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新时代之美》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2021-11-28 08:48王莹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民歌艺术

王莹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特意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并提出了将思政教育引入高校专业教学领域的相关要求。在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思潮的新形势下,以音乐学科为代表的高校艺术教育,除了做好专业技能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之外,还需以“三全育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先导。基于对上述政策和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落实,拟提出开设《新时代之美》的创新性课程设置。以音乐文化作为教育资源,汇聚古今中外的音乐成果。从审美视角出发,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并以音乐文化为窗口,管窥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积淀、人文景观,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文化艺术硕果。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意志。为使课程开设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充分透彻的理解力。在课程内容的涵盖方面,拟从多元化层次进行构建布局,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

一、探索中国传统“诗乐”文化的唯美与写意

《新时代之美》的艺术课程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成果及独立审美格调的一种纵览视角。新时代音乐文化之大成,追根溯源,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是华夏祖先在劳作与生活中积累的精神文化果实。因此,作为对新时代音乐文化的教育表达,需从其背后的根基渊源入手,使学生“修身、明理、立志”。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与“乐”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南齐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精辟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乐”关系:“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乐心在诗”。

回溯到先秦时期,文学与音乐创作就早已形成了特有的默契。《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的言论,孔子在向弟子传习“六艺”时,也将“乐”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神奇秘谱》中的琴曲《高山流水》为钟子期称之为“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字里行间散发着文学、山水景致与音乐的交相辉映。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以“万物之春,和风淡荡”的诗意境界创作了琴曲《阳春白雪》,并以“阳回大地”“日暖风和”等浪漫唯美的文辞作为乐段标题。中国“诗乐”文化的风格虽历经朝代更迭与时光变迁,却始终保持着欣欣向荣的势头。北宋名家郭茂倩集百家之精华,搜集了自秦汉以来的乐府诗词共计100卷,12类目,5000余首。虽由于历史原因,收录中并未植入曲谱元素,但内容详述了诗词曲调特征,也充分证实了中国传统诗乐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诗乐”文化历史的丰富与悠远,呈现出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纷繁色彩。作为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的起始点,对于中国古典“诗乐”文化的提炼与内容转化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具有时代价值的。从对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及学生问卷调查的反馈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理解十分有限,更令人担忧的是不求甚解的态度或以偏概全的认知误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交互的嘈杂同样会造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幻与麻木,这不仅使学生的艺术欣赏观出现畸形,更在潜移默化中致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衰落和传承不济。为此,作为教育者,应首先在课堂中使学生铭记历史、确立身份归属、牢记文化使命,这想必也是完成思政教育目标的第一步。

二、中国传统民歌与戏曲文化的体会与感知

中国的民歌文化与戏曲文化,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精神图腾的铸造,有着不可估量的功能与价值。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脉络中衍生与存在,将民间大众的思想意志与生活期许浓缩熔炼,在文化内容层面熔炼历史、传承人文精神、弘扬文化美德、承载精神寄托,并将具有生活色彩的音调旋律、歌唱声腔、舞蹈动作、表演姿态等融为一炉,形成曼妙的艺术语言。

一方面,中国的民歌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体现出从原始向创新的迈进,与时俱进的精神得到有机释放。民歌源自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体验,依据不同的地理和生活状态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形式,在特有的节奏型和律动风格中,显现出大江南北各自不同的气质风格。东北民歌铿锵有力、西北民歌苍凉高亢、江南小调柔美温婉。除了以汉族民歌为核心的传播辐射,少数民族民歌同样色彩绚丽。由于旧时交通不便利,社会动荡,少数民族人民往往群居生活在偏远地带,自然形成了“文化孤岛”的面貌,使其音乐风格不为外界所熟知。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走遍各地采风,发掘了大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形成了艺术化的加工和改编。

自80年代开始,一批科班出身的优秀青年民歌表演艺术家,以民族唱法为媒,将中国传统民歌改良,融入了科学的发声方式,使民歌登堂入室走进电视媒体,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新世纪以来,“新民乐”和“新民歌”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民歌及民族唱法的舞台表现力,在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过程中,采用了全新的配器方式和舞台包装方法,对民歌本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在保持其核心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与时代同步的艺术色彩,也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作为《新时代之美》的艺术课程内容,所包含的民歌元素应秉承多元兼容、古今一体的思路。既有体现地域风格的传统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无锡景》;也有体现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的《阿拉木汗》《嘎达梅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以植入具有红色精神的民族唱法作品《我的祖国》《小白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也可以融入具有当代主旋律文化精神的新民歌《大地飞歌》《幸福万年长》《家乡美》等。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转变,同样值得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始于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在宋元杂剧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唱腔系统。仅在河南地域范围内,便流传着30多种地方戏曲种类,是当之无愧的戏曲大省。而“国粹”京剧更被誉为“东方歌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名片”。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从传统的农村戏台走进了都市剧院和互联网媒体,由于全新的听赏环境和观众群体变化,也使戏曲艺术与时俱进。不仅剧本创作着眼于传统与现代的兼容,服装造型和舞美陈设更为考究精致,原本的文武场伴奏乐队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采用了越来越多的配器构成,甚至出现了交响化的成功实验。作为《新时代之美》的课程内容,对于戏曲艺术的讲解与欣赏显然是不可或缺的。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了解京剧与河南地方戏种的代表作品与人物,同时还需引入新时代戏曲创新发展的案例。比如: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和交响川剧《思凡》,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品。

