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莹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 亿”,这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数据,较去年3 月增长8540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现在的网站和“两微一端”,媒体发展不断变迁和升级,已然成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标配,如何学好用好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命题。随着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与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受助学生的资助工作,鼓励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探索,符合现实资助工作的发展需要,有助于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高校育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家面向高校受资助学生,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资助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但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仍在给予受助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在对受助学生的物质资助与精神教育方面的结合还不完善,资助与育人相分离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现状。高校不仅要对受助学生给予物质上的援助,更要积极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帮扶,积极做好示范引领,实现成长成才发展目标。
此外,高校资助工作还存在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受助学生认定机制不完善、资助工作偏行政化等问题。现阶段,高校资助政策宣传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之前发放新生入学手册,在入学手册中涵盖资助政策的宣传内容;新生开学初,辅导员在班级进行国家助学金申请条件与步骤、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的相关申请政策的宣讲工作这些传统的传播途径。关于受助学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这块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受助学生认定标准,还缺乏相关具体可量化的衡量因素,对受助学生资料的审核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核实受助学生所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资料,尽力让真正需要受助的学生得到相关的支持与帮助。
传统的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线下面对面进行宣讲互动,育人载体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随着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高校涌现出许多校园新媒体,它们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拥有更庞大的信息交汇平台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
校园网络载体的运用突破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时空限制,借助这个平台逐渐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育方法,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这一强大的平台便捷地获取各类资助信息资源,还可以使用手机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与教育者进行平等互动地交流。
创新高校网络育人活动载体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校园网络育人的活动载体,在实施资助育人的过程中,将线上活动作为育人的有效载体,让受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逐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潜移默化地传播教育信息,自然而然地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时代同频共振。如通过网络开展资助育人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促使教育者与受助者之间进行平等互动交流。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已不是传统的奖助贷基本工作,现在工作内容更广泛、更细致,对应要求工作形式更灵活、制度更健全完善。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资助育人成为立德树人的根本抓手,有助于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引导青年受助学生把握时代责任和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媒体背景下,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丰富了高校资助育人的内容。大量的正能量微课、微视频将相关资助政策、资助信息以生动的表达方式,从以往的线下宣传转移至网上阵地。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是高校资助工作道德浸润、精神激励的重要部分之一。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感恩、诚信、励志教育,针对学校、学院、班集体等,通过网络开展线上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通过新媒体平台,将资助工作内容与育人工作不断相融合,通过短视频、漫画、H5、沙画等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展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相关主题,达到学习教育的目的。
新媒体的发展给予高校资助育人更广阔的空间,它以其强大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实时交互功能,形成了日益多元化的校园网络主体和行为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有助于优化提升资助育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对接与交流的频度和效度。
在传统模式操作中,往往会通过上传下达、通知下发,班会传达、现场政策宣讲等形式,被动和灌输为主,对于当前大学生已经不再适应,他们追求自由、新鲜、好玩,传统方式不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新媒体背景下发展高校资助工作,不再局限于单一面对面宣讲这一条渠道进行灌输,而是开始通过QQ、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来获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不断开辟新的网络阵地,让学生更乐于主动与教育者进行双向互动,实现更有效地沟通,也促使了资助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借助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通过各类校园新媒体平台将育人活动从线上拓宽至线上进行,如通过网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群,加强了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流,拓宽了高校资助育人的新空间。
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要和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相一致。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深入开展,探讨红色文化和资助育人的有效相融,有利于深度整合育人资源,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
高校受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自身家庭经济情况,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感。红色资源是承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天然载体,是展现共产党人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的鲜活教材,更是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精神源泉。资助育人将红色文化有效入脑、入心,感受党的曲折和光辉历史,引导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心怀报国之志。
高校资助育人要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底色,借助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创新网络传播方式,在官方网站、抖音、易班网、微信上开辟红色文化专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定期推送相关正能量内容,增强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的感召力,不断提高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与此同时,准确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环境进行管控和把脉,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网络规则,加强舆论引导与监控。
在校园新媒体的发展中,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主体,学生朋辈的励志榜样力量不容忽视。推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离不开培育大学生先进励志人物典型。发挥大学生群体中先进励志典型人物的引领作用,让受助学生从朋辈的感人励志故事中汲取可贵的精神力量,增强他们对先进典型奋斗自强精神的认同,有助于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助教育工作紧密结合。
借助校内新媒体各类平台,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官方抖音、微博上报道一些校内大学生先进励志人物事迹,采用不同的宣传形式,如拍摄微视频、微访谈、系列报道等形式,对优秀励志学生典型的奋斗事迹进行推送,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报道,有助于积极扩大高效资助育人的影响力。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内坚持一年两次举办学生线下励志报告会,鼓励优秀的励志学生典型面对面地与受助学生分享自己的受助感恩心得与成长成才经历,激励受助学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充分发挥在新媒体背景下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以理性态度正确面对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不断促进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实施要坚持育人导向,不断将显性资助和隐形资助结合,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在新媒体背景下,完善精准实施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将新媒体的特点与现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探索新思路、新途径,把握育人新模式、新方法,精准发力。
在新媒体背景下完善资助育人工作,需不断优化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善数据的准确性,推进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数据质量进一步提升;定期组织开展学生资助专干及辅导员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进行培训学习,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不断完善资助工作的考核标准,切实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取得新实效。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高校受助学生中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已成为完善高校实施资助育人工作的一项新途径。高校资助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媒体背景下合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正面作用,规避其负面网络安全隐患,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权益,这是大数据时代落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高校资助工作要把握新媒体发展现状,创新资助育人载体,丰富资助育人内容,拓宽资助育人的空间,提升受助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良性双向互动,主动摸排、提前掌握学生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沟通、帮扶工作,让学生提升主动性,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深刻了解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和内容。学校资助管理者要借助校园各类新媒体工具平台,不断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潜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奋进,回报社会、感恩国家,切实增强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