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羽婷
(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盘锦 124010)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都深入开展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等活动。用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红色歌曲诠释现代社会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正确地引导民众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合唱作为一门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在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红色歌曲进行合唱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将红色基因得以传承与发展。
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德育教育载体,有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自身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团结意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歌曲是时代的心声,一曲红色歌曲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它见证着我们的奋斗历程,承载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这些家喻户晓、传唱不衰的红色歌曲滋养精神,成为人们学习党史、领悟党史的一个途径。传唱红色歌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方式,既突出了思想性也创造了艺术性。思想性在红色歌曲中是自然流露的,所谓润物细无声、寓教于乐。艺术性体现在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在抒发音乐情思时所具有的表现力。通过演唱红色歌曲,让党史学习教育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合唱教学中运用红色歌曲具有深刻的教育性与传承性。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树立荣辱价值观。红色歌曲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它清楚地记载着历史长河里革命洪流划过的痕迹。早期的红色歌曲创作背景大部分是在国家最为艰难的时刻,主要目的是用音乐记录特殊的历史时刻以及作曲家投身革命斗争过程中的所感所闻。而近些年的红色歌曲大部分是赞颂革命先烈为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以及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向往。将教育性与传承性结合到一起,将红色精神融入到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我们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
合唱作品中的“红色歌曲”属于合唱作品的一部分,对于红色歌曲的分类大致有以下两种
1.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红色歌曲泛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狭义的红色歌曲特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在1927-1937 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由当时中央的政治部编辑而成,代表性的多是红军队列歌曲。而新时期的红色歌曲是对国家和人民精神面貌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的音乐作品。
2.合唱是多声部音乐,根据不同的和声、声部组合、音色变化、力度速度等不断变化所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表达。合唱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作品类别。因其表现力强,故能完美的展现作品的魅力。所以在选择作品演唱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在选择具体作品时要考量其对学生整体的音乐学习、艺术性以及创造性的美感和身心情感的成长是否有所帮助。选择红色歌曲时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对红色歌曲的年代、演唱类别、接受程度进行调整。选曲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在不同方面的音乐能力与艺术表达力。除此之外,还要考量学生能力水平在音域、音程、音阶、节奏、结构与情绪、声部等因素对作品完成度的影响以及最终可能达到的训练效果。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是其是否有教学价值和排练价值的判断依据,选择艺术创作水准高的作品,是合唱团学生获得音乐能力并提高的最佳途径。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内涵是提高歌曲艺术层次的关键体现。“红色歌曲”的特殊性使得在表达作品的时候要注意分析作品的写作年代以及具体内容,把握作品的创造风格。例如进行曲类、抒情类、颂歌类等。但不管是哪个时代的“红色歌曲”都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寄托。
笔者在合唱教学与艺术实践中,组织、指导学生演唱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和我的祖国》《在灿烂阳光下》《不忘初心》《妈妈教我一支歌》等红色合唱作品,不可否认的是,在演唱这种红色歌曲过程中,很容易带入正面、积极向上的情绪,通过歌词这种直观的表达去讲述一件事、一个故事乃至一个时代。歌曲风格多为进行曲类、抒情类、气势恢宏类、颂歌类。感受大背景下的感情基调,为团队精神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起着有效的激励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也有现代类型的红歌,亦有追求爱情理想的,歌颂中国建设新发展的。总之,人民生活、国家发展、作曲技术、配器原则等因素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作品的红色精神也在延续下去,但是对于“红歌”的定义也不只限于早期抗战作品,更多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这种鼓舞人民积极向上的力量是“红歌”真正的定义。
