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虽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教育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偏低,受传统“分数第一”思想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态,也为高职院校应用严格的教学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这可能导致的扩张学生的自卑感,不能产生学习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面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参考激励理论,制定不同的学生奖惩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传统的职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以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日常课程教学。在老师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部分,学生自己也会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一部分。因此,教师会根据小组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课程进度和内容。教师集体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个体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特征不一定与集体表现出的行为共性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潜能将被忽略。然而,如果动机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学生可以实现个人的珍贵下意识地在建议的动机和行为,和摆脱集体概念,因此个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高职学生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的自律性较大,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抵触心理。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学生在学校的灵活性比较小,这使得一些学生容易出现极端的行为,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鼓励使用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和日常行为,建立灵活的管理模式,然后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管理模式,给学生发挥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良性发展,从学习中得到满足,最终获得进步和成长。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这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依靠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短期的动力,而不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长期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激励理论,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通过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和科学化,可以在有限的教育资源背景下,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从人才培养和输出的角度,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更长效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和谐、有序的外部校园环境,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水平,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职教育发展中,可以有效改善高职教育工作中的具体目标,而不设立教学工作的具体化内容,以及短期内无法达成目标等问题。激励理论的有效运用可以将教育、学习、管理等进行有机整合,同时通过激励理论体系连接师生的利益,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推动高职教育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信任学生为基础和前提,信任学生具备较为完善的精神动力。从高职教育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高职教育需要在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如果教师在教育中盲目的进行理论劝说,则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以其为基础,挖掘学生内在潜力。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运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信任学生,学生才会有着更加强大的自信完善自我、改变自我,最终获得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在高职教育中,教育人员要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环节,自我学习环节。从某种角度进行分析,教育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需要鼓励学生通过规范自身来完成,而放任自流,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实现对学习课程的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风、校风等工作开展中,对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大多数常见的冲突包括生生冲突、师生冲突等,要对这些冲突及时发现、制止,才能够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对学生的自我实现要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能够为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避免外在因素的存在影响激励理论的运用。
在当前高职院校借助激励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院校方面无论是借助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情况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以便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说,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文化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蹦一蹦能够得着”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目的。其次,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使院校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实践活动目标,以便保证学生在经过系统性课堂教学后能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孩子救了孩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潜力。现阶段,在开展高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潜力目标,并通过激励学生逐步开发自身潜力的方式,令学生逐步建立学习自信,使其为后续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举例来说,某高职院校为使毕业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职场生活,院校方面借鉴了激励理论,帮助学生制定了较为合适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具体来说,该院校在办证过户学生制定发展目标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技术水平、能力水平等;最后,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岗位实践模拟等活动的方式,令学生切实感受到当前社会对于毕业生的岗位需求,确保毕业生能够在后续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想要更为合理地应用激励理论引导学生转变和提升学习动机,教师的主要关注点不应放置在激励理论是否能得到充分应用的层面,而应放置在激励理论在何处进行应用的层面上。激励理论的应用目标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为了达到应用效果,教育研究者在应用前应全面了解与把控学生的个人诉求,只有从学生的个人诉求出发,才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例如,由于相应课程太过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无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将激励理论与课程教学方式的具象化转变配合应用,在学生进行新授知识学习取得进展时,及时给予学生言语方面的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由于相应课程需要学生轮流单独发言,而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不具备在公众场合进行个人观点阐述的能力,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教师就应当将激励理论与分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应用,应用积极课堂评价能够保全学生自尊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从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来看,尽管一些院校将激励制度引进了教学管理当中,并且落实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激励措施的落实效果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发现,制度在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激励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以助学金、奖学金等物质激励为主,激励理论的运用与实施较为单一,并且院校往往无法全面性地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上进心。同时,受这些院校更注重物质奖励,忽视了精神激励重要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动力得不到激发,进而可能会导致激励理论无法得到有效发展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以便保证每名学生都可以在激励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得到成长。举例来说,首先,某高职院校在学生刚入学阶段,为避免学生因自卑心理而对后续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院校方面主要运用正面激励,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赞扬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塑自信心,走出高考失败产生的阴霾,开始新的校园生活。其次,在学生适应院校生活后,院校方面通过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对于快要毕业的高职毕业生,该院校在参照目标、考评结果为学生提供具体就业指导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在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适应就业生活的基础上,能够产生就业动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助力。最后,在开展高职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为使学生能够在认识自身错误并对其加以改进的同时,避免打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院校方面主要基于学生的差异性选用相应的激励方法,从而达到提升激励理论实用性的目的。
实际上,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最终应用效果,与其应用方式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无论教师选用精神激励法还是物质激励法,都需要关注激励理论的最终应用效果。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对学生个体应用激励理论时,应在了解学生个人状况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家境较为贫寒,个人经济状况不佳,教师对这类学生可以尝试应用物质激励法进行鼓励;倘若学生家境良好,但在精神上较为空虚,教师可以使用精神激励法进行相应激励理论的实践,争取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进一步改善、学习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是最早接触社会层面的,是社会中重要的一环,激励理论又刚好契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都可以归类为有效应用,合理有效应用激励理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激励学院学生不断上进,努力求学,增强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教师也可以得到保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活跃的课堂,提升教师的名誉,学校得到的好处是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学校的地位。总结以上三个方面也正是激励理论的实质。希望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不只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也希望高职院校可以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