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霞
(扬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如何有效的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本文以劳动经济学课堂教学为例,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期达到教书育德育人的目的。
《劳动经济学》是扬州大学商学院特色重点建设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经济学,比较受学生欢迎,但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协同推进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缺乏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绝大部分教材都继承了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模型,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经济》学教材。这也导致了劳动经济学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结论,都无可避免的带有西方经济学的烙印。比如强调均衡分析法在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模型中的应用,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机制,劳动力流动模型遵循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规律等等,这些理论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在某些方面与我国的经济背景并不吻合,典型的比如户籍制度安排下的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西方经济学的流动理论就缺乏解释力。
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担任《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接受过西方经济学的系统训练,这也就使得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任课老师缺乏思政教育认识。《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大学课程一样,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设定,譬如总的课时量,教学进度、教学次数以及教学效果。为了完成这些教学目标,任课老师可能会更专注于如何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活跃性和可参与性,而不关注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认为思政教育是政治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或者是其他学科,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任务。另一方面,某些任课老师缺乏批判性的思维。接受过西方经济学系统训练的老师,如果不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就很难意识到思政教育融入的作用和重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偏向“精致利己主义者”。
课程内容西方元素过多。《劳动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大部分章节内容都具有明显的西方元素。比如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都是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入手,强调劳动力“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强调“教育”的个人盈利性而忽略其社会功能性;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分析也是遵循市场竞争的均衡分析法等,这些学科内容如果不能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将批判性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学生就很容易全盘接受,然后用这些理论分析我们国家的实际经济问题,从而偏离实际,得出一些谬误甚至具有误导性的结论。
课程教学方法单调,思政融合存在着障碍。《劳动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采用老师讲授,学生接收的传统教学方法。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播放、学生讨论等方式引入了研究型教学,但对于思政内容的把握以及有效融入还缺乏有效、系统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关注《劳动经济学》课程本身的教学体系,强行直白的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思想植入课程教学,教学效果并不好。一方面,思政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还包括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内容。如果学生缺乏实践接触,对《劳动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本土化很难有深刻的理解。比如“劳动力流动”理论,如果学生一直生活在城镇,对我国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一无所知,那么就难从本质上把握和理解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这一经济现象。另一方面,思政的强行植入会让学生有舍本求末,为了思政而思政的感觉,无形中会打击学生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不能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目前《劳动经济学》的主要考核方式依然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题型包括70%的客观题和30%的主观分析题。虽然课程思政的内容可以在30%的主观分析题里有所体现,但不能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全融入理念。事实上,课程思政的融入更多的贯穿于教师日常课程教学以及和学生的互动讨论中,表现于学生思政意识的提高和行为规范的提升上,这些都是没有办法在简单的一份期末试卷中体现出来。因此,如何改革劳动经济学课程考核的形式,如何设计合理有效地考核指标是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保障。
撰写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本土教材。将思政教育有效的融入《劳动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首先需要一本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本土教材。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一方面,需要劳动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团队,长远规划适合本土教学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在现有教材里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比如,参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做法,在每一章节内容结束后,增加一节“评析”,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理论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批判性的描述,能够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模型辨其精华去其糟粕。
提升大学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和教育意识。老师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践行者和推广者,因此,首先要提升《劳动经济学》任课老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确保他们充分认识课堂“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学院内部有效、充分的思想政治学习会议必不可少,这是提高教师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次,很多任课老师本身就是共产党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思政教育融入必要性的认识。这就需要基层党支部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以党支部会议的方式集中学习,并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后,很多在信息爆炸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老师缺乏思政教育融入的技巧和方法,这一点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学院层面,可以通过“老带新”(即由资深的老教授带新教师进行授课,新教师以“助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演示”(由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老师进行讲课演示)、“教学方法座谈交流”(邀请校内外资深的课程思政教学专家进行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年轻老师的授课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的方法进行学习。与其他西方经济学类似,《劳动经济学》天然的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特点,这是它特定的阶级属性。这也决定了它很难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完全同频共振。因此,任课老师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出矫正,从本质上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学习理论知识,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种引导最关键的是言传身教。任课老师在分析问题时不但要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还要有意识的利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学生。比如,在讲授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时候,一方面要承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机制的合理性,他们能够将复杂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简化,从而抓住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的经济变量。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明确的告诉学生,在社会主义国家,“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极端利己主义不能作为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信条。我们要先有“国”再有“家”,先有“集体”再有“个人”。
改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新思路,改革课程考核的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路陈旧是思政教育难以融入《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探寻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更宽的教学思路,是提升思政教育融入的重要手段。其一,开展实践性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外出调查,包括劳动力市场调查和企业调查。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教学后期,学生根据已学的内容自主选题,按照选题内容的相似度进行分组、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这是利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重要方法,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认识更加深入,对我国的经济实际了解也更透彻。其二,进行分组讨论,包括理论模型的讨论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比如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理论、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流动理论等,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哪些方面是合理的,哪些方面是缺乏解释力的。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城乡融合、高质量就业等重要讲话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深入的解读,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践,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三,撰写学术论文,包括数据收集、模型建立和结论探讨。这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只有通过利用所学过的知识针对具体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才能发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部分和不相一致的部分,才能对我国具体的经济现象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把握。
改革考核机制,体现思政思想。对于《劳动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降低期末考试的份额,甚至取消期末试卷的考试,加大课程思政融入的过程考核力度,包括针对某一实践经济现象的小组讨论,观点陈述,实践调查以及经济论文的撰写等。因此,设计合理细致的过程考核指标,是促进思政教育与《劳动经济学》专业知识高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思政教育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于《劳动经济学》这门课程,在思政融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国内大部分教材都继承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模型,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教材,这必然导致课程内容西方元素过多,与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不相符合。此外,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传统的线下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都阻碍了思政教育在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因此,首先,从劳动经济学的长远发展看,迫切需要专家学者组成团队,规划适合本土教学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在短期内,通过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到每章末的“评析”以引导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模型辨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通过“老带新”“教学演示”等方式提高大学老师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和教育意识,同时通过实践下教学,进行分组讨论等方式改善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路狭隘等促进思政元素的融入。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学习,既承认现有教材里劳动经济学模型的合理性,又要会有批判性的思维看待“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核心观点。在考核阶段,可以取消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期末考试,转而采用过程考核,即根据学生在平时的小组讨论、实践调查等过程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相结合的程度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