笔者在合唱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声乐条件进行声部划分,根据作品对声部数量的需求确定合唱的表演形式(如男女二重唱、男生小合唱、女生小合唱、男女混声合唱等)。通过不同红色歌曲的风格选用不同的人声音色作表达(如抒情地、欢快地、铿锵有力地等)。这样的分配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声乐演唱水平得到提升。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演唱声部根据音色、音域等情况划分。先分出高、低声部,再找出介于两者之间,音色不明显的,放在中声部。但童声合唱属于同声合唱,音色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男童刚劲有力,女童纤细明亮居多,需要适当考虑男女混搭,切忌将同性别放在一个声部,因而造成音色音量的不平衡、不协调。同声合唱除外。
无论什么样的声音,只有符合音乐的需要,吻合合唱艺术的特殊要求,成为合唱艺术表演所需要的声音,就是最美、最好的声音。
在合唱教学中,对声乐的表达要求是很高的,节奏、旋律、音准、速度的均衡、和谐、统一是最基础的,对于声音的控制也要求严格,尽量用直声,不用泛音。因为不同人声泛音的频率不同,就很难达到声音的统一性。为满足不同作品的需求,音量、和声均衡感、音色和谐统一都要多下功夫。合唱队员既要保持所处声部的基本特性,又要服从指挥所要求的各个部分的艺术处理,找到最合适有效的“中间值音色”,使自身的声音音色接近所处声部的音色。需要强调的是,变换音色与变换唱法不同,这里所谓的音色变化的调整是在科学唱法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都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来实现。
众所周知,声乐的演唱方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童声唱法。这些唱法根据合唱作品的需求有不同的声音表现作用。比如,童声合唱和混声合唱因为人声的音色不同在对作品诠释的过程中,就完全是两种演唱风格。而合唱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达成共识的唱法,我们统称它为“合唱唱法”——更多运用美声发声的位置方法,消除个性发展的演唱方法。在马革顺教授新作《合唱学新编》2006 年四月版一书中有对合唱唱法系统的论述。
在合唱训练中,要有合唱理念和合唱技巧。合唱理念要求合唱者能分清个体与整体的主次关系,学会自我控制声音的能力,不能有个体意识。同时要学会看指挥、听声部、唱自己的基本能力。“合唱唱法”强调“合”字,上述对声音的要求中有提到声音的统一性,注重合唱共性、自我控制以及协调统一。讲究发声状态中半声、轻声、抑制声等发声方式,弹性、柔性的气息控制以及循环换气等具体练习。
总结来说,不同的红色歌曲需用不同的人声音色表现力来完成。比如《在太行山上》我们只能用美声唱法的“合唱唱法”;《不忘初心》可以用通俗唱法的“合唱唱法”;《唱支山歌给党听》用童声唱法的“合唱唱法”。所以“合唱唱法”泛指协调统一的发声方式,相对而论。
合唱表演中,比较常用的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重唱、对唱、领唱。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要根据歌曲题材、体裁和要表现的情绪而定。
红色歌曲中的大型声乐套曲,比如著名的《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作品会用到以上多种演唱形式(部分乐章还加入朗诵)。多种演唱形式的运用可以使作品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艺术层次更加丰满。
合唱分有伴奏合唱与无伴奏合唱(或音译为“阿卡贝拉”),有伴奏合唱中最常用的两种伴奏形式是钢琴伴奏与管弦乐伴奏。
使用钢琴伴奏最为普遍。虽然音乐感染力相较于管弦乐伴奏要单薄,但是钢琴伴奏将弹奏者的想象力与对合唱的领悟能力相结合会有不一样的创作价值。这种应变能力可以最快地融入到合唱艺术当中去,使其在短时间内将创作的奇思妙想得到体现与展示。管弦乐伴奏的特点是可以表达更为丰满的艺术创作效果。运用不同的乐器音色完美地展现出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场景音乐的描述。红色歌曲中的大型声乐套曲与史诗类作品用钢琴伴奏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展现。所以,对于红色歌曲在合唱伴奏上的选择要根据作品的需求来决定。
为了适应不同场地场景的演出,学生也应该学会自主应对合唱的展示效果。对声音的包容性也就有更高的要求。在不同的环境、舞台以及不可抗的因素下,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同样的作品在不同场地演唱,效果会有质的区别。红色题材的合唱作品演出场地偏大场面居多。对于偏大场面或空旷的场地,达不到音乐厅的声场效果,容易受嘈杂环境干扰,需要声音更加有穿透力、更加集中。这就需要在排练过程中反复探索研究室外演唱所需的声音平衡性。而室内演唱也分音乐厅与普通室内场所,这些都需要提前去彩排并转换演唱方法和队形等各种可能会影响演唱效果的因素来应对非正式场地带来的局限性。多加训练、不断改进。
红色歌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题材。研究红色歌曲在合唱艺术中的处理和应用,将红色歌曲改编成合唱曲或者直接创作红色合唱作品,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时代赋予了红色歌曲特有的价值与特有的艺术特点。鼓励更多优秀作品的问世,是对时代的考验,对合唱艺术的考验。
合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共创性,红色歌曲是文艺创作的精华,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其群众性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与家国担当。人们参与到演唱中,共同创作完成一部合唱作品,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完美的认识到作品的内涵与对声音的理解才能将作品完美的呈现。所以用合唱来表达红色歌曲是政治与合唱艺术的完美结合。我们不但要珍视红色歌曲这一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更要将其发扬光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将红歌的崇高信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