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 姚逸寒 潘艳艳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21 世纪以来,语言发展日新月异,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语言已经大大超越其传统的工具功能,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延伸至个人生活、社会活动和国家发展的诸多层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4.5%。电信诈骗也从电话延伸至互联网网络平台、微信、营销号等。由于不能面对面交流,诈骗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语言来实现诈骗行为。诈骗人通过设计、编排诈骗语言策略和构式,达到其诈骗目的。然而,到目前为止,现有研究多从法律层面进行分析,或者通过发送各类提醒信息进行诈骗预警,基于真实案例的诈骗语言研究很少,缺乏系统的语言学描写和分析,有待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拟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理论进行电信诈骗语言的研究,揭示其中的诈骗话语构式,从而使大众对电信诈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对语言学的构式语法研究和社会治安研究形成补充。
电信诈骗话语作为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既有其作为语言交际体系的特征,也区别于其他语言交际体系。从语言学视角对电信诈骗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解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聚焦电信诈骗案例中的诈骗类型及其语言构式,并在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反电信诈骗的语言策略,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电信诈骗语言的敏感度和对电信诈骗的警惕性,体现本研究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研究所借鉴的是Goldberg 提出的构式语法理论[2],她认为,语言就是由一个个构式组成,每一个构式都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form-meaning pairs)”或者是“形式-功能的结合体(form-function pairs)”。构式存在语言的各个层级之中,包括词素(pre-,-ing)、词汇(snail,but,headquarters,shoo-in),习语(give the Devil his due)、论元结构(如被动式、关系从句等)、共变条件句(the -er,the -er)、语篇模式(如童话故事模式:once upon the time,…,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如果中间有个巨大的填充槽(huge open“slot”),就可以被称作构式。构式的功能和语言信息心理处理过程相关并起到促进作用,例如,by the way 是话题转移标记语,all in all、above all 为总结语,Thank you,but…为婉拒语,you’d better、比较结构 the -er,the -er 为建议标记语,well 为延缓标记语等。
陆俭明基于汉语构式的观察,提出构式产生的几种情况[3]:
1)故意多次重复某些词语,以起强调作用,随之模仿并逐渐泛化。如:“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一是勤奋,第二是勤奋,第三还是勤奋。”
2)为了表达的经济,故意省略,并逐步泛化。如:“赶时间写论文”——赶论文”。
3)功能扩展并逐渐泛化。如:动宾格带宾语(如“聚焦雾霾”),形容词带宾语(如“幸福千万家”),名词带宾语(如“她只知道宝贝她的儿子”) 。
4)外语或方言句法格式的渗透。如:“从来默默无闻、一向低调的他”和“问问明白| 研究研究清楚”“知不知道? | 清不清楚?”。
5)改变词序。如:“用这把刀切 |切这把刀”。
6)改变搭配规矩,并逐渐泛化。如“被 X”和“很 N”说法的出现。
7)隐喻并仿造,然后泛化。如:“走来走去| 想来想去 | 吃来吃去”。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语言构式有着很多语用功能,如信息聚焦功能、日常交际功能、构建语言社区功能、委婉语、含糊语、评价和定位、幽默和讽刺等等。人们根据各种场合创造性地使用构式,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例如,人们在传播信息时,使用“种种迹象表明”“据说”“据了解”“据悉”“某媒体”“有消息说”“听说”“有资料显示”等消息来源构式,就起到模糊信息源的功能,从而避免信息报道失真后可能承担的责任。电信诈骗也同样由有着语用功能的各种语言构式组成,从而达到诈骗的语言交际目的。
根据诈骗的媒介载体,电信诈骗分为电话诈骗、短信诈骗和网络诈骗三种形式。根据诈骗的话语特征,本研究把电信诈骗分为以下几类:冒充亲朋好友类诈骗、购物类诈骗、利诱类诈骗、虚构险情诈骗、以及最近兴起的非传统型电信诈骗——“裸聊”诈骗、“杀猪盘”诈骗等。电信诈骗的语言特征是其强烈的诱导性、欺骗性和目的性,其对心理机制的有目的利用远远大于日常对话中的无意识应用。电信诈骗通常分为两步:首先是获取某种可用的身份,包括亲密身份、权威身份等获得受害者的信任;然后利用这种身份深入事件来调动受害者情绪,使对方丧失理智。通过语言不断施压,充分控制对方心理情绪。
