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录音艺术专业内涵与外延解析

2021-11-28 22:56冯曦
高教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新文科教学改革

冯曦

摘  要:国内录音艺术专业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汇入各方向支流而发展壮大,虽然目前国内院校录音艺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变革与磨合,逐渐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体系,但因为录音艺术专业先天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特征,且知识结构发展具有高速变革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该专业的内涵外延进行深入剖析以明确该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链是正确判定学科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录音艺术;教学改革;新文科;学科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090-04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major of Recording Arts in China has gradually merged into various tributaries and grown stronger. Although the major of Recording Art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has gradually formed a multi-directional and multi-level teaching, practice an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fter years of reform and integration, the major of Recording Arts is inherently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tructure is highly revolutiona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is major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iscipline chain involved in this major,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rrectly judging the direc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Keywords: Recording Arts; teaching reform; new arts; subject chain

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第二版,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新文科是数字化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在高度发达的数据和网络基础上推进传统文科和信息技术的文理交叉重组,综合学科优势,从数字信息化角度拓宽传统文科的研究视角,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

录音艺术专业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办学历史的跨学科专业,正经历多元化艺术发展时期以及数字化、网络化科技大潮。作为完全符合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方向的专业,不断纳入新兴学科以拓宽其内涵和外延成为其必然的使命。在艺术类学科和专业中,正因为录音艺术具有走在时代前沿的内在特征,从而越发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开办录音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和报考人数也正逐年增加。

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开办录音艺术相关专业(或方向)的高校有41所,2020-2021年教育部批准增加3所院校开办录音艺术专业高校既包括中央戏剧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这样的老牌艺术类名校,也有河北美术学院这类民办艺术高校。

然而,录音艺术专业的跨学科属性,也带来了其多源头和多支流的学科特性,这些特性使得現阶段国内院校该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的多样性甚至模糊性。诚然,高速发展的数字化科技以及人们的文化生活状态的快速更新,客观上推动了录音艺术专业内在知识结构的快速更新,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不免缺乏宏观规划,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对录音艺术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认识,以完善执教师资、专业学子和社会大众对该专业培养路线的总体认知。

一、多源头视角下的录音艺术专业历史沿革

“录音艺术”中“录”代表记录的技术手段,“音”代表乐音、语音、音效等一切音响,“艺术”代表要艺术化地处理这些声音。记录与承载一切艺术化的声音是录音技术和艺术发展的出发点,从录音技术角度,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将声音(包括声场)高度保真地记录于媒介,并可随时随地高解析度还原;而从艺术角度,如何艺术化、形象化地设计已记录的声音,如何合成与创造更多的用于艺术表达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包括音乐)独立呈现或与其他艺术形式完美融合化呈现,是录音艺术的最终诉求。

录音艺术作为教学专业,其执教人员由高校专职与业内兼职教师构成,为了从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视角切入教学内容,教师的学缘背景可来自艺术学和工科两个领域。两种不同背景从教人员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据作者了解,本专业中相当数量的艺术学科背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研究工科内容以完成科研和创作,同样工科背景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也有乐器演奏和音乐编配等艺术特长。因此,学科间的融合渗透与合作分工是录音艺术专业教师的主流思想。

当前,本科录音艺术专业依据2011年教育部文件,被纳入艺术学(13)——戏剧与影视学(03)——录音艺术(08)之下。因此,依据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科归建,可以认为,影视声音录制与设计是本专业的核心构建,其余方向是对录音艺术专业的完善与补充。

北京电影学院从1951年首开电影录音课程, 1960年正式获批复成立电影录音系,随即作为电声系并入北京电影工程学院,1978年恢复电影录音专业本科招生,这可以看作录音艺术专业的起源。1987年,录音艺术作为普通高校专业名称正式出现在教育部专业目录,随后二十多年间,随着教育部的几轮学科优化与合并,录音艺术作为覆盖多个方向的学科,其内涵逐渐发展成熟。

由表1可知,录音艺术专业的主流由各方向的支流匯入而成:电影录音是录音艺术专业的源头和主干,音乐录音、电子音乐制作、音乐与声音设计、音乐科技、游戏与交互等分支沿着时间线逐渐汇入。可见,录音艺术专业,随着科技和观念的发展,逐渐融入多种媒体、多种科技和多种观念是大势所趋。目前和不远的将来,交互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声音科技将是录音艺术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二、录音艺术专业现阶段办学特征

多年以来,开办本科层次录音艺术专业及其相关方向的艺术院校,依托各自历史积淀和专业领域优势,发展出较为明显且各具特色的倾向性特征。

第一类,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代表,依托全面的电影学科和电影工业流程化教学管理,以电影录音为核心,将影视声音设计、影视音乐创作、音乐录音、游戏交互音频设计等方向围绕在电影声画相关的知识链和产业链中。几乎垄断了国家电影产业的声音设计制作人才供给。

