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辉
(宁德市古田生态环境局,福建 宁德 35220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趋向于新常态化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也步入到转型的矛盾与冲突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以协同开展,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要点主要为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固体垃圾处理以及村民对居住环境污染认知度不足等方面,需要将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工作与农村环境治理事业结合在一起,确保村民能够认知到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必要性,积极配合各项农村环境治理机制落实。
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启于2008 年,距今已有10 多年发展历史。现阶段党中央已经将环境污染治理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地区,并在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再次强调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性。
为保障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水平,各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农村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纷纷开展,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方向。
相较于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而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具有更加显著的复杂性、多元化、混合性特征[1]。虽然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表面上是人类生产经营行为失当的补偿,但其背后却受到了更为复杂的历史及文化环境影响。
因此在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仅应着重关注环境污染项目开展成效,颁布更多更为完善的硬性条件,还需要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细致分析能够影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各类文化因素,帮助村民建立起环境治理价值观及文化发展观,增强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确保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能够与农村地区社会变革深入结合在一起,使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能够稳定长效开展。
当前国家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量大幅度增长,已覆盖完成了10 万多村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环境治理效果[2]。但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际投入量大幅度增加时,存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问题也更加凸显。
具体来说,村民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不足,治理环节无法切实增强村民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环境污染治理成果维护难度较大,部分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始终处于有待完善阶段,需要积极引进更为先进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探索出适用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特征的环境治理路径。当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主要为以下几种:
征税型环境治理工作主要效仿了英国利用征税方式,实现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内在转化的经济目标[3]。政府部门出面对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各类行为以及污染物排放者进行征税,并给予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的企业及群体一定资金补偿,激励农村地区及企业自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借助征税型环境治理方式,可切实提升国内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效率,使城市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此种依赖征税手段的环境治理工作却在农村地区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由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不断积累的过程,单一污染源并没有达到征税要求,实际征税标准实施难度较大。
市场调查型环境治理理念由英国经济学家提出,要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在产权分明的前提下进行,配合使用市场机制实现环境污染保护工作的内在化转变。将环境污染行为作为一种产权形式,借助市场机制对其进行自愿交易,间接满足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求。
换言之,市场调查型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就是将生态环境公共资源转变为私有化,通过明晰产权、借助市场运作的方式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效益[4]。此种方式被广泛应用在企业及工厂中,但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而言,生态环境较为复杂,无法划分成明确的产权结构,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效果不佳。
多中心治理主要就是将政府部门、市场及社会多元主体密切结合在一起,基于环境治理要求合理划分各参与主体应当肩负起的各项职责,有序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分级管制以及协商等工作,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治理[5]。在征税与以市场为主的环境治理措施均无法达到满意环境治理成效的前提下,多中心治理形式被广泛应用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通过构建起农村环境污染多中心结构,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环境治理工作中的规范性与可控性。
同时,多中心环境治理工作还可将村民纳入到治理工作的主体,但由于没有密切配合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导致多中心治理期间存在权力交叉、责任界限划分不明确等问题。
通过细致分析现有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难点,发现在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期间,治理目标及治理工作均放置在农村环境污染外源等方面,没有结合农村社会的内生性做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多数由政府及企业等外部力量推动,村民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知度及配合度依然处于有待提升阶段。
乡村生态文化属于乡村文化的一种,是农村地区历史发展的自然沉淀,决定着农民根本思想与行为习惯[6]。现阶段农村生态文化已然成为新农村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村民保持良好道德交往、具备较高精神秩序及自觉秩序的基本依据,
乡村生态文化同时也是村民适应地区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建立起的非制度规范,通过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与乡村生态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切实引导农村地区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转变。
现阶段农村生态文化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生态文化、精神生态文化、制度生态文化等内容。随着社会逐步朝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乡村生态文化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更为突出,原有的受城乡二元化不利影响的情况逐步得到改善,为乡村生态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意识角度分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指导方法论。乡村生态文化是一种村民与生俱来的乡村社会环境保护世界观,借助乡村生态文化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序开展,是突破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瓶颈问题的重要基础[7]。
农村地区的物质生态文化主要就是在特有生态环境影响下,由村民创造、继承并发展的系统生产及生活方式文化体系。受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等因素影响,乡村物质生态文化受到明显破坏,农民为提升农业生产期间的经济效益,摒弃了原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使用大量化肥及农药物质,使农村地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及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年均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袋废物已经超过30 亿个,现有农村土地资源污染情况极为严峻,土地实际生产率大幅度下降,农民为短时间增强土地生产效益,加大了农药及化肥用量,形成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恶性循环。
因此为有效解决此种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瓶颈问题,需要着重关注农村地区生产方式的生态性塑造工作。
严格管控农业地区化肥及农药用量,引导村民规范使用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药品[8]。在农村地区设立专用的化肥及农药废品回收机构,避免这些废品随意丢弃。借助现有市场机制转变农民思想,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体系,确保农民能够转变现有种植思想,积极自主地开展绿色农业种植活动。
通过建立起更加系统完善的乡村生态文化环境治理机制,提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农村生态文化治理工作能够与乡村生态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乡村制度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进程较为缓慢,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民各类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约束,使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文化环境治理机制过程中,需要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将生态环境治理职责划分到每个家庭或个人身上。建立起以村委会为主导的农村环境治理监管结构,对村民管辖区域的环境治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配合使用适当的奖惩措施,对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的村民给予一定物质及精神奖励,反之则进行适当惩处,从根本上增强村民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参与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文化氛围,巩固及夯实环境治理工作在乡村生态文化环境建设中的占据的重要地位。
要求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需要满足乡村精神生态文化建设要求,使村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行为能够受到乡村精神文化的正向影响。在村民日常生产劳动过程中做好生态环境认知及价值取向确立的教育培训工作。
我国农村生态文化会受到多流派传统思想影响,但均以尊重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境为主要目的。但在传统计划经济行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原有精神生态文化理念依然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继承及发扬优秀生态文化内容,发展出符合农村经济建设特征的新精神生态文化。
在农民群体中进行深化教育,增强农民对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工作迫切度的认知水平,使其能够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意识的保护生态环境,重大生态环境治理职责。
坚持在不破坏乡村传统生态文化的情况下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积极采纳村民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提出的有用建议,王强村民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参与感与使命感,将生态环境的营造工作与村民切身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从精神层面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可执行力,从根本上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总而言之,通过将乡村生态文化理念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尽早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目标。由于农村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还需要确保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建设工作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内生性条件,增强农民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视度,确保环境治理工作能够在农村地区高质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