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秋萍
(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锡山 214191)
中国经济地理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及财经商贸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辅助用书,由于是选修课,学校普遍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没有意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与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采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丰富、整理、加工教学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有趣的故事入手,使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共同生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将“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教学内容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即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资源,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经济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也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趋势。
中国经济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区域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部门的基本特征、布局和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在将来从事各类商业活动时具有经济地理的基础知识。这些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生活化是中国经济地理这一学科的巨大优势。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入学门槛低,中职生的基础知识差,只有少数学生有良好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热情,缺乏自信心,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相应的学习方法。但他们在学习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喜欢接触新事物,动手能力强,喜欢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通俗易懂的生活背景和熟悉的生活实例和现象,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享受学习,学到东西。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经济地理教师应根据新课程“学地理为生活所用”的基本理念,采取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使经济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适当补充学生所在地情况资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例如,对于生活在无锡的中职生来说,可适当增加“无锡概况”这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无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什么地方特产、旅游胜景,有哪些著名企业、历史人物等。这样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亲切感,就会觉得《中国经济地理》的知识有实用价值,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使知识具有真实感。教师要能改把握与学生生活体验相关的中国经济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将其加工、设计成生活教学实例。比如在教学“地理位置及其对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时,可以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引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概念;在教学“我国主要商业中心”时,可通过观看“我国近代四大米市”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四大米市的形成原因,从而分析、归纳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3.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经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经常收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事件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战略”时,引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在教学“粮食作物”时,倡导“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观念。
1.剖析新闻热点,展开教学。在教学中经常安排新闻事件演讲,或者播放新闻事件等活动,让学生从经济地理的角度进行点评,既关心社会时事,又提高分析能力,复习和巩固了地理知识。
2.创设生活情景,探究新知。当一些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时,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巧妙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经济评价时,可以播放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水污染图片,让学生讨论自己家庭用水情况,想象没有水的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从而认识到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水资源短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3.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应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为生活,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后,要为学生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时,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毕业后要开一家奶茶店,是否可行?如可行,又如何选择店址?通过讨论,使学生分析出影响某一经济活动布局的主要因素。
4.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时,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毕业后要开一家奶茶店,是否可行?如可行,又如何选择店址?通过讨论,学生会有比较统一的答案。从思考题中,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影响某一经济活动布局的一些因素,如资源、资金、消费人群(数量、年龄构成等)、技术、店址、交通,等等。事实上影响经济布局的因素很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对象,要考虑的因素侧重点有所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分析选择。
课堂教学大多是感性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经济地理的认识,教师还应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地理知识。如在教室里张贴世界和中国地图,布置经济地理知识的黑板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结合中国经济地理的课程特点和学生所学专业,合理安排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师生关系要和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
(二)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师不仅要合理使用教材,而且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选择和加工,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应具有开拓性、开放性、地方性或外围性,及时选择与教学有关、学生熟悉或希望理解的时事资料。
(三)教学方式要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示多彩的生活,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经济地理的重视程度。
(四)教学时空要拓展。实施生活化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生活空间,教学时间不必固定在每周4学时。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走访、春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把中国经济地理课程融入社会生活。
总之,通过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体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联系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