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明 卓钺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本次共调研广东5 个地区的红色遗迹,分别为广东汕尾市海丰的百年红楼、广东广宁县南街镇江美村、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上草村红七军纪念馆、广东中山孙中山纪念馆。以下为实地调研基本情况:
“百年红楼,千秋丹心。”在汕尾市红海湾开发区田墘街道白沙南路,有一座仿西式的红色建筑物,被称为“红楼”。红楼与海丰县城的红宫红场遥遥呼应,是当年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从实地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红楼”之所以叫“红楼”,是因为当时红海湾人民仿照同在海丰的红宫,将学堂刷为红色,以表达全心全意为红色政权而斗争的革命热情,“红楼”之名也因此而生。从“红楼”逐渐斑驳的墙上犹见当初激战一夜所留弹痕,而那些响亮的口号声,也似乎穿越近八十载,依旧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为此,当地民众还自发捐资修改烈士陵园,每年农历八月初一,田墘人民男女老幼都会自发在烈士墓前举行公祭,告慰英灵。74 岁的陈珠道老人说:作为人民教师,我有义务教育下一代传承革命先烈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退休前他是一名语文老师,退休后的他选择加入志愿者队伍,担任田墘红楼的义务讲解员。而作为当地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将“红楼”革命精神、红色基因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承与弘扬。
在广宁县南街镇里有个江美村,这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村落。江美村位于广宁的中部,距县城约11 公里,下辖宅内、合记、和平、门楼等16个自然村。江美宅内村是一条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村庄。从实地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近几年来,江美村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为抓手,激活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引导群众关注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守护英烈,营造传承英烈精神,奋进新时代的良好氛围,打造出一个具有广宁特色的革命老区红色教育阵地,同时让江美古屋重新绽放红色文化魅力,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鹰扬关革命遗址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上草村委会往西方向,距连山县城23 公里。1930 年9 月底,红七军离开左右江根据地,向中央苏区转移,于1931年1月14日抵达广西贺县(现贺州八步区)桂岭墟,其中部分红军于17 日经板冲、炉冲口入连山上草鹰扬关,到鹰扬关的时候,在黑夜里将一部分带不走的小炮(山炮)和步枪,分开几个地方掩埋。然后向北行,沿上草的万里坪、铜罗塘、大小眼、芙蓉山走向禾洞白石关等地,到江华与红军大部队会合。红七军途经连山境内,纪律严明,待人亲善,购物付款,沿途宣传党和红军政策。这是最早进入粤境的红七军,也是最早抵达连山境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在走访中,鹰扬关景区守门的老大爷告诉我们,为纪念红七军的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1999 年连山县将鹰扬关打造成了红色旅游景区,修复了古关城楼、城墙、战壕、堡垒、铁索桥等。而在位于景区停车场旁边的红七军纪念馆里,每一件珍贵的文物、每一幅珍贵的图片,都雕刻着当年红七军艰苦奋斗的岁月,记载着当年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以及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引导我们树立吃苦耐劳的红军革命精神,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作为当地大学生,又是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的日子里,来到鹰扬关,来到当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红七军走过的地方,重温那段红色记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孙中山纪念馆位于广东中山,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是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景区外四个金色大字“天下为公”格外瞩目,是游人首选的拍照留念地。场馆坐东朝西,以孙中山在翠亨村的故居为核心建筑,以展出的形式向公众开放。进门看到的是仿照1911 年孙中山在南京就职民国大总统的场景,一楼主要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二楼主要介绍孙中山的家世、亲属与后裔资料及相关文物。1986 年,孙中山纪念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1 月13 日,孙中山故居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 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被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 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被评为AAAAA 级景区,成为广东省第十二个5A 级景区。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弃医从文,“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观点,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他的名字如同烙印一样,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目中。时隔百年,伟人已逝,精神却永垂不朽。
在实际走访与调研中,我们同时也发现在如何传承、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的问题上,依然有许多的实际困难,包括有:1.对红色遗址维护、保养意识不强。许多红色革命遗迹和重点保护单位常年处于无人看管、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部分展馆的馆陈多年未进行更新。2.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未设红色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大部分红色资源的维护、管理、开发资金投入极其有限。3.相关部门统筹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开发、保护、利用缺乏长期清晰的发展规划。4.管理人员偏多,缺乏理论研究。在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研究和宣传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研究人才,所以成果少,宣传不丰富,展示单一、缺乏吸引力。
通过队员的实地走访和人物访谈调研结果来看,各地目前在传承红色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各地目前都在加大传统宣传媒介力度,在客运站、广场、社区等人流密集场所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红色文化宣传品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并利用微博、微信以及电子屏等载体传播相关历史知识,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
各地依托“学习强国”“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展直播,开展“云旅游”,使广大网友一边看直播一边受教育,通过“云旅游”打开了红色文化宣传的新大门,部分地区还将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直播活动,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红色文化传承。
整合周边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集群片区,并将红色研学旅行作为突破口,面向青少年群众大力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部分地区还联合教育部门编制红色教材,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设置定制化研学和红色教育课程,主动送文化进校园,将红色基因引入教学环节,将红色精神更加丰富立体地呈现出来。积极承办各级各类红色培训班,通过培训班口口相传,进一步扩大红色遗迹在当地文化的影响力,打造新时代的红色教学基地。
积极参与到红色旅学中,从“游中学”、在“学中做”、实现“做中传”,传承好红色基因,把人生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从旅学中实现的对红色基因的认知和认同。
校园内发挥朋辈教育作用,通过校内宣传平台和各类研究型社团,定期在校内进行沙龙等方式分享和交流,影响和带动同龄人群体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只有符合学生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才符合教育的实效性,以点带面用青年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发挥现代大学生主观能力,针对传统红色文化的展示方式进行创新,采取同龄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红色基因的内涵外化在各种创意表达中。一是发挥所在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专业特色,通过假期和三下乡机会,通过绘画、摄影、剪辑制作等艺术创作模式,针对经典红色影视剧、红色作品进行创编,并定期开展展示活动,借此向全校师生发挥示范性作用,促使高校红色文化得到良好宣传;二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特色,运用VR、H5 动画技术塑造立体化传播形式,赋予红色文化更多新的载体,以更加直观的感官刺激,给予受众群体更多新鲜感,利用微故事、微视频的创设增添红色文化的现代感与吸引力,使大学生群体主动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化受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使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得以全面发挥。
发挥大学生在文化能力,利用假期、节假日等空余时间,主动联系本地红色文化基地,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开展宣讲,将宣传内容同家乡近些年的变化和当地红色文化结合,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宣传,讲解、普及红色历史文化等,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践行,做红色基因的践行者和宣传员,为红色文化传承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束语: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和精华在不同时代的锤炼与提升,是民族的创造性传承与弘扬,是中华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100 年来,红色经典通过历史的积淀与考验,大浪淘沙,终成正果。而广东各地都有着丰富的革命资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在校大学生,更应该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在生活和学习中去感受革命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建立更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