第二类,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依托全面的传媒技术工科优势,将音响工程、电子音乐创作、音响导演(音乐录音、扩声)等专业方向作为核心重点打造,这些方向含有明显的声学、电声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集成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工科知识背景,为广电、剧院等文化部门培养了大批音频系统的专项人才。

第三类,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为代表,充分利用在音乐学科尤其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上的绝对优势,将电子声音合成、数字音频技术等先进声音创作技术,应用于电子音乐作曲、影视动画游戏音乐和声音设计以及人工智能作曲领域当中,以期待在数字化背景下,继续将传统作曲与音乐表演的优势扩大到数字化、交互化的电子音乐创作和电子音乐表演之中,并尝试将这类新颖的声音与音色应用到影视音乐等商业化应用型创作教学之中。

第四类,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依托艺术学门类下五个一级学科俱全的综合优势,将录音艺术专业和戏剧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下的多个专业进行深度融合性创作实践,尤其在传媒领域和数字化多媒体领域持续发力,师生共同创作出大批影视、动画、数字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作品,并为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录制、舞蹈音乐编创与录制、晚会音乐音响制作与扩声等提供技术与艺术质量上的保障。

第五类,以武汉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为代表,依托学术性电子音乐的研创先发优势,持续在电子音乐理论与创作,音色合成理论与创作,交互装置理论与实践等录音艺术外延学科不断地发展,培养出一批这类方向的优秀人才,创作出一批学术性实验性较强的作品。

第六类,以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为代表,作为地方公办传媒学院,为地方广电部门、文化场馆、网络媒体等行业培养了精通音频技术应用以及音乐与声音艺术设计的人才,并为国内外一流高校输送了为数不少的录音艺术专业优秀研究生。

第七类,以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河北传媒学院为代表,作为地方民办传媒院校,利用灵活的机制,原生融合商业环境,以培养实用的市场急需人才为首要目标。广电与网络媒体、文旅产业、中小型文化传媒公司的声音艺术与音响技术人员,很多来自这类高校的毕业生,另外这些实践型传媒院校的毕业生中,不乏创业成功者。

由此看来,国内院校录音艺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变革与磨合,逐渐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体系,总体已经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录音艺术专业知识体系的开放性

录音艺术专业对于相近学科及其专业方向的相关性,不能简单使用跨学科跨专业这一术语来描述,更重要的是,录音艺术和多个相关学科专业形成了相互交融,互为因果、互为补充的学科知识链。这一体系,目前尚未有很好的注解方式,作者从图1为始,试为录音艺术专业的跨学科融合链条加以阐释。

图1所列一级和二级学科及编号参照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鉴于本文以录音艺术专业为出发点,该图仅标示录音艺术与所涉及的跨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这些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录音艺术专业在本科教学阶段属于实践性学科,因此该图不含理论类二级学科或专业。

录音艺术专业是戏剧影视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与影视艺术是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体,戏剧与影视学中的传媒类专业,和录音艺术专业具有天然的联姻关系,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导演、动画和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直接产品是视频类艺术作品,没有声音设计的加入产生视听联觉是不能成立的。而表演和播音主持专业牵涉到语音的录制、播出,现场扩声等音频系统工程问题,必然需要录音艺术专业人员的介入与合作。

目前划入设计学学科的传媒类专业,相对戏剧与影视学下的专业,具有更强的科技内涵和工商业属性,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包含当今热门的电子游戏方向),能够使用数字手段设计出传统拍摄无法达到的超现实动态画面,相对于此的声音设计,也必然不同于常规录音和回放手段。使用数字效果器和声音合成系统进行音乐与声音设计是录音艺术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和此类视频艺术设计专业的联系非常紧密。而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相关的装置艺术,包含在艺术与科技这个大框架内,也和数字声音设计中的声音交互设计息息相关,机械装置、灯光、声音和图像是人机交互一体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录音艺术专业所产出的艺术成品,是音乐与舞蹈学最终成果的媒介化存在的基础。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创作的音乐作品,需要音乐表演专业进行排练演奏,最终由录音艺术专业人员进行录音和制作,以便在网络环境和传统广电部门与唱片公司回放,如此得以完成完整的艺术作品创作生产和消费这一价值实现环形链。而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制作,不论是应用型电子舞曲还是学术型幻听电子音乐,均可以由录音艺术中数字音乐与声音设计方向专业人员直接完成或和作曲专业方向人员合作完成。此外,适用于舞蹈编导的音乐,也必然由上述路径进行创作、剪辑与后期制作。

工科类专业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是录音艺术专业的外延,跨学科门类的合作极大扩展了录音艺术专业的内涵。声音是天然具备物理学属性的概念,音频信号的录制与传输需要基本逻辑电路、自动化控制、通信、各类交互传感硬件模块;音色的创造需要模拟与数字音频合成技术;声音的艺术化处理需要多媒体数字音视频处理软件平台与效果功能插件。