本研究将以上各类电信诈骗的语言构式分析如下
诈骗分子通过不法途径获取受骗者网购订单信息后,冒充网店商家电话联系受骗者,以“商品质量存在问题”“商品缺货”需办理网购退款为由,诱导受骗者点击钓鱼网站链接或提供短信验证码等,实则是为了套取受骗者的支付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您好,您购买的商品中途丢失,请登录网址按提示操作。”
“您好,您购买的商品缺货,却按照以下网址办理退款。”
此类诈骗话语可以概括为“商品售后语言构式”,使用销售和售后话语,建立双方之间消费者与售后人员的虚假关系,激发消费者对所买商品的疑虑和处理售后问题的急切心理,为后续的诈骗做铺垫。
在选定型话语模式的电信诈骗活动中,受害者群体为特定对象,犯罪者划分了明确的目标,通过泄露的信息筛选出最有可能上钩的一批人,这时的话语构式对象为特定人群,他们的信息根据快递单、互联网私人信息、公共场合互联网络等方式泄露,诈骗团伙根据信息来源筛选出受害者,并且巧立名目,选择最有可能被受害者所认可的一件事情,例如兑换手机积分、高薪职位招聘等等,诈骗犯罪团伙会利用这些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活动,如谎称手机积分可以兑换需要当事人进入链接确认、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受害人到指定地点面试并缴纳服装费保证金等,又或者犯罪嫌疑人利用欺诈式的陷阱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诱惑,例如告知受害者已被某热播栏目抽为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急需受害者本人确认并且交纳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再或者冒充知名企业,预先大批量的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投递发送,后以需交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信息被圈定的受害者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提示操作。
此类电信诈骗话语的特征可概括为“意外收益语言构式”。在该类型诈骗中犯罪嫌疑人已经掌握了一定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在对个人信息再加工的过程中伪造相应的事实和相关的意外收益或者好处(针对不同受害人的个人特点进行伪造,产出有个性化、特异化诈骗话术),使得被害人对于诈骗人构造的情境深信不疑,从而完成诈骗过程。
例如:
(2)您好,您的手机积分可以兑换,需要点击链接并输入银行卡号及密码。
(3)您好,我们是xx 栏目节目组,我们查到您已被抽为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请......
此类诈骗话语可以概括为“意外收益语言构式”,以各种诱惑性的中奖信息、奖励、高额薪资吸引用户,进行利诱诈骗。
团队诈骗表现为扮演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和利用团队协作的方法实施诈骗,犯罪嫌疑人充分利用通信设备,锁定目标群体,使其陷入焦虑和恐惧的情绪之中,利用相关设备来进行语音自动播放,让受害人根据操作一步步走进陷阱,即使转接到人工服务,也会由诈骗团伙进行角色扮演式的诈骗程序,受害者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有相应的回复和诱导,分别通向公安机关、银行、执法人员1,根据这些场景设计,只需要通过角色扮演和欺诈式的交流,相互配合,利用受害者对相关司法程序的陌生和对自身犯罪假想的恐惧,来步步紧逼不给受害者反应时间,通常会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诈骗。在该种诈骗话语构式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以最简单的语言组成的表达方式来强化受害人的心理认知,构建某种“权威”身份,以获得受害人的信任。例如:
(5)我是警察/检察官/法官
(6)我们有安全账户/稳定渠道/投资捷径
本研究将此类诈骗话语概括为“身份构建语言构式”,诈骗人通过虚假身份,树立某种权威,不管受害人提出的何种问题,最终的问题指向都会回到所谓的“身份”“目的”两者上来,再结合犯罪嫌疑人娴熟的台词本领,并主动为受害人“创设”所谓的安全环境(即要求受害人前往一个密闭无干扰的房间等),不断加强对受害人的心理控制,迫使其接受犯罪嫌疑人人为制造的“角色身份”,陷入恐慌,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此类诈骗也需要多人分工达成,整个诈骗语言构式中需要多个角色扮演完成,诈骗语言模式呈现出剧本化、成熟化的特点,有着明显的策划、组织痕迹,编造成熟的诈骗方案来达成实行诈骗的目标,例如“线上赌场”“资金盘”等,这类电信诈骗话语构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为了获取受害者的信任,与受害者交流的语言是正式化、规范化的,而另一方面为了掩盖犯罪痕迹,其内部会有另外一套语言来形成信息链的闭环,从而达成自我保护的目的,例如“杀猪盘”“猪饲料”等等,用特定的暗语来对目的进行伪装。
诈骗人通过构建某种虚构的美好人际关系,如恋人、朋友、上下级关系等,引导被害人产生错误认知。例如,诈骗人运用恋爱话语构式(例7)、投资话语构式(例8)、领导-下属话语构式,构建不同的语境和人际关系(例9):
(7)“宝贝,我想你了,你在干嘛?”
(8)“我平时都有在炒股、做投资,你有兴趣加入嘛?”
