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2021-11-28 01:23:11任昱霖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敦煌市民俗旅游民俗文化

任昱霖

(西北师范大学 敦煌学院,甘肃 敦煌 736200)

一、民俗旅游的概述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区的民俗生活习惯、礼仪文化、尊教信仰等为主要观赏及体验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综上所述毋庸置疑民俗旅游是指导旅游者对民俗文化进行审美观光及切身体验的旅游活动,具有特定的受众人群及旅游目标市场。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也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域文化突出民族性,显示出独特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最后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是一个民族内在文化底蕴,同时显现出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才有利于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者通过开展特定地区的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活动,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二、敦煌市民俗旅游目前状况

随着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形势发展已从观光性旅游逐渐转变为个性体验化旅游,人们对旅游的期望不仅仅是停留在“看一看,拍一拍”,更多游客追求的是旅游的文化性、体验性、互动性,这就使得地方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开发价值不断的上升。现阶段敦煌旅游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敦煌旅游市场也愈发火热,外来旅行者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的文物、民俗文化及自然环境的保护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就敦煌民俗旅游发展情况而言,当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所存在问题较多,例如:敦煌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旅游线路开发不足;酒店接待人员主要以团体游客为主;精品讲解及相应的个性化旅游服务较少;就以2020 年“敦煌公共卫生间”事件以及“敦煌驴肉黄面”事件,两件典型的旅游业恶性事件相继发生,对整个敦煌旅游业以及全国旅游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敦煌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两起恶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敦煌旅游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整体不高、缺乏管理人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与旅游业相发展的需求还不适应。

(一)敦煌现存民俗涉及较为全面,但可游览价值不高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汇,多文化碰撞的交叉点,现存民族有汉、回、蒙、藏、维吾尔、苗、满、土家、哈萨克、东乡、裕固等10 多个民族,现存民俗主要涉及节庆、庙会、礼仪、饮食、艺术,这体现了敦煌民俗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敦煌民俗旅游开发基本处于“0”的状态,目前敦煌地区发展主要还是以汉民族为主,但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民俗沟通较少,这直接导致敦煌特色剪纸、壁画、彩塑、夜光杯制作等十几种省市级文化项目没能够很好的推广开来。

目前敦煌市旅游景点主要以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为主,其次还有阳关、玉门关、雅丹魔鬼城等,现阶段敦煌市民俗旅游项目主要以月牙泉小镇为代表,作为当地民俗旅游项目的代表,由于月牙泉小镇规划不完善,没有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以及月牙泉小镇的旅游项目与游客的互动体验性不佳,造成月牙泉小镇多处售货亭被闲置,没有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旅游的系统性管理措施,游客互动体验性不佳,目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二)敦煌民俗旅游游客体验性不佳

随着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已成为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从旅游的性质来看,体验是它的必备因素之一,现阶段敦煌地区存在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敦煌旅游缺乏当地独有的民俗特色。当前影响游客体验性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是指游客旅游过程因素如:(景区规划与管理、环境氛围、行程安排、旅游服务人员的态度、导游讲解、交通)等;不可控因素主要是旅游者个人或他人的内在因素,如:(旅游者的学识、个性、旅游偏好、个人对景点的理解)等;通过和曾经来敦煌有过民俗旅游的人进行访谈,发现大多数人在敦煌民俗旅游体验感不佳主要原因如下:1、旅游从业人员没有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部分从业人员无法与游客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所以无法让游客在不同的地域体验不同的民俗文化;2、以2020 年“陷阱厕所”事件为例,类似的旅游恶性事件在当地屡有发生,此类恶性事件为敦煌旅游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也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外界对敦煌从事旅游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提出了繁多的质疑,借用央视的评语“坑游客就是坑自己,坑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这让很多想前往敦煌旅游的游客望而止步;3、旅游市场监管不当,经营机制较为死板,敦煌当地旅游还未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行业管理体制,管理权限不明确,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问题,目前敦煌旅游业呈现“散、小、弱”的状态。

(三)建设提高游客体验度的特色民俗项目

建设全省一流的集民俗、休闲、文化为一体的体验式旅游项目,依托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大力整合人文、自然的旅游资源,不断加强景区游客体验度,推进特色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着力打造“飞天故里,文化古道,旅游敦煌”的城市形象,以此作为敦煌特色旅游的名片,依托敦煌市及周边各景区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游客在敦煌市及周边景区旅游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四)宣传时间不及时,宣传方式较为单一

优质的旅游产品离不开市场的宣传与推广,敦煌民俗旅游项目在进入当地市场因缺乏经验明显滞后,市场拓展缓慢尤其体现在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很好的运用现代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进行有力的宣传,很多民俗旅游项目更是在项目进行当天才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宣传,导致很多的旅游消费者以及当地的居民难以及时的接收到相关信息参加活动,由于当地宣传推广方式较为单一,所以当地民俗旅游项目缺少对游客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三、敦煌市民俗旅游开发利用相应对策