三、对中国现当代艺术歌曲及其文化内涵的涉猎

“艺术歌曲”这一称谓的出现,源自于欧洲19世纪对宗教与政治束缚摆脱的一种全新歌唱形式。历经百年流转之后,艺术歌曲的创作理念和风格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当然,中国艺术歌曲只是在创作形态方面继承了西方作品的体例规制,从内容和思想表达方面,完全是纯粹的中国韵味。此时,正值中国社会风雨飘摇的年代,民族面临着水深火热的煎熬。艺术家们力求以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为对抗时局的“刀枪”,一方面抒发压抑悲悯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不断积聚力量,鼓舞人民大众反抗的意志。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海韵》、黄自的《长恨歌》、刘雪庵的《红豆词》。这些作品不仅仅完成了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探索,塑造了独立自主的作品形象,同时也显示出社会背景下文人音乐的敏锐、忧虑、警醒以及先知先觉。需要注意的是,从唯美的歌词内容和大量对古典诗词歌赋的引用可以清晰判断,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精神,是对传统“诗乐”文化的继承与延伸。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与旧时忧国忧民的气质有所不同,此时的艺术歌曲呈现出热烈积极的新气象。黎英海借古诗词抒发情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晓》和《登鹳雀楼》,李劫夫、瞿希贤、生茂、贺绿汀等作曲家以毛泽东诗词为蓝本创作出《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等作品。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另一重要方向趋向于对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音乐文化的吸收与重塑。《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槐花几时开》等作品充满朝气,也使人们感受到异域风情的美好。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艺术歌曲在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也产生了更为宏大的艺术观察视角,呈现出情感饱满、格局宽阔的作品形态。从80年代末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和《枫桥夜泊》,到新世纪以来的《江山》《我爱这土地》《两地曲》。艺术歌曲的创作不拘一格,充分彰显着祖国各条建设战线上的新变化,并承载着创作者的款款深情。

历数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硕果,既精彩又充满艰辛,是从歌声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和富强的一种独到视野。《新时代之美》的艺术课程内容中,应将其梳理成为一条纵向的作品线索,从作品、作曲家、歌唱者、时代等要素入手,为学生构建一片历史的天空。

四、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辉煌成果

几百年前,第一部歌剧作品在意大利弗洛伦萨面世,并以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方式迅速获得了大众的喜爱。20世纪中叶,留洋回国的一众青年音乐家将西方歌剧艺术的形态进行民族化的改良,力求用中国歌声与舞台表演展现中国故事。中国音乐文化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经过巧妙地融汇,借鉴了戏曲唱腔和舞蹈风格,迅速形成了独立的歌剧艺术形态。一时间,《白毛女》《江姐》《红珊瑚》等作品接踵而至,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史上不朽的丰碑。这些作品不仅音乐旋律美妙,拥有许多经典的传世唱段,更重要的是其从戏剧视角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基调,将敌我斗争的残酷和红色火焰的生生不息刻画的惟妙惟肖,在特殊历史时期达到了鼓舞人民斗志的重要功能。

《新时代之美》的课程内容,可以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入手,以经典歌剧作为开篇,重点关注当代红色主题歌剧创作的最新硕果,这不仅从专业层面能够形成一条史学和社会学的链条,而且具有浓郁的思政教育精神。当代中国红色歌剧的创作成果可谓多元与创新并存。以国际战士视角观察与记录“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作品《贝拉日记》,将断壁残垣与凝重的血色交织;《与妻书》《英·雄》《红船》等作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艰苦卓绝与前仆后继;《尘埃落定》以同名小说为素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呈现出西藏解放和农奴翻身的剧变;《沂蒙山》讲述了胶东人民为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也显示出“军民鱼水情”的根深蒂固;《松毛岭之恋》通过一段三十年的爱情坚守,表达战争背后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痛楚和辛酸。当代红色主题民族歌剧的创作在剧本选材、音乐编创、舞台表演、舞美设计等方面均显示出与以往作品之间的同气连枝及创新思维,也将红色光辉在当代薪火相传,对青少年一代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结语

从上述内容规划设计方案的设置来看,《新时代之美》的课程具有理念新颖,适合极具个性的当代大学生的特征,重点在于构建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课程模式。采用专题互动式,以问题解析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采取参与体验式,以兴趣为驱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在“课程思政”大格局下打造金课,形成适合本校“艺术+思政”的美育课程体系。让思政插上艺术的翅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民歌艺术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纸的艺术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穿花衣 唱民歌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