(9)“近期工作还顺心吧?工作上有什么问题或需求方面的,你尽管开口。”
在例7 中,对于嫌疑人来说,利用亲密称谓,快速拉近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其实施下一步诈骗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在诈骗分子实施真正的诈骗前,与被害人建立以“网恋”为名的新型人际关系这一手段屡见不鲜,根据对大量“杀猪盘”案例调研,诈骗嫌疑人与被害人聊天并获取信任的平均时长为4.7 天,犯罪嫌疑人只要每天以例(7)为聊天开头,不仅可以与被害人建立亲密关系,同时可以快速了解被害人每日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供背后庞大的诈骗团队分析,从而快速进入角色,开展进一步的诈骗行为。但对于被害人而言,每日的问候和亲密的称呼,给予了被害人极大的心理慰藉,此时的例(7)不再是一个目的性提问的语言构式,而演化成被害人心中的一句日常问候性语言构式。在“杀猪盘”诈骗中,受害人多以夫妻双方长期两地分居,掌握家庭生活绝大部分流动资金青年、中年的已婚女性为主。诈骗分子利用此类人群缺乏、渴望关爱的心理需求来实施诈骗。
例8 的受害者也多为已婚女性,在初期获取受害人信任后,借以高额回报为名对被害女性实施诈骗将会行之有效,屡试不爽。往往在被害人发现大额资金无法获取回报,或者是所谓的炒股平台无法打开、资金无法回笼后,被害人才会选择报警,此时犯罪嫌疑人早已卷款消失,为时已晚。在被害人的认知中,“你有兴趣加入吗?”的含义并不是“你是否需要加入”,而是“爱人”的回馈,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后,“爱人”用金钱回报自己。
在例9 中,诈骗嫌疑人模仿领导账号,主动添加好友,通过嘘寒问暖方式聊天,拉近与被害人距离。诈骗分子通常谎称自己要花钱打点其他领导办事,但不方便直接转账,需要寻找被害人作为中间人进行汇款,期间不断催促,施加压力,让被害人抓紧时间汇款。我们可以发现,此类案件的被害人大多为刚入职的年轻人,职场环境中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往往使“领导”的日常问候性语言具有强切的情感意义,在感激“领导”的关心的同时,放松了警惕,对命令性的语言积极做出回应。最后被害人往往是在对方不再回复消息或者变本加厉进一步加大索取后才发现自己被骗。
基于以上诈骗话语的分析,我们概括为“情场/职场语言构式”,以提高和人民群众对于情感欺骗的敏感性,从而保护好个人财产,避免损失。
在电信诈骗中,言语交际主体通过“商品售后语言构式”“意外收益语言构式”“特定身份语言构式”以及“情场/职场语言构式”构建了各种人际关系,从而确保了后续诈骗行为的实施。
在购物类诈骗中,受害者应当积极核对自己的购物信息,且在遇到转账和输入密码等相关要求的时候,便可以以手机识别系统故障、银行卡因其他原因冻结等为借口,拖延时间,或者到当地银行进行操作,稳住诈骗者,并且套取相关信息,到当地公安机构进行备案处理。
在利诱类诈骗中,犯罪嫌疑人会诱导受害者一步步进入虚构的语境,他们被认为构建的身份就是他们最难以摆脱诈骗的限制,但是受害者可以根据其中的逻辑性错误来做出判断,通过不断的质疑和反问找出犯罪嫌疑人的逻辑漏洞,拒绝提供自身信息和密码等重要信息,学会拒绝对方提出的一些补偿或者利益选项。
在虚构险情类诈骗和杀猪盘类诈骗中,面对对方所称的“公检法”“公安机关”,受害者也可以对对方的身份提出验证和质疑,通过互联网询查对方谎称的诸如“法院”“公安机构”等工作人员的工位号,当察觉出对方态度有异时,可以提出“我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已经进行了相关备案”,最后,遭遇电信诈骗请务必第一时间告知当地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最大程度保护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当对方冒充亲属、同事、朋友进行转账要求时,首先通过其他途经联系对方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再要求对方提供医院电话等相关信息,在保证自身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所谓语言构式,就是规约化的形式—意义配对,构式的使用也是知识构建的过程,在电信诈骗语言信息结构中,话语构式具有目的性、信息传递中的模糊性、事件突发性,犯罪嫌疑人与受害者之间的虚拟关系带有长期或者短期的可支配话语权,多表现为亲密关系、社会关系等。本研究从语言构式的角度入手,从语言学层面来探讨在电信诈骗的语境下,人们面对犯罪嫌疑人早已准备好的层层套路如何进行甄别和判断,如何在日常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预判危险并保全自身。本研究认为,虽然电信网络诈骗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段不断发展,语言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翻新,但是其内在必然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因此,本研究的发现能为电信诈骗的预防和警方建立电信诈骗语言模型从而协助案件侦破提供一定的参考。随着电信诈骗活动的持续 发展,这一语言构式也将不可避免的面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还需要继续从语言学的角度观察其发展变化并不断补充完善语言理论。后续研究将加入充实的数据和资料对文中的应用和分析进行具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