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平 李姣锋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药物分析》是全面检验与控制药品质量的“方法学科”,是高职高专药学各专业设置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其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中国药典》中常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课程与质检岗位紧密结合,为培养适应质检岗位的技术型人才;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熟练并能准确地完成药品全检任务,达到今后实际药品质检岗位的工作需要[1-2]。《药物分析》课程的涵盖内容广泛,知识点繁杂而零散,且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分析手段日益精确先进[3-4],因此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药物分析工作者的需求。
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讨论的教学方法,也可称之为“研究型教学”。教师通过引入典型案例,提出问题之后,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展开学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思想是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将这一思想践行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通过问题的探讨,突出课堂内容的关键点,以形成关键问题,激发扩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树立审判意识[5]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首要问题在于提出问题,而提问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教师可以举例,通过案例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对视频中的问题进行提问等,所以研讨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视频学习法,问题教学法,项目导向法[6-10],思维导图法等。在教学中创新“研讨式”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过程中,发掘、提炼技能培养点,通过岗位技能实训,培养学生的药品质检技能而服务。
案例的选取,尽量选取一些学生比较熟知且重大的药害事件或者具体的质检项目,比如,2012 年4 月,河北一药企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企业的“毒胶囊”事件,导致胶囊重金属铬严重超标,进入人体后,容易致癌的事件;又如,“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反应停”事件,“感冒通致血尿”等事件等;再如,具体质检项目,某药厂需要检验新采购的原料药----阿司匹林等案例。另也可选取一些不合理用药产生共鸣情感的案例,例如某些患者在喝药过程中,感觉效果不明显,为减轻疾病痛苦,加大剂量使用,而后期出现了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肝毒性等严重损害的情况,属于用药剂量不合理的不合理用药。另外,还可以选取用药方法不合理,给药时间不合理等不合理用药的案例。
重大药害事件,可以引起的同学们警醒,“毒胶囊”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胶囊壳重金属超标。胶囊壳属于药用辅料,药用辅料可能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我们就可以提出问题----有哪些药用辅料,怎样对药用辅料进行质量控制?不合理用药产生共鸣情感的案例(如服用咳嗽糖浆剂量超标的情况),可以学生的注意,加大剂量会出现不良后果,由此我们可以介绍一下,药物剂量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同一药品用量不同会出现不同效果,剂量过小达不到血药浓度,起不到治疗作用,剂量过大则引起中毒反应,甚至死亡。接下来就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控制药物制剂的剂量?具体质检项目,切合企业工作环境需要,以此可以直接提问问题,怎样进行检查,如何控制药品的质量?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提出问题之后,要注意发掘、提炼关键点,由学生进行研讨。研讨的关键点在于把握住课堂的学习目标,如“毒胶囊”事件主要涉及药物制剂检验技术第三节内容,课程的目标是了解药物辅料的分析,所以关键点在于如何分析药用辅料,以此来保证药品的质量。此部分的内容主要作为学生知识面的扩充,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进行分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相互研讨,老师发放学习任务,要求每个学习组设计出检验方案,师生共同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及团队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在把握教学大纲学习目标为关键点的同时,需要提出关键问题,关键问题要注意利于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如咳嗽糖浆事件,主要涉及定量分析方法,关键问题在于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药品成分的含量,以达到剂量的准确,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学生有了关注的问题,不代表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很强。因为他们还处于知识积累的阶段,对问题思考,往往只是比较、联想的阶段。因此,教师的责任就要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和激发他们的灵感。学生产生灵感之后,往往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兴奋起来,就会产生探究的愿望。这时,教师给予学生适当鼓励及引导注重不同观点对学习材料的利用和不同观点方法论的比较,使学生能从中深刻体会研讨的方法与路径,从比较与联系的角度来扩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我们在学习阿司匹林这个药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查询现行版《中国药典》,查询药典后发现阿司匹林分别在666 页至669 页,里面包括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司匹林泡腾片及阿司匹林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学习,如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片在鉴别的方法为何不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学生通过药典的查询,比较与联系,归纳总结出异同点,最好画出思维导图,以此来扩展思维。
研讨式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创新人才。学生创新的起点是有研究的意愿,进而形成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成果。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树立批判意识,告诉学生批判实际上则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例如,通过查询药典总结归纳异同点后,观看思维导图,教师要鼓励学生追问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要问为什么,也要自己去查找为什么的答案,以此树立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讨式教学的关键是以问题为先导,抓住问题,就是抓住了关键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的目的[4]。研讨式教学在课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课堂学习目标,通常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分成四个阶段:1.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课前任务,推送本节知识节,提出关键问题。学生依据教师发布的问题进行自主预习,而后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统计学习中的难点问题等。2.教学过程参与,教师依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调查问卷的情况,把握课程的学习关键点,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问,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某些教学内容可让学生上台讲述,加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通过信息化手段发布课程小测试,查看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针对错误点较高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3.课后参与学习,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书籍及文献资料,鼓励他们带着批判的眼光进行课后阅读,树立批判意识。对于发现的新问题,要及时记录进行研究。教师需在研究课题选择、文献查阅、具体研究方案的拟定及研究思路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4.课后知识拓展与应用,发布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观看实验操作视频等,绘制本节课程内容的思维导图,上传信息化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课后阅读
在教学中,应紧密围绕《中国药典》的质量标准,以质量控制为切入点。理论教学可采取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导向法,思维导图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实验教学应从学生今后实际药分工作岗位-质量保证(QA)、质量检验(QC)的需要出发,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注意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进行实际应用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对今后对工作需要有感性的认知,能够独立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操作规程完成药品检验工作。
结语: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入典型案例,提出问题之后,发掘、提炼关键点课堂关键点,形成关键问题,激发扩散思维,树立批判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展开学习。实践表明,研讨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值得在药物分析教学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