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智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2)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行业的变革也越来越明显。实验室作为开展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场地,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应用型的人才以及复合型的人才,还能够促进高等院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生产等工作,使辅助系统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校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教学需求在不断增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实验课程体系当前已经受到了各个学科的重视,要进行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的学时明显得到了增加。传统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面临对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材料调度和分配等繁重的任务,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存在一些疏漏而导致造成管理的混乱,以及管实验室工作开展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其次,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的特点。在高等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教育是教育之本,而创新能力是学生的立足之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当前高等院校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琳琅满目的项目,体现出的多样性,传统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采取的管理方式体现出局限性,和这种多元化和动态化的实验管理教学模式难以融合。
另外,高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模式也在相应更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已经对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硕博研究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开展无法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实验室的进一步开放和共享,对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管理。
除此之外,当前的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正在不断开展。实验室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对管理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传统的管理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一般只能使管理者提前了解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在实际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来展开管理,而无法真正客观、动态、全面、合理地评价具体的实验教学效果和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这就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真正客观的反应。
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相关工作的重视度仍然比较缺乏,这就会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不理想,使实验室管理的理念和管理中采取的方式都比较落后。相关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会沿用一些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这些理念无法充分调动实验室的资源,促进实验室的发展,也难以体现出实验室的价值。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实验室的建设,导致实验室中的设备器材存在极大的缺乏性和落后性,无法为高校实验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
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实验室管理时采取的制度仍然比较落后,大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缺乏专业的安全培训,即便有一些高校的专业对大学生进行了初步的安全培训,通常都是在课堂中稍微提及,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导致大学生无法正确了解一些具体设备设施的使用方式。实际中,实验室内存放的药品以及器材数量较多,这些实验很多都会具有危险性,如果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必然会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使安全管理的效果无法保障。除此之外,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对于实验室管理的不合理问题,还体现在风险评估管理效果不理想以及监督管理效果不理想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频繁产生,实验室的价值也无法得到最大化发挥[2]。
有一些高校的实验室在使用的过程中,除了用于教学实验,基本上不会对教师以及学生开放,这就会导致实验室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实验室本身就是为学生提供实验分析的一个场所,而学生在课后却无法使用实验室,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难以得到顺利的培养,也无法体现出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会限制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基于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但是当前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是由教师来兼任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他们一般仅了解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学器材的使用方式,而不具备对实验器材进行调试和实验药品进行整理等专业性的知识,直接导致高校实验教学中专业的器材比较缺乏设备的调试人员数量比较少,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存在极大的问题,因此而导致在使用实验室时出现实验器材被破坏、药品使用寿命减少等问题[3]。另外,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本身对于管理知识比较缺乏,责任心也不高,甚至会有一些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交给教学老师之后直接离开实验现场,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以及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是否会出现安全风险,导致实验室管理的效果不好。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实验室在高校的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进一步重视实验教学改革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教学氛围以及环境,让学生能够实现茁壮的成长。
高校中开展的实验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内容,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丰富,使实验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同步发展。实际中,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设置以及管理[4]。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实验教学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完善教学体系,规划教学流程,设置教学的内容,使其可以和时代发展的脚步相匹配,锻炼学生的实验理论应用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这就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掌握课程知识之后,及时淘汰落后的实验内容,并更新实验的项目,鼓励老师,让老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去自行设计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或者是根据科研的课题来对新的实验内容进行拆分和解决,最终能够从制度上使实验内容的更新比例和质量得到控制。在此基础上,针对某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来完成,或者是在课后复习环节综合完成,根据实验的内容将使用以单人的形式或团队的形式来开展,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其中,切实提高教学效果[5]。
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实验室教学,因此同样要摆正教学的理念,摒弃传统重理论的思想,将实验教学从辅助地位进行提升,使其能够和理论教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在某些课时的分配比例上,实验课程可以比理论课程占据更多的课时[6]。还要重视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公开招标、规范立项等方式来完成建设工作,建设的目的要满足专业基础性实验课程的要求,努力完善实验课程体系。
在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中通过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保障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参考的依据,各种管理措施都无法得到落实和执行,管理的目标也没办法实现。实验室中本身的工作就比较复杂,所以必须要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行为规范来对实验室的教学秩序进行管理,明确管理的流程。实验室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制度的设置必须要体现出日常化特点,使所有的工作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安排,以保证整个制度的顺利性效果。还要根据不同实验室的设备数量以及磨损的程度,结合其使用的实际情况,安排这些设备的使用方式。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要包括资产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日常使用的管理、卫生的管理等,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涉及到对物的管理方式,还要对人进行管理,通过严格的科学的监督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实验室中的各项工作开展都能够有章可循,真正达到科学化管理的目标。
在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的局面,结合实际来构建形成适当的激励体系,为激励体系的开展,制定出一些具体的保障和落实的措施,还要指导高层次的人才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以及实验室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高,让这些工作人员参与到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环节,将实验室真正建设完善,使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也使实验室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要积极鼓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历,扩充视野,丰富知识,多参加相关的实验教学研讨会,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共同沟通交流,掌握更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努力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开放实验室是能够确保实验室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只有积极创新开放实验室的形式,通过网上预约等先进的管理方式,为师生提供实验室的资源,让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无偿使用实验室,才能够让实验室物尽其用,促进高校的发展,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加丰富。针对一些特大型的仪器设备,可以在共享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收费,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体现出开放实验室的良好效果。可以开展各种学科竞赛项目,也可以组织学生形成科研团队,为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训练的计划,这样能够使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开放的实验室使实验室中的空缺资源和空间得到了充分合理的使用,还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并掌握一些问题具体解决方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进步,最终才能够培养出兼具创新精神以及探索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总而言之,在实验室管理中体现出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人员的重视不足、实验室的投资缺乏等,直接影响到了实验室管理的效果。对此,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当前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地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以及全面的实验器材,从而能够让学生进入到实验室中更加主动、耐心、专注的开展实验操作,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