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在高职院校中打造“金课”教学体系,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程深度与难度,使课程教学质量能够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对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传统课程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提出了几点深化校企合作、创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以及优化考核“金课”体系等多种策略。
高职院校中“金课”的建设是为了对标当前高职院校中的“水课”。“水课”概念最初的提出是指当前高职院校中的课程难度较低且缺乏深度,导致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本身缺乏应用性技能,因此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中的进行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高职院校“金课”的建设。且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受到了教学与实际应用想脱离、毕业生综合能力较低等情况的影响。故而“金课”的提出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中的必然。但是当前我国“金课”建设并不具备容易的标准,但提升高职院校中低阶课程的质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相关技能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界对“金课”建设的普遍认知,其高质量、创新性是当前“金课”建设的重要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发展逐渐重视对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招收与培养,在该种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输出更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但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较偏低阶,其人才培养方向不适用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若想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除去“水课”、并对“金课”进行有效建设。“金课”的概念自从被提出开始,便具有高质量课程、综合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的特点,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建设“金课”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
由于“金课”的建设具备高质量、创新性的特点,所以其中课程设置对于涵盖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内容有着极高的要求,且“金课”对于教学效果的要求也并非单纯地追求学生的分数,其更加注重对学生问题的应对,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课”的课程内容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设置,而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自身内容进行更新与调整,使其具备有一定的前沿性与先进性,令内容的开展能够跟上时代步伐。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中,其大部分未能有效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教师也未能在课程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教学课堂进行有效融合,导致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育人所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以及劳动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合理构建课程的思政体系,在“金课”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将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以及应用性进行有效融合,并且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融入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与人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够通过“金课”的构建,提升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将“德育”教育融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技术技能培养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因此可以说高职院校的课程是学生与社会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而其结果则大多取决于学生所从事职业的产业行业。高职院校的课程要紧跟产业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能够与其所从事行业向匹配的技能。但在传统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其课程与产业严重脱节,教材内容滞后,无法有效向学生反应产业中的新型技术、新规范标准以及新的制造工艺等内容。传统高校课程与学生今后所需要的从事产业的引入度与有机衔接度不足,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当前企业人才需求难以契合。专业课程需要根据当亲的产业链条进行组建,并进一步根据产业岗位需求构建“金课”课堂。课程建设应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优势,使企业与高职院校形成课程改革的合力。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改变了当前我国社会的生产生活状态,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该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的教学习惯随之改变。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学习自主性较低,但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但在教师授课过程主要以讲授为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用电子课件、使用电脑播放视频等手段外,教师使用的其他信息化教学手段少之又少[1]。因此在构建“金课”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低的问题,并实现教学素材精品化、教学设计精细化,但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金课”体系的构建难以完成。
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者与促进者,其职业素养使“金课”构建的关键。但目前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师团队结构不够合理,对于教学手段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以“金课”的构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金课”构建团队的培育,开展多途径的技术技能培训;以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实施为载体,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另外,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依托信息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并进一步推进教材的改革,并引入产业导师,打造一支具备师德师风高尚、结构专业科学、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科学完善的课程文化作为构建“金课”的精神依托与精神动力,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在“金课”建设的全过程中融入技能提升的教学理念。“金课”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将本行业最前沿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术性[2]。同时还需要对职业教育的文化体系进行分析,并将课程文化与大学工匠文化相融合,找到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构建“金课”文化体系,探索文化课程与技能大师的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精神归属感,并重塑学生对于专业与自身未来发展的认知,进一步培养能够为社会产生贡献的技能人才。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与人民群众对于优质的高职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品质不平均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高职院校应当以激发学生办学活力、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为目的,以产权改革和教学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多元主体的办学方式、现代法人的治理结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起点,与企业进行充分融合,并打造“金课”教学链条。进一步改革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主体意识,实现企业与学校之间进行人才、课程、师资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达成实时构建核心专业课知识技能构成体系,改变课程知识、技能模块与企业岗位的需求相对落后的现状,改善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程度,确保课程对行业技能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与创新型。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大规模的应用,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线上教学平台不断兴起,为了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奠定了基础。为了能够顺应时代、贴合新的互联网技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打造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的“金课”体系,以此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引入全新的线上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提升学生的课堂融入感与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金课”的基本建设理念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终身发展的高度。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此形成能力为本位,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教育形式满足学生以及家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以“金课”为中心的符合考评体系,将书面测试、口试以及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结合,从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多个角度提供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信息,以此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新型,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结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对于具备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课程建设无法满足当前的时代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构建“金课”体系,将本行业的前言知识与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并将德育渗透到高职院校课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以构建“金课”体系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水平。