[2][宋]罗烨.新编醉翁谈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3]刘孝严主编.中华百体文选(第五册)[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4]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古壮字字典[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2.
[7]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8]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9][明]吴承恩.西游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10][元]高明.琵琶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11]章培恒主编.四库家藏·六十种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2][唐]李善.文选注[M].中华书局,1977.
[13][宋]朱敦儒.樵歌[M].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14][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M].成都:巴蜀书社,2002.
[15][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6][宋]陈元靓.事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下)[M].严敦易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8][宋]杨潜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云间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19][清]李绿园.歧路灯[M].昭鲁,春晓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98.
[20][明]高拱.高文襄公集[M].明万历刻本.
[21][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2]朱碧莲,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23]马银琴译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4]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5][唐]孟启.本事诗[M].董希平,程艳梅,王思静评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4.
[26]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7]王文宝,盛广智,李英健.中国俗文学辞典[Z].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8]叶德均.叶德均学术文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29][宋]刘昌诗.芦浦笔记[M].张荣铮,秦呈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