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霞
(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中学,贵州 铜仁 554300)
一直以来阅读都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为其树立未来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时引领学生丰富自身的阅读技巧,逐渐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1.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对字词句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主观感受与阅读体验被忽略,导致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即学生在阅读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师的要求开展阅读活动,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2.师生课堂地位失衡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盲目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而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不仅模糊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也没有突出教学重难点。同时,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也没有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纠正与指导,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只注重讲解重点知识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仅给学生讲解考试中的重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阅读答题模式,因为缺乏理解与思考,学生如果遇到不同的题型就有可能无从下笔。可见,阅读技巧的掌握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开展阅读活动的前提下。
2.不重视课外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课内阅读而缺乏课外阅读的指导。现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并不缺少阅读内容,但是,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学生盲目地选择阅读材料,如言情小说、穿越小说等,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给学生讲解考试的重难点,并不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无论是教学哪一类的阅读文本,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成绩,过于注重给学生传授阅读技巧,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阅读热情的提高。
目前,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升,同时还会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时,其使用的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时,并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初中低年级学生,很多教师会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识字、认字方面,而对于阅读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实践中没有认真分析语文教材内容,同时也缺乏阅读文章的挖掘,使阅读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知识性以及教育性都没有得以很好的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相当敷衍,进而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甚至还让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逃避心理。另外,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所使用的方式过于单一,这样根本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也会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进而使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时期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培养自身能力的重要时期。一般来说,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得不够扎实。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丰富学生的语文词汇量,使其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才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语文阅读基础以及词汇量积累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初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当前阶段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根本难以支撑他们进行语文阅读理解,即便可以,那也是非常吃力的,这就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如此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很难顺利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很多学生连阅读文章中的内容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感受阅读文章的乐趣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严格落实“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此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凸显,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不仅能够有效落实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环节中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使其形成完善的自我思维与知识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阅读理解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化学生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对其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本质上分析,阅读与写作有区别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中了解与掌握知识,除了获取阅读文本的内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与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其中包含了人文素养、语言积累以及语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提高自身全面发展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本内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不断提升,对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同样如此。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独特新颖的方式将学生引入阅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其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求知欲与阅读意识。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并使其将积累的知识转变为语文学习能力。如归纳总结习惯、读思结合习惯等,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也是顺利开展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气氛,才有利于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在给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时,要利用多媒体发挥图片、实物以及视频等的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让其深刻感受到阅读活动中的乐趣。
学生对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就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动力,但是只有兴趣没有方法很有可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走很多弯路,阅读效率不高。这就需要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之外,还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学习技巧,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第一遍阅读时需要保持流畅。部分教师害怕遗漏问题,在阅读中不断给学生提示,给学生讲明阅读要求,但实际上对学生阅读产生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前给学生讲明阅读要求,比如画出生字生词、对文章进行分段、阐述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一般来说,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大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在阅读中不受任何干扰,一气呵成。因此,教师提出的要求可以在第一次阅读后完成。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喜欢在第一次阅读时在课本上圈圈点点,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会影响自身的阅读进度,会在阅读后进行,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可强求学生一定要按照哪一种阅读方法阅读。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阅读的次数越多越好。但是在第一次阅读中应追求流畅,之后进行深入阅读。阅读的速度不宜太慢。在阅读现代文时应以默读为主,最好不要在心里发出声音,应保证目光所及之处在脑海中形成印象,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且有意识培养相关习惯。精读时则需要保证阅读质量。应用不同的记号将难以理解的内容、精彩语句、生字生词等标注出来,之后写上自己的感悟与理解。除了理解文章大意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身对文章的理解。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阅读训练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表述阅读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与积累相关的专业术语,如理解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提高答题效率。
教师只依靠课堂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很有必要进行阅读拓展,结合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比如,通过写作训练强化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意识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中,因此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有机会应用自己积累的素材,提高作文的可读性。阅读名著类文章时可结合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展示阅读情况,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此外,教师要在班级中建立班级图书角,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理解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促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提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阅读材料内容,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必要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