无论从录音与音响器材硬件视角,还是从各类计算机软件平台模块使用视角,录音艺术专业人士实质上是工科类专业人士的下层高级用户,与普通用户不同,高级用户并不是简单地使用产品或享用服务,更重要的是实施专业化手段,创造性使用相关技术,并针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向上游提供反馈意见,甚至直接加入技术开发团队。

综上,以录音艺术专业的核心结点出发,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创作与研究,可以链接到相关各艺术类和部分工科类专业领域,这些学科和专业共同构成了录音艺术专业内涵与外延的整体框架。

四、录音艺术专业知识结构发展的高速变革性

录音艺术专业是在技术和艺术史演化过程中,不断发展与融合的专业,因此在不同历史阶段,录音艺术专业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当今世界正从深度数字化信息化向人工智能化转变,录音艺术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必然会随着技术演进而高速发展,融入新的技术,形成新的声音创造力和生产力。

技术和艺术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想象空间;另一方面,艺术创作需要创新,创新意味着不断反叛既有经验和结构,这一需要反推技术的演进,向着适应艺术创新需求的路途延伸。

录音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无论乐音或噪音,音色的来源是声音艺术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如果说多轨录音技术是电影声音设计以及音乐制作的开端,多年的发展使得录音的根本任务由传统音乐音效的原味呈现逐渐衍生为创作出打破传统音乐框架的音乐音效,高于现实地凸显声音的内涵表现张力和强烈感官刺激。声音来源和处理方式的多样性取决于技术演进,而这正是基于声音设计艺术理念的音乐音效创作源泉。由此看来,技术演进必然带来更多的声音生成、传输、表达和处理方式,也使得录音艺术专业知识结构不断融入新的技术特征。科技高速发展通过跨学科合作链形成带动力,必定使得录音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高速变革性。

目前从技术演进和艺术创作需求来看,录音艺术专业知识结构的变革与突破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 音频传输技术演进。从目前音频信号传输通信方式来看,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信号,录音、回放和扩声系統的设备集成还是以有线形式为主。而5G和WIFI的普及,物联网概念和设施的完善,已经给全无线IP设备的运行提供了可能,全无线环绕声还音系统已经在研制和试商用。只要合理解决网速和延时问题,传声器等录音设备、音箱等还音设备的音频传输有望完全告别铜线,系统集成的革命正在开展。

2. 声音合成技术演进。传统的加法、减法、FM、物理建模、粒子化等合成方式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技术单一,音色变化能力有限,且声音设计的工科思维不符合艺术家创作的思考方式。技术组合化的合成方式与复杂的调制矩阵已经在合成音色插件中开始广泛应用(如Logic平台下的Alchemy、Sculpture等模块),未来为音乐家和声音设计者提供的音色合成方式必将更加多样、规范、有效且富有创意。

3. 音色采样技术演进。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一直以来伴随着乐器音色采样技术而发展,乐器采样从单音色波表合成,到单音色完整力度分区采样,到多演奏技法键位采样切换,发展至今已经出现根据触键弹奏探测智能化选取演奏技法采样的音色库插件。该种方式更加贴合作曲家的作曲思维和键盘弹奏思维,作曲家对单一乐器的写作思路不易被分割打断,因此受到广泛好评和关注,一定是未来采样音色库的发展方向。

4. 智能化音乐与声音算法演进。音乐创作的智能化,音乐混音的智能化,将为音乐创作、音乐缩混甚至电影终混提供更加便捷的操作和参考。音乐风格模板的丰富完善,风格交叉融合的即时算法,将使得音乐制作成本和门槛进一步降低。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用户,通过模块化操作即可完成初级的作曲和声音设计工作。作曲家和混音师的工作甚至会演变为只需要为智能作曲和混音程序提供艺术化思路模板即可。

5. 全景化空间再现技术演进。从单声道到立体声再到全景声的全面应用,体现出声音创作对空间再现真实性的不断追求。空间真实性的终极体现即VR,因此声音再现的VR化,已是必然实现的目标。这在技术上需解决人体尤其是头部动作的侦测和回放声像的同步问题,在VR电影或其他艺术场景中的全维度声音空间设计,也要在艺术创作理念上探索新的概念和方式。

五、结束语

录音艺术专业是一个从历史走来,面向未来的专业,其内涵和外延的开放性使得众多和音频相关的技术和艺术学科都可以链接于此,其拥有实现广阔的应用环境,可创作出更加丰富和有创意的单媒体或多媒体作品。这种天然的跨学科跨专业属性,符合新文科建设的学科合作要求。通过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科相关性链接,对跨学科艺术创作与研究,开辟了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注释:

①数据信息来源为各院校官网。

参考文献:

[1]姚国强,赫铁龙,梁婧.创建与传承:中国影视声音学科及录音专业的发展历程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3):137-141.

[2]姚国强,赫铁龙.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0年[J].电影评介,2019(20):12-19.

[3]范翎.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艺术学院录音艺术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0):63-65+102.

[4]井泉.中国特色录音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艺术教育,2016(9):50-53.

猜你喜欢
新文科教学改革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