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春娥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530007)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1]。庞大的受众群体使网络成为文化交流、利益交锋的重要场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大学生是网络空间最为活跃的群体,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试从以下方面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谈一管之见。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政治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做好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必须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高校党委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领,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当作中心工作来抓。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常抓不懈,始终绷紧意识形态斗争这根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全盘把握、统筹安排、分工合作,不推诿、不逃避,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动向,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严守意识形态工作的红线、主线和底线,科学把握开放合作交流与严防渗透演变的关系,科学把握正面宣传引导与负面舆情管控的关系,正确处理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学校各党政院系领导和负责人要各司其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关键时刻发声发力,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抓好落实。要辩证地分析看待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防渗透、防侵袭、防演变、防颠覆的同时,也要旗帜鲜明、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优势,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价值引领,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赢得意识形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关键。
党员干部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排头兵,要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和信息化专业技能培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的鉴别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工作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善于发现、把握和处置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发性问题,在危急时刻和关键问题面前要敢于亮剑发声、担当作为,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329,“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330。思政课教师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要通过QQ、微信、微博、直播、论坛等平台和手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网络舆论,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解决网络空间的热点、焦点问题,始终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旁落,阵地不丢失。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做好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工作,通过展示新中国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实践成果,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而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角逐场。高校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着力培养一支精通网络技术、熟悉学生工作、擅长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快培育对党忠诚、对学生负责的“网络舆论领袖”,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3],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学生党团干部通力合作,组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护卫军,筑牢守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成为研究人类各种行为的显微镜。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实行数字化管理。一方面要使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空间各种民情民意、社会舆论、焦点热点问题、意识形态动向等进行检测统计和分析,为高校师生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证依据。另一方面要使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社交言论、网络日志、生活轨迹、兴趣爱好等进行关联分析,全面预测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倾向、价值诉求和立场观点[4],增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有效化解学生在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遇到的价值观困惑及人生矛盾和问题,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教师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线上线下教学实践,更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实现意识形态内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的创造创新,重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要始终坚持不渝,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与时俱进,表达方式要适应网络社会、智能社会的发展,契合网络传播特征、规律和网络话语表达特点,积极凝练新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贴近网络社会、贴近网络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学生话语的融汇统一;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集音乐动画于一体的形式对宣传产品进行精美包装,让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辐射到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到学生内心世界。
网络空间是大学生交流信息、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新场域,是高校意识形态交汇、交融、交锋的最前沿。高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进行科学研判,把隐性和显性及二者并存的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分类处理和系统分析,科学研判、预测高校内突发群体性事件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的发展趋势,做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舆情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学生学业预警、就业预警、行为异常预警、心理干预等机制,为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奠定基础。
内治是指内化,即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塑造,从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外治即外化,是指在内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习惯的塑造,从而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价值遵循。通过内外兼治,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调节、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政治认同进行科学塑造,实践行为进行正确指导,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思辨能力和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与演变的免疫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
治标是指只解决网络意识形态中的表层问题,如网络意识形态呈现的各种乱象问题。治本则是指解决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根本问题,如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问题。治标是治本的基础和前提,治本是治标的目标和结果。高校要以网络意识形态的表层性问题入手,该出手时就出手,重拳出击,全面整治网络乱象问题,对于利用搜索技术、推荐算法兜售虚假信息,持续传播庸俗低俗、色情暴力等违规有害信息的不良网站进行关闭和取缔,对于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为了吸睛增加点击率发布的虚假失真新闻和歪曲事实的报道等要及时回应,必要时要通过技术处理进行屏蔽和删除,还网络空间一片净土。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面对网络空间的各种反华言论,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恶意炒作的新闻事件,抨击国人共同价值观,挑战国家核心利益,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等,要及时发声、主动亮剑。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互联网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和窗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络群体不受血缘、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以“共同的话题”而聚合在一起。高校是知识策源地、思想集散地和文化输出地,互联网中最活跃、最具创新的群体非高校学生莫属,他们学习用数据、购物在淘宝、交友在微信、聊天在QQ,手机网络如影随形、不可或缺,在网络空间生活学习如鱼得水。尤其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师生利用网络进行线上教学已成为常态。伴随微博、微信、手机APP等网络新媒体的兴起,青年大学生成为网际舆论、社交、发声的主力军,一个随意发声的“大众舆论场”、同质发声的“网络社交圈”、迎合发声的“网络信息茧房”正悄然形成[5]。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网络原生居民的主体作用,人人有责,人人负责,共同监管,共同治理,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自觉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享信息时代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