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楠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红光小学,河北 霸州 065701)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各阶段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通过相关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及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实现学生自身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
在时代发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观念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需求发生一定的转变。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智育高于德育。由于长期处于这些观念下展开教学活动,难免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也为改变教学的不良现状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融入教学活动中,但是收效甚微。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况依旧非常突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非常常见,假设不改变这些教育现状,将会直接影响道法课程的教学初衷。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尤其要体现出老师和学生的民主性。但是,许多教师为了营造这种民主而走向极端。例如: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在课堂上不敢多说话,生怕不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教师也不加以制止或引导,过分的民主自由丢失了课堂本该有的良好纪律及对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课上教师只顾发问,学生忙着猜测老师的谜底,所以思维是停留一个水平上的机械式重复,而学生的思想并没有受到教育。看似热闹的课堂,实际上教师在发问,直到学生猜出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而学生并没有达到思想上的认同。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但是不能走“精讲少讲”的极端,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走形式。课上不能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致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无问题也必须小组合作,有发言的欲望时却不得不由小组中的优秀者代替,使合作学习模式化,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每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到位,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不能预设学生在教学时的表现。那么,在欠缺有效规划的教学设计引导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受到阻碍,教学的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教学中,如果教学设计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将教学目标、问题设置得过难或者过易,都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已经迫在眉睫。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活动化教学,注重师生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导致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把很多时间花在游戏、绘画、唱歌、跳舞上,课堂花样百出,倒是热闹,但是学生在情感和价值观,感悟和体会等方面的收获微乎其微。其次,在学习或培训中的某些经典案例原本只是起示范的作用,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举一反三的设计教学。如果教师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教学中,则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学设计一定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活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构与创新。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前进和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新颖、有趣,还能将文字性的内容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小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的时候,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有限,因而难以充分理解中秋节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关于中秋节的学习资源,并将其整理成为课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中秋节的理解。在资源形式上,教师不仅要引入文字资料,还要多搜集一些图片、视频类的资源,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资源的内容上,要包括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在课堂上营造出中秋节的氛围,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的重视。
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给学生的代入感,盲目的生搬硬套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地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堂,所以除了创造典型的情景教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建立模拟场景的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境带入去体味、去尝试。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环节,教师可以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法官、原告、被告等,然后对于一些身边的法律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定公交车的场景,让学生自己选择扮演的角色,让不同的身份的人乘坐同一辆公共汽车中,发生故事。教师既可以设定情节,让学生表演,也可以不设定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主的设定情境,展开教学,从而达到了情境育人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带给学生更感性的体验,将抽象化的文字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让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素养落地,使其育人功效做到潜移默化,那么,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也就会水到渠成了。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课内得法,课外用法才行。例如,“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规则的意识,并能够参与制定、了解和遵守班级规则,与学生的班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此,教师可将本课的教学与实际的班级管理联系起来,让学生联想日常的班级规则,说说班级中“讲文明,守规则”的表现,同时也要指出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填写任务卡的方式,针对不文明现象制定班级规则。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班级生活记录表》,以便学生约束、记录自己的行为,形成监督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能够主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究教学引导,这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必须要紧扣时代进步的脉搏,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方向和教学的发展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与反思,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良好素质生成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在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中,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