(一)对现有民俗文化进行调查,确定特色方向

敦煌地区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民俗文化不明确、民俗特色不显著等,对其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敦煌市民俗旅游开发之时,应该运用调查问卷、资料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敦煌市现阶段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再确定旅游开发的民俗方向,建立相关的民俗旅游文化村、特色民俗旅游项目等。再结合当下市场游客的需求,形成自我的特色体系。将民俗文化当成敦煌的特色旅游项目来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具有民俗风格的城市形象,并且能够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那么建立特色民俗旅游村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当地的旅游经济,更是为了弘扬敦煌本地的特色民俗文化。民俗村是集当地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并且能够提供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的特色旅游目的地。以民俗村为中心在周边规划建设六个功能区:一是以陇菜为主要菜系,制作并推广敦煌及西北地区特有的美食;二是新建以“大梦敦煌”“九色鹿”“如意飞天”为特色的酒店集群区,分别为特色民俗和星级酒店区;三是在民俗村内可设立供游客选择的观光车、自行车等出行方式进行游览;四是建设西域风格的商业街、小吃街以及酒吧;五是规划以文化艺术和艺术大家工作室为主的敦煌文化建筑群,游客在购买到心仪的艺术品的同时可以和当地艺术大家近距离接触、学习。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旅游宣传

由于敦煌地区对民俗旅游宣传推广规划及方式单一,导致游客对于当地旅游景点和特色项目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敦煌市旅游宣传应该实施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宣传战略,形成有效的宣传攻势。目前主流的宣传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线上宣传(如:微博、小程序、短视频等主要方式)和线下宣传(如:大型活动、景点标语、宣传图册等传统方式)现已线上宣传为例,据CNNIC最新数据统计截止至2020年12月,我国国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7%,较2020 年3 月提升0.4 个百分点。近年来,用短视频的来宣传旅游目的地的方式逐步得到了我国国民的认可,并通过短视频比赛、网络比赛等方式鼓励产出优质的视频内容,截止2020 年12 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 亿,较2020 年3 月增长7623 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 亿,较2020 年3 月增长1 亿,占网民整体的88.3%。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了解到,当前网络视频用户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运用网络视频方式进行旅游宣传终将成为一种有效传播趋势,并且网络视频传播的主要优势为:1.传播速度快2.传播无界限3.受众人群多4.可以有效的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5.传播的形式内容多样,具有感染力。线上宣传在当今信息数字时代,主导了传播的主流方向,作为有效的传播机制,应将大力推广方开来,同时线下辅助举办具有一定民俗特色的大型活动(如:民俗服装博览会、沙漠探险等),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大美敦煌及本地的民俗旅游。

四、敦煌民俗旅游及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一)通过学校开设特色民俗课程

开设特色民俗课程是让后代传承民俗文化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这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自主研究开发,有的学校会与当地的博物馆、民俗纪念馆、制作民俗工艺品店铺合作来开设特色民俗课程,学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结合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与开发。目前来看大学开设特色民俗课程较多,例如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了刺绣、陶艺、戏曲、古装箭术等。中小学很少有开设民俗课程,通过学校课堂传承民俗文化不光是大学的任务,而是我国大中小学的任务,在中小学内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增加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这样特色民俗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

(二)组织民俗文化实践教育活动

组织民俗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同样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开展的民俗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在校园内组织开展,也包括校外的民俗文化实践活动,目前最主流的民俗文化实践教育活动主要有三类:社会实践、竞赛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主要是指教师带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博物馆、文化馆、民俗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通过场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对其相应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竞赛活动主要是以民俗文化征文比赛、朗诵比赛、工艺品制作比赛等形式开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性;课外活动是以学校邀请当地民俗文化学者或者民俗文化手工艺人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多样的民俗文化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同时可以很好的激发出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校真正成为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介质。

五、结语

敦煌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与艺术的见证者,以它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当地民俗旅游的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且对民俗文化也有一定的传承和推广作用,由于敦煌地域的特殊和游客对敦煌认知的差异使敦煌民俗旅游发展十分缓慢。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敦煌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传承上。找寻适合的产品及开发方式,使敦煌的民俗旅游焕发出神秘美妙、引人入胜的无限魅力。

猜你喜欢
敦煌市民俗旅游民俗文化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敦煌市葡萄产业链利润分配研究
特产研究(2022年6期)2023-01-17 05:06:06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甘肃敦煌市新泉北钒多金属矿床概略经济评价
矿产勘查(2020年11期)2020-12-25 02:55:20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投资北京(2017年3期)2017-03-28 21:06:37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浅析智慧旅游建设中的媒介化发展策略——以敦煌市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18期)2016-07-19 10:12:06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民俗旅游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