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会
(贵州省毕节市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是中华民族最多彩的文化基因,黔西北彝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能歌善舞,在她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歌声,歌曲内容非常丰富,在历史的沉淀中流传着许多优秀的民间歌曲。但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这些民间歌曲在我们生活中渐渐消失。笔者根据对本地区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学和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视,同时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更加关注学龄前教育。这就给学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声乐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将黔西北彝族歌融入本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让彝族民歌与教学结合起来,为更好传承和弘扬民族歌曲,同时为声乐教学作一些改革性尝试。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拥有形式多样,表现多元化的民歌声乐艺术,在学前专业音乐专业人才培育中,民歌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然形成较为成熟的传承和发展体系。当前通过现有的民歌教学活动,起到了宣传民族精神文化,提高师生民族自豪感的积极作用。此外,随着社会对文化多元性的需求,学前专业民歌声乐教学活动也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变革。如,我国民歌声乐引入了美式唱法,对于音色、音区等变化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在享受现阶段学前专业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所带来的成就的时候,同时也要求注意学前专业民族民歌所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直接影响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传承和发展。
1.学前教育专业民歌声乐教学缺少全面系统的传承和发展体系
事实上,当前我国学前专业的民歌声乐还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发展教学体系,甚至没有一整套权威性的教材内容。在民歌的演唱训练方式、作品风格等内容教学中,各个学前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手段都是随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所展开的。如,在一些经济较发达,有典型民歌体系的学前专业,其从国外聘请专业的教师团队来完成教学活动,因此该学校的民歌的唱法理念以及唱法方式是倾向于西洋美声唱法的。而对于其他的学前专业而言,所采用的民歌唱法理念等教法可能是基于教师的音乐艺术经验所展开的。总之,缺少全面系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导致学前专业民族声乐基础不够扎实,无法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创新发展。
2.学前教育专业民歌教学存在单一化发展和传承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有的民歌体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在学前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并没有重视到民族声乐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其更倾向于采用标准化、统一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导致民歌课程单一和单调,缺少个性化发展。长久下来,学前专业民族声乐发展呈现出单一发展形式。
黔西北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是川滇黔三省交界,总面积近2.6 万平方公里,管辖七星管区、织金县、大方县、黔西县、赫章县、金沙县、纳雍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金海湖新区、百里杜鹃管理区2 个管委会,279 个乡、3701 个村,居住着汉、彝、苗、回46 个民族,总户籍人口近937.18 万。其中彝族人口万人。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称“夷族”,后来经彝族同意,改成“彝族”,寓意与其他民族鼎立于新中国。黔西北彝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服装、节日、信仰和歌舞。彝族语言属于藏语系藏缅彝语。彝文在历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有经典彝文古籍《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彝族服装也特别具有民族特色,常用黑、黄、红三种颜色,有自己的服饰图案。彝族新鬼神、崇拜祖先,对火特别尊重,所以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有非常盛大的彝族火把节,在每年十月初有彝族年,此外还有祭山节、丰收节等,这些节日都体现了彝族畏自然、尊崇祖先的信仰。在黔西北这个得天独到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彝族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力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非常有黔西北风格的彝族文化。其中威宁板底乡《撮泰吉》2006 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铃铛舞》2008 年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儿童歌曲《阿西里西》 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民歌”,并编入小学音乐教材。
黔西北彝族民歌是彝族的生活、劳动、节日、习俗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彝族历史的记载。在彝族各种节日、仪式活动中都有相应的歌曲,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按照歌曲的场合和功能分,主要分成五大类:叙事歌曲、情爱歌曲、婚事歌曲、自然宗教歌曲、儿童歌曲。
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彝族民族歌曲形成了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歌词特点:歌词多为即兴填词,讲究押韵,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一句。三段为一首,第一段和第二段比喻,第三段点题。
调式特点:以五声调式为主,六声、七声调式也常见,频繁转调是它的一大特点。曲式结构:多用三句体结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民歌承载了历史价值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以黔西北彝族民歌在本地区学前教育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探索,对民族文化具有传承、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将优秀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有利于将课程与思政有机结合,让学生从音乐角度开拓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域,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民歌是在人民日常生活劳动中自然随性、最自然的状态下产生的。感情真至纯粹,现在我们的生活和以往不一样,学生难以感受到,从歌曲的体验,让学生拓展视野和认知,体会到音乐的美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黔西北彝族民歌版上彝族人民的生活而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彝族人民共同的语言,他代代相传,是彝族历史的记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黔西北彝族民歌是在乌蒙山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将它运用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歌曲的内涵,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彝族民歌的学习兴趣。
声乐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将黔西北彝族民歌运用到声乐教学中,既让学生学习到歌唱技能技巧,其次,本地区学前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服务本地区的幼儿教育,是幼儿的引路人,这样能为本地区幼儿打下良好的文化传承基础。
黔西北彝族民歌运用到本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目的在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对民族纯粹美的认识,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探索实践之路。
组织业人士到威宁、赫章、大方、织金、黔西、七星关、纳雍等县区彝族集聚地,音乐专采集和整理民间彝族典型的民间歌曲,其次,聘请民间歌师和传承人对学校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将采集资料分类保存,为后期教学提供参考资料。
根据培养目标,重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将黔西北彝族民歌以模块化设置到课程标准中作为声乐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为了教学有质量的进行,要丰富教学资料,开展本土教材编写,选取有价值且合适学前教育专业的黔西北彝族民歌,编写《黔西北彝族民族歌曲声乐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可开展艺术节合唱比赛,歌手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教,同时促进学生歌唱技能和传播黔西北彝族民歌。
结合以上所述,黔西北彝族民歌在本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和可行性,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运用实践中,选择经典的优秀作品,不断丰富、完善、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持续改革,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同时,让民族文化根植学生心中,对民族文化坚持自信和认同,声乐课程同时与思政课程同时发力,实现共同育人的教育目标,同时让我国民歌具有生命力,使得彝族民歌能够实现精品化发展,具有更高